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王传福最著名的言论——新能源竞争,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现在车市的竞争,早都来到下半场了。
因为这样的缘故,各家都在疯狂堆智驾。
不管是10万的宝骏,还是20万的问界,亦或者100万的仰望,都把智驾玩得风生水起。
但让人奇怪的是,智驾这么大的“加分项”,为啥一直都是电车在死磕,油车却可以做的很弱呢?
耐心询问下,工程师透露了真实的情况,原来很多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认为,电车做智驾,太赚钱了
对比一下油车,就彰明较著了。
譬如,油车也玩高低配,但核心做法,无疑是阉割发动机。
像帕萨特就是典型,正常爆发161kW的2.0T,丐版直接砍到137kW。
因为这样的缘故,更低一等的1.5T,就只能做的更弱了。
更加疯狂的就是,本来就很弱的1.5T,思域还能再砍一刀。
但不管怎么样,只是区分一下发动机,价格就能拉开3-5万,也算是很香了。
就此来看,也难怪说发动机是油车的心脏。

而在电车上,扮演这个角色的,就变成所谓智驾了。
以智界R7为例,MAX才开始给高阶智驾,直接比丐版多了4万。
不仅如此,这只是“硬件”价格而已,想使用的话,还要额外买智驾包的。
还以智界R7为例,包年是0.72万,直接买断则要3.6万。
所以,你买了车还要用智驾,实际是多花了7.6万。
这个吸金能力,什么发动机、电池,是拍马也追不上的。
以至于宝骏这样的老头乐,都很热衷智驾了。
譬如,云朵给了成本仅7000块的大疆智驾,张口就敢要12.58万。
就这个价,飞度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妄想的。

其次就是,车企冲高,智驾可以走捷径
提及这点,也不能把豪华与销量混为一谈。
就算搞了智驾,也仅是意味着车子豪华了而已,不耽误销量拉跨。
譬如,小鹏常年死磕智驾,销量却崩了;华为一直硬刚智驾,智界也跨了。
相比之下,小米SU7、极氪001,智驾都很一般,销量却一飞冲天。
看似没什么,但仔细观察,这里隐藏着一条捷径。
这意味着,你想玩高端,都不用砸资源砸技术,把智驾做到天下第一。
恰恰相反,智驾这玩意只要有就行,随便搞搞即可,甚至买买买也无妨。

换言之,哪怕阿猫阿狗,随便买个第三方智驾,也能玩高端了。
譬如,宝骏就是典型,本来跟五菱一样,主打的买菜车,一般也就3-7万。
然而,买了大疆智驾后,最便宜的电车,都要8万了。
所以,都不用自己研发智驾,只是买买买,就能野鸡变凤凰,有这种好事,车企肯定愿意大肆宣传了。
相比之下,油车玩就没捷径了,只有死磕三大件。
譬如,发动机要8缸12缸才厉害;底盘要5:5配平才畅快,变速箱要9挡10挡才够味。
只要三大件不行,智驾再牛也是白搭。

最后就是,油车搞智驾,有害无益
前面都提及了,就是电车搞智驾,都不一定有销量。
如果是油车硬要搞智驾,更加有害无益,没准把自己玩没了。
就此而言,也要从2点来考虑。
第一点是,油车的底子太差,就算搞智驾,效果也很差。
毕竟,油车烧油,动力从发动机传到轮胎,传输链太长。
在此过程,延迟高一点也就罢了,能量还有80%左右的传递损失。
哪怕用算法搞定了延迟,由于动力不稳定,也难实现什么精细操作。

更惨的是第2点,油车做智驾,也是自取其辱。
毕竟,油车主打三大件,电车主打智能化——本来是毫不相干。
换言之,双方的优势与劣势,都错开了,很难正面比较。
一旦比较起来,你说电车加速快,我说油车行驶稳——诸如此类,都能打得有来有回。
所以,油车不碰智驾还行。
一旦碰了智驾,就好比主动找姚明比身高一样,就搞笑了。
譬如,20多万的途观L PRO,与10万的宝骏云朵,价格已经贵那么多;用的还是一样的大疆智驾,效果还更差。
因此,油车搞智驾,无异于伸出脸让电车打,肯定很吃亏。

总而言之,不管智驾实用不实用,但对电车而言,它的重要性的确很高。
不仅是高端车离不开智驾,就是一些买菜车,也指望用了智驾后能鸡犬升天。
当然就我们普通人而言,对智驾最好不要过于痴迷。
不管车企怎么吹嘘,该出问题还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还是要谨慎使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