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工业迈向新能源时代,似乎消费者也被推向一个追求更完美作品的阶梯,更对未来汽车新世界所谓的“好车”充满无限想象。但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何为一款“好车”似乎也与燃油时代的评判标准有些许差异。

·何为好车?
自我国汽车工业复苏,也是汽车工业对机械转向电子化的渴望。国内市场在那时仍是进口车统治的时代,但在发动机、变速箱的动力系统部分,新的电子科技已逐渐成为时髦亮点;电子喷射、自动变速箱、ABS、ESP等等,这些专用名词开始成为车坛潮流,而具备上述功能的车子,自然而然地成为平民百姓口中的“好车”。

直到进入2010年代,国产车与进口车的藩篱才逐渐拆除。而进入2020年代,好车的定义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折。过去的几十年,国内消费者对“好车”的普遍认知已进阶到除动力操控之外,还有主/被动安全、智能车机、舒适体验等基本与增值型配备的需求。
但似乎这即将成为一种“旧观念”,而“新观念”将由Z世代长大的年轻消费者,在这十余年之间重新给予定义。然而,国内消费者也跟全球消费者一样,正迈向「怎样才是好车」的新旧观念最大冲突抉择点。
·新能源如何区分优与劣?
得益于三电系统的研发技术逐步成熟,也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推翻百余年来汽车产业的革命性产品。而好车的新定义似乎已成为:智能驾驶、电池能量、充放电速度、电池寿命、智能座舱功能以及支撑这些功能所需的高精地图、云端算力等云集海量数据而成的功能。

然而,在动力与操控似乎已不再列入选车考量标准之时,难道就无法从机械结构上分析车型上的优与劣了吗?早年充斥市场的“油改电”车型,如今皆已从良转为纯电品牌的产物?诞生于前驱平台或后驱平台的车型,是否又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呢?

上述问题源自此前笔者所阅读的一篇文章,文章观点是对新能源车型的前/后驱之间的不同,而衍生出犹如二极管般的答案;即是“电车后驱,不值吹嘘;电车前驱,容易捐躯;电车四驱,才是刚需”。
·前驱一定差 后驱一定好?
在燃油车时代,说到「前驱车」大部分人的想法多半是操控较差以及成本考量的产物。的确,前轮驱动在前置发动机的配置之下,结构以及所需的零组件都相对简单,造就出前轮驱动的成本优势。

但是除了成本之外,前轮驱动由于传动组件较少、重量较轻,也造就了较好的传动效率进而显现在油耗表现上。此外,由于发动机的重量直接压在驱动轮上,这也让前轮驱动车型在湿滑路面有着更好的循迹性。而且前轮驱动的传动系统都位于前轴,这也意味着车内空间不会被压缩,从而创造出更为宽敞的车厢,这些特点都让前轮驱动成为大部分车型的配置。

但前轮驱动还是有着缺点,由于前轮同时需要肩负动力输出以及转向的工作,也加重了前轮的负荷,左右长短不同的传动轴更会造成动力较大的前驱车型出现「扭力转向」的情况,而进而导致操控上的失准。

为何后轮驱动被视为驾驶乐趣的象征。首先,后轮驱动减轻了前轮的工作,让前轮只需单纯地负责转向,因此转向反应较轻松灵敏,也让后轮驱动的车型可以承担较大的动力输出而不会对车辆的操控特性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前置后驱的车型通常采取纵向摆放的发动机配置,使得后轮驱动车型的重心较为集中在车体中央,因而获得较优异的重量分配,进而对操控特性产生正面影响。而先天上有着转向过渡的动态特性,因此能够提供给驾驶较为刺激的驾驶感受,所以才会让后驱车型和操控乐趣画上等号。
那么,上述论点应用于新能源车型上是否相同呢?笔者私心认为,从驾驶乐趣方面出发,纯电后驱车型确实有着更好的行驶体验以及操控,但倘若从实用且价格亲民的情况出发,纯电的前驱车型却是更好的选择。

但同时,纯电前驱与后驱之间的不同,也能反映出车企对于产品目标人群以及造车理念上的不同。好比特斯拉与丰田bZ4X之间,特斯拉全系车型均为后驱、四驱配置,而丰田bZ4X则是前驱、四驱配置布局。
显然,特斯拉与丰田bZ4X除了在推出四驱版本车型方面达成一致之外,在前驱和后驱布局上是有着不同取向的。特斯拉对于车型开发初期,便设想车辆以后驱和四驱为布局,并不存在后驱才是新平台、新技术的噱头,纯粹是车企对于用户需求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取舍。
事实上,打造后驱的纯电车型相比燃油车更为简单,毕竟电机设计与配置弹性很高,并不局限是一台或一台,也不会受到传动轴等传统燃油车的思维制约,如果车厂不这么做当然有原因,不外乎节电、稳定、成本、平台化生产等原因。

正如笔者上文所述,前置前驱是最省油、传动效率高的配置架构,当然也是比较省成本的设计。而丰田bZ4X采用前置前驱的布局,目的当然就是为了提高续航力,此点与技术平台新旧没有直接关系。此外,丰田官方也曾透露,纯电前驱车型的行路稳定性相对优异,并不是说后驱=不稳定,只是前驱架构更容易达到平顺、平稳、舒适的行驶表现。
行文至此,笔者长篇大论所说关于新能源车型上的优与劣,只是为了让更多车迷能够清楚了解到;前驱并非一无是处,而后驱也并非完美无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过是各车企对于自家产品所面向的目标人群及市场上的不同,在需求和诉求之间的取舍罢了。
更不是如网络文章般所说“电车前驱,容易捐躯”这种非黑即白的偏激思维,倘若真的如此,那比亚迪且不是生产这一台又一台的寡妇制造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