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再起!#奇瑞风云系列11月9日发布#

奇瑞,一个在中国几乎人尽皆知的自主品牌
从名不正言不顺造车的艰苦岁月,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野蛮生长,谋求升级的踌躇,再到放慢追逐销量的脚步回归理性。它的成长,是自主品牌成长的缩影,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由“代工”走向自主的发展之路。在那个外资品牌高高在上,只找代工不输入技术的时代,奇瑞的出现拉低了汽车走进中国家庭的准入门槛,也促进了配套市场的繁荣。今天和大家一起回望过去,看看奇瑞走过的路,感受它一路陪伴中国汽车走来的历程。
奇瑞汽车前身为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汽车发动机及其零部件

奇瑞汽车发动机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奇瑞汽车开始研发发动机,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苦于没有自己的发动机技术,于是从英国威尔士引进了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然而,英国技术人员喜欢“摸鱼”,几个月都没装好一台生产线,于是奇瑞决定让英国人提前回去,自己来组装。
随后,奇瑞痛下决心要自己研制发动机。经过500天艰苦卓绝的钻研、试验,在1999年5月18日,奇瑞正式宣布企业历史上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这也意味着奇瑞的造车之路开始走上正轨。
2005年,奇瑞第一台完全自主正向研发的ACTECO发动机点火下线,这是中国品牌终于开始有自己的发动机。这是一台0.8L直列三缸发动机,最大功率52马力,最大扭矩70Nm,曾搭载于奇瑞QQ,助力QQ月销破万。

随后,奇瑞不断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全球首创的GDI缸内直喷发动机、第三代ACTECO发动机等。同时,奇瑞还与奥地利AVL等国内外多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现在,奇瑞累计6款发动机荣获“中国心”十佳称号,全球销量超880万台。今年,奇瑞汽车宣布“全系车型发动机终身质保”。
奇瑞从发动机起步进入整车制造领域,造车苦于没有“准生证”
奇瑞的整车生产资质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奇瑞汽车的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购买了福特汽车的一条二手生产线,开始了造车之路。然而,由于技术垄断等原因,生产线一直无法组装成功。经过500余天的摸索和调试,奇瑞人于1998年12月成功安装了第一台发动机,五个月后,即1999年4月27日,第一台发动机下线,同年12月18日,奇瑞第一辆新车也正式下线。

然而,当时奇瑞还没有获得整车生产资质,于是找到了上汽集团合作,解决了车辆销售资质问题,2001年,奇瑞第一款新车上汽奇瑞风云上市,新车以低廉的售价快速获得市场销量。虽然有了车型但没有生产资质,于是奇瑞在多方努力和协调下终于在2003年获得了汽车生产资质,正式开启了自主造车之路。

2002年,奇瑞轿车产销量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成为行业内公认的“车坛黑马”。
2004年,奇瑞成立以来销量首次出现下滑,全年仅销售整车8万多辆,同比小幅度下降,相比之下当年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15%的增长率。究其原因,奇瑞连续遭遇“黑天鹅”事件:年初,全国媒体炮轰原奇瑞董事长詹总为“红顶商人”,詹总辞职;同时,通用集团子公司的韩国大宇起诉东方之子和QQ“侵犯知识产权”,受此影响东方之子于3月被撤销“两会”指定用车资格;这时,网络上“奇瑞奇瑞,修车排队”传言四起,经过3年的使用期,质量问题集中爆发;销量不好遇上了信贷收缩,全年盈利由3年前年13亿,下降为1.88亿元。刚刚接手奇瑞董事长的尹同跃,觉得2004年是“无比糟糕的”一年。

2008年,奇瑞开始了“打造名牌”之路,围绕升级之作奇瑞A3做了不少事情。4月,“十万公里不间断公开测试”启动,历时66天的测试,让这款车备受消费者关注;9月,几经“跳票”的奇瑞A3正式上市,可见这款车经过奇瑞的精心打磨。这款车也不负重望地,在销量表现上力压一众对手,为奇瑞的品牌升级之路打出漂亮的开头。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奇瑞汽车致力于扩大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份额,推出了一系列新车型,包括奇瑞QQ、奇瑞东方之子和奇瑞瑞虎等。同时,奇瑞与国际汽车制造商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009年,基于“国民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将迎来全面消费升级”的判断,奇瑞布局两年,实施多品牌发展战略,推奇瑞、开瑞、瑞麒、威麟四大品牌,然而新品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黯然退场

2011年,奇瑞与以色列集团谋求合资,再次尝试向上发展。合资公司定名观致,注册资本34亿元,股比50:50,选址江苏常熟市,规划年产能15万辆,11月29日,观致汽车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

2017年,奇瑞亮相法兰克福车展,发布了旗下全新高端产品系列“EXEED”,奇瑞这次的“向上发展”显得格外小心低调。

自2018年开始,奇瑞汽车开始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重点放在全球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个阶段,奇瑞汽车开始与国际品牌合作生产和销售汽车,并加强了自主研发能力,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车型,如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奇瑞汽车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公司致力于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车型。同时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倡议,推动绿色出行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抓住行业风口,奇瑞转型新能源
除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奇瑞汽车也在新能源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投入。
2009年,奇瑞启动了“蓝色驱动”战略,开始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2010年,奇瑞推出了第一款纯电动汽车——QQ3EV。随后,奇瑞又陆续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

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方面,奇瑞汽车不仅注重电池技术和电驱动系统的研发,还加强了对新能源车辆的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研究。奇瑞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都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功能,例如智能导航、自动驾驶、远程控制等。
此外,奇瑞汽车还致力于推动全球绿色出行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公司积极参与环保倡议和可持续发展行动,推动绿色出行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奇瑞汽车还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教育等,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奇瑞汽车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还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未来,奇瑞汽车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推动绿色出行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奇瑞牵手华为,技术大咖携手合作
奇瑞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主要体现在汽车智能化和智能网联技术领域。华为在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实力,而奇瑞汽车在整车制造、发动机研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二者的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具体来说,奇瑞与华为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网联技术合作:奇瑞汽车与华为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了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网联系统。华为提供了先进的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帮助奇瑞汽车提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导航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智能座舱合作:奇瑞汽车与华为共同研发了智能座舱系统,将华为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座舱系统中,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自动驾驶合作:奇瑞汽车与华为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深度合作。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帮助奇瑞汽车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驾驶体验。

产业链合作:奇瑞汽车与华为还通过共同投资、联合研发等方式,在汽车产业链上进行了深度合作。例如,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了智能化汽车工厂,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奇瑞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是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结果。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奇瑞汽车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还可以帮助华为拓展汽车市场,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双方的合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