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鹏十年:从PPT到智驾王者,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破界之路

    车如其人头像车如其人头像
    车如其人03-28


    小鹏十年:从PPT到智驾王者,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破界之路

    小鹏汽车:穿越周期的破界者

    引言:一场静悄悄的颠覆

    2020年,当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市场横扫销量榜单时,一款名为P7的国产轿跑悄然登场。它不仅以706公里续航刷新行业纪录,更用激光雷达与智能驾驶技术撕开了高端市场的裂缝。这款车的缔造者,正是曾被贴上“PPT造车”标签的小鹏汽车。从互联网跨界到制造业,从被质疑到跻身新势力头部,小鹏的十年创业史,恰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进化的缩影。

    从互联网到造车:破界者的诞生

    2014年,UC浏览器创始人何小鹏以投资人身份参与创立小鹏汽车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在混沌期。这位互联网老兵敏锐捕捉到两个趋势:电动化是载体,智能化才是未来。他赌上全部身家,带着“用软件定义汽车”的执念闯入造车战场。

    早期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2018年首款量产车G3上市,却因代工模式下的品控问题遭遇口碑危机。但小鹏没有退缩,反而在2019年做出一项关键决策:自建肇庆工厂,将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基因强行“焊接”。这场豪赌在2020年迎来回报——肇庆工厂下线的P7,凭借轿跑造型与全栈自研的XPILOT系统,成为首款真正意义上与特斯拉正面对抗的中国智能汽车。


    三次“生死劫”:在质疑中重塑筋骨

    小鹏的成长史充满戏剧性转折。第一次危机出现在2019年融资寒冬,生死存亡之际,何小鹏个人注资4亿元续命;第二次是2021年G3改款引发的车主维权,倒逼企业建立用户沟通新范式;第三次则是2022年G9上市风波,配置混乱导致舆论反噬,迫使团队在48小时内重构产品矩阵。


    这些挫折没有击垮小鹏,反而催生出更坚韧的体系能力。当同行沉迷于“堆料竞赛”时,小鹏选择将25%的营收投入研发,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实现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覆盖243城,智驾用户渗透率达85%。在2023年行业价格混战中,这种技术沉淀开始显现价值:P7i上市首月订单破万,XNGP周用户使用率高达97%。


    智能驾驶: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小鹏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藏在细节里。当其他车企还在宣传“期货功能”时,何小鹏要求所有技术必须“用户可感知”。这种务实作风在XNGP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架构设计、业内首个量产的激光雷达方案、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每一步都在重塑智能驾驶的技术范式。


    2023年,小鹏与大众达成7亿美元战略合作,用技术输出证明了中国智能驾驶的全球竞争力。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资本退潮的2023年,小鹏全年研发投入仍超52亿元——他们正在构建的不仅是产品优势,更是定义未来出行的话语权。



    穿越周期:新势力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从“蔚小理”到“理小蔚”,排位变化背后是残酷的淘汰赛。小鹏的生存哲学或许能给行业启示:当风口消失时,唯有技术创新能穿透周期。2024年,小鹏扶摇架构下的MONA车型即将亮相,这款15万级全域800V车型,或将掀起智能电动车的“平权运动”。


    在何小鹏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慢就是快”的书法。对于这个用十年时间跑完传统车企三十年路程的品牌而言,真正的战役或许才刚刚开始。当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马拉松”,小鹏的故事提醒我们: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风口上的猪,而是长出翅膀的破界者。



    结语:在刀锋上起舞

    小鹏汽车的十年,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铁律碰撞的十年,是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缠斗的十年。它的起伏跌宕,既是一个创业公司的成人礼,也是中国智造转型的启示录。当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时,小鹏的探索或许正在回答那个终极命题:如何用中国智慧,重新定义世界的驾驶方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