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在关注什么车1.紧凑型SUV一直是哈佛H6稳居,自从DM-i启势后比亚迪发现紧凑型车销量这么高就有的当家花旦宋Plus DM-i ,一款销量最高月4万多,现在月稳定2万多的车,而银河L7后来者居上,13.87-18.57万的售价区间,在上市两个月后销量就稳定1万+了 2.动力系统1.5T+3DHT配合P1+P3电机,有55KM和115KM纯电续航可以选,综合续航都超过了1300公里,实际体验动力很激进,官方标定6.9s加速,实际体验应该更快,油门在全速域都很灵敏 3.极速240KM/H,有人说极速没用 到处都是限速,大错特错!车辆工程是整车的事,尤其混动车辆,速度过快电子转速高,永磁铁高温会退磁永久损伤,所以这对三点系统考验极大,另外电机系统的支撑、刹车系统、乃至整个车架钢度都是很大的考验,调教决定下限,用料决定上限! 4.悬架系统上次在盐城麋鹿本人技术有限开到76km/h,整体体验良好,这次道路试驾感觉整体还是偏硬偏运动风格,如果稍微再软一点消费者接受度会更好,但是这不符合吉利的风格 5.内饰座舱质感较之前产品大幅提升,座椅舒适度很好,副驾还有腿托,后排空间也够,这点有那么多先例证明大沙发在国内多好卖了 6.亚运幻影版新增了高速NOH,整体感觉还可以,和工程师也聊了下,吉利研究院大概500多人的智驾团队,会把底层算法支援整个集团产品,根据每台车硬件上现在做特调,所以注定不会太差 7.车机银河OS的流畅度似乎可以在优化一下,也许下个版本就惊喜的用了flyme auto,毕竟都是自家的了 8.新增加的副驾轨迹球想法很好,实际体验缺少阻尼,有点过于丝滑
#讨论一下海豹的价格能不能再低一些1.底盘❗️海豹的底盘是目前所有比亚迪家族中最好的,这点谁来辩都不服,尤其是悬挂结构采用前钢铝混合双叉臂,后铁钢五连杆,并且可以看到类似宝马经典的双球节,这些都大幅提升了驾驶感受,开启来悬挂韧!硬中有软,软中不缺路感,回馈非常好,而且CTB一体车身明显可以感觉到车身刚性很强,抗扭转力极好,绝对是第一梯队的,10分可以给8.5分 2.转向❗️方向有些模糊,初段有一些虚伪,车轮和方向盘比例较差,但是也整体好于比亚迪家族,我开的这台可能个别问题,向右跑偏,而且比较严重,10分可以给6分,对于运动轿车及格了 3.动力❗️非常好! 对于40左右Rolling 感觉比我的3p还有力,刚开始有一点涡轮延迟的感觉,对于零起步大概过了0.5秒就可以感觉到超大的扭矩,当然这和刀片电池磷酸铁锂内阻过大有直接关系,不能第一时间释放最大能量,加速踏板关闭动能回收完美,如果开动能回收较大的时候堵车会有点顿挫,10分可以给9分 4.刹车❗️初段稍微有点软,后段有劲,整体线性,毕竟前面四活塞后面单活塞,而且一体冲压的前卡钳还是很漂亮的,10分可以给7分 5.续航❗️满电到2%跑了387.8km,其中有40%左右是高速,还有一部分暴力驾驶及10余次全力加速,温度差不多30度,对于标定的650km差不多59.6%的达成率,个人感觉有一点虚,10分可以给6分 6.充电❗️比亚迪专有的升压充电技术,可以让充电桩功率跑满这个真是难得,峰值电压600v左右,就是握手的时间比较长,开始充电的前3分钟左右功率在3-5kW左右,之后暴涨到117.7kW(3p差不多90kW),10可以给8分 7.外形❗️众说纷纭啦,个人非常喜欢,看着就十分干练,而且我驾驶的这台颜色特别劲脏,10分可以给8.5分 8.空间❗️CTB绝对加分了,车内空间利用率比较好,我170cm的身高在前后排都可以轻松找到合适的坐姿,10分可以给7分 9.智能化❗️车机上手很快,但是没啥特殊的惊喜,智能驾驶不做评测了,还处于相对早期的水平,车道居中还存在一定挑战,10分可以给4分 10.槽点❗️❗️❗️ HUD在晚上整片打亮,严重影响视野;倒影像是个大炮一是向上看(可能是个例);车灯夜晚照明亮度较低(也是比亚迪的老毛病了);36点方向盘驾驶位容易误触开启巡航(一周内发生后几次);整体扣2分 总结得分62/90 如果你有运动驾驶需求,一定要看海豹!如果你喜欢软的车还是看汉DM-p吧 #大v聊车##汽场全开##亿点曝光计划# 对海豹有些中肯的话想说(买车前必看)
#你最近在关注什么车不是我吹特斯拉,开过所有电动车还没有双电机在这个条件下跑到13.6kWh的能耗,似乎现在所有企业也从来不宣传自己能能耗低(奔驰EQ好像有) 我这是台3年多的3p了,那么能耗低有多重要呢? 1.更小的电池达到更大的续航,如果能耗控制不住那么只能堆电池,后果就是成本控制不住!贵! 2.如果能耗高且电池还不大,那么电池的循环次数很快,电池衰减的非常快(参考最早的蔚来) 3.如果更大的电池带来更长的的充电时间,在长途路上快速补能就只能慢慢等了,而相对小电池时间消耗也更短 4.能耗大就是费电,也就是后期需要更多的电费! 能耗降低对技术考验极高,比如风阻、电池内阻、电池效率、三电系统温度控制能力、定子缠绕方式、整车重量等等,同时还要考虑成本、安全,因为太难做所以各家直接避之不谈 这也是为啥卖的好的新能源都带发动机,因为本质上解决不了能耗,所以被逼无奈装了个发动机来解决续航焦虑 所以未来的纯电动车应该是高性能、低能耗,同时完整的补能系统,就可以大面积推广啦 目前主流双电机就基本都在20kWh起,极限点开也要18 19这个样子,有一些离谱的甚至能到30,不服来辩 (29度天气,一个人,高速85左右巡航,开空调,开辅助驾驶,道路无上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