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三代ES8的期待一、价格预期:上探35~50万区间 1. 保留BaaS(电池租用)方案降低入门门槛。 二、核心配置升级: 1.技术全面看齐ET9旗舰,6/7座灵活布局,豪华感向MPV靠拢。新增前备厢,借鉴乐道L90设计,提升纯电车型储物实用性。 2. 三电系统:900V高压架构领平台。 3.3颗激光雷达,覆盖全盲区; 再配4D成像雷达+800万像素摄像头,雨雾天识别精度提升300%。 4. 智能座舱:沉浸式交互体验升级。双层隔音玻璃+主动降噪+Nappa真皮。
#用了就离不开的配置车上有一些配置,一旦你习惯了它们带来的便利、安全或舒适性,就真的很难再回到没有它们。 1. 倒车影像 / 360度全景影像: 为什么离不开:** 极大地解决了倒车、窄路会车、侧方停车时的视野盲区问题,尤其是在拥挤的城市环境或复杂地形。它能显著降低剐蹭风险,提供直观的视觉辅助,让泊车变得轻松很多。用过之后,再开只有雷达或纯靠后视镜的车会感觉非常不习惯。 2. 盲点监测系统: 为什么离不开:** 变道时的安全神器。通过后视镜上的指示灯提醒侧后方盲区是否有车辆,大大减少了因视觉盲区导致的变道事故风险。尤其是在高速或车流量大的路上,它能提供关键的第二双“眼睛”。 3. 胎压监测系统: 为什么离不开:实时显示每个轮胎的压力。胎压异常(过低或过高)是爆胎和操控性下降的重要诱因。有了它,可以随时掌握轮胎状况,及时处理,避免潜在危险。不用再经常用脚踢轮胎或凭感觉判断了。
#自己动手就能做的保养项目🔧 一、基础操作类(难度★) 1. 添加玻璃水 - 打开引擎盖找到标有喷水标志的加注口(通常为蓝色/黄色盖),倒入专用玻璃水或浓缩液稀释液。 - 注意:冬季需用防冻型玻璃水,避免水箱冻裂。 2. 检查/补充冷却液 ...查看全文
#电车续航多少能取代油车。 一、单纯提升续航里程并不足以取代燃油车 1. 续航虚标与实际差距 -电车标注续航(如600km)在高速行驶(时速100km/h)或低温环境下,实际续航可能缩水30%-50%,仅剩400km左右;而燃油车表显续航更接近实际值。 -电池在低温下衰减严重:-10℃时容量缩水23%,-20℃时缩水超50%。 2. 补能效率才是核心瓶颈 - 燃油车加油仅需5分钟,续航即恢复700km+; - 电车快充需30分钟以上(标称“20分钟充300km”实际仅200km),且充电桩覆盖率低、故障率高,体验远不如加油站。 二、取代燃油车的综合续航门槛:1100km+ 若要求电车达到油车的实用性和无焦虑体验,需同时满足: - 基础续航:实际续航需稳定在750km以上(燃油车平均水平); - 叠加损耗补偿: - 高速/空调场景下能耗增加25%(需续航至937km); - 低温衰减(-10℃)再补偿23%,综合需1100km+ 标称续航才能匹配油车体验。 > ✅ 代表性进展:当前量产电车最高续航约830km(如极氪009),但低温+高速场景下仍难超600km。 三、续航之外的关键替代条件 1. 充电基建与时间优化 - 充电桩需覆盖密度追上加油站,且快充技术需突破至5分钟补能400km级别(如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方向)。 - 建议推广私人充电桩共享模式,提升资源利用率。 2. 成本与保值率 - 电池更换成本高昂(约占车价40%),且电车保值率普遍低于油车。 - 需通过固态电池技术降低衰减率,延长电池寿命。 3. 全场景适应性 - 解决高速续航骤降、冬季缩水问题,需提升电池温控系统和能量管理效率。 四、用户决策参考:不同需求下的续航建议 | 使用场景 | 所需实际续航 | 适用人群 | 城市日常通勤 | 300km+ | 家充方便、短途为主用户 | | 城际往返/周末出游 | 500km+ | 中度出行需求者 | | 长途自驾/无焦虑替代 | 750km+(实际)| 依赖高速、寒区用户 | 总结 电车取代油车需跨越三重门坎: 1. 技术突破:固态电池实现1100km+真实续航及5分钟极速补能; 2. 基建完善:充电桩密度与可靠性比肩加油站; 3. 成本优化:降低电池更换费用,提升二手车保值率。 > 当前阶段,充电体验短板比续航不足更阻碍普及。若通勤场景固定且具备家充条件,500km续航已足够;若频繁长途出行,建议暂缓替换燃油车。
#小米YU7价格预测一、成本构成分析:硬性成本推高定价 1. 电池成本差异 - YU7标准版电池容量96.3kWh(磷酸铁锂),对比SU7标准版73.6kWh,增加22.7kWh。 - 按当前每kWh电池成本700元计算,电池成本增加约1.6万元[[2]。 2. 智能驾驶系统升级 - 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700TOPS),而SU7标准版仅为视觉方案。 - 激光雷达及芯片方案成本增加约1万元[[2]。 3. 新增配置成本 - 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成本比400V高2-3万)、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2200MPa热成型钢车身等,综合硬件成本比SU7标准版高出至少3万元[[2][7]。 结论:YU7标准版硬成本比SU7标准版(21.59万)高出3万元以上,基础定价需覆盖24.59万以上。 --- 二、竞品对标:锚定特斯拉Model Y 1. 尺寸与续航优势 | 参数 | 小米YU7 | 特斯拉Model Y | |--------------|----------------------|---------------------| | 尺寸 | 4999/1996/1600mm | 4750/1921/1624mm | | 轴距 | 3000mm | 2890mm | | 电池容量 | 96.3kWh | 62.5kWh | | 续航(CLTC) | 835km(标准版) | 593km(后驱版) | | 起售价 | 预测25.59万-26.99万 | 26.35万 | - YU7在尺寸、电池、续航上全面超越Model Y,但小米需保持价格竞争力,预计定价低1-2万[[4]。 2. 同级竞品参考 - 智界R7(82kWh三元锂,667km续航)起售价25.98万,YU7电池更大、续航更长,定价需接近[[9]。 --- 三、SUV溢价规律与品牌策略 1. 同平台SUV溢价 - 行业惯例:同平台SUV比轿车溢价10%-25%(如Model Y比Model 3贵12%,差价2.8万)[[2]。 - SU7起售价21.59万,按12%-15%溢价计算,YU7合理区间为24.18万-24.99万;若叠加新增配置成本,则升至25.59万-26.99万[[7]。 2. 避免内部竞争 - 若YU7定价过低(如<24万),将冲击SU7 Pro版(24.59万)销量,因此需保持2万元以上差价[[1]。 --- 四、官方表态与市场预期 1. 高管明确否认低价 - 雷军:YU7标准版配置“相当于竞品顶配”,30万级合理[[6]。 - 卢伟冰:YU7配置超越SU7 Pro,“价格不会便宜”[[11]。 - 林斌:直接否决25.59万起售价猜测[[6]。 2. 机构预测一致性 - 花旗银行:25万-32万[[5];招商证券:25万左右;美银证券:25万-30万。 --- 五、最终价格区间预测 | 版本 | 预测售价 | 核心依据 | |--------------|---------------|--------------------------------------------------------------------------| | 后驱标准版 | 25.59万-26.99万 | 成本比SU7高3万+SUV溢价2万,对标Model Y(26.35万)降价1万[[1][2][4] | | 四驱Pro版 | 29.59万-30.99万 | 双电机+长续航,对标Model Y长续航版(31.35万)[[9] | | 四驱Max版 | 33.9
#下一辆车会选电车吗车库里的电车刚充完电,屏幕上跳动的续航数字忽然让人晃了神——三年前提车时,总担心城郊公路找不到充电桩,如今小区楼下的快充站已排成排,高速服务区的充电车位也鲜少空置。 这几年电车像被施了魔法:电池续航突破千公里,冬天掉电不再是“拦路虎”,甚至有的车型能边跑边给电池“热管理”;车载系统月月更新,语音助手能精准规划带充电桩的路线,自动泊车成了新手的“救星”。上次自驾去山区,导航里密密麻麻的充电桩图标,比找加油站还让人安心。 当然,身边也有朋友坚持选了混动:“跑长途还是怕耽误事,混动至少没续航焦虑。”但对每天通勤50公里的我来说,电车的成本账算得明明白白:电费抵过地铁票,保养费省出半年咖啡钱,连智能辅助驾驶都成了通勤路上的“解压神器”。 站在2025年的路口,当充电网络密如蛛网,当电池技术迭代加速,下一辆车是否选电车?或许答案藏在日常里——当你的生活半径被充电桩覆盖,当智能化成为出行刚需,电车早已不只是选择,而是正在重构的出行日常。
提问有四驱吗?
稻可道非:分享图片
cjn55:打算明天去订了,请问车友们,选哪个颜色好呢,目前倾向米棕,米黑,棕黑,去了店里只看到绿色和白色。。车友们都看过的说说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