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夜高速上的“死亡倒计时”
3月29日22点27分,某新能源车的NOA系统被激活。
车速116公里/小时,仪表盘亮起绿灯,仿佛在说:“放心,交给我。”

22点28分,系统第一次报警:“轻度分心。”
但车内无人理会。
17分钟后,第二次警报响起:“请手握方向盘。”
依然没有回应。
直到22点44分,车辆撞向隔离带水泥桩。
97公里/小时的撞击速度,3秒内电池爆燃,车门锁死。
三次呼救声,永远消失在火光里。
二、两次救命机会,为何成了“耳边风”?
第一次警报响起时,距离碰撞还有14分钟。
足够减速、变道、甚至停车休息。
但人类总以为:“系统能兜底。”
第二次警报提示时,只剩7分钟。
方向盘上哪怕多放一只手,都能让系统感知“人还在”。
但驾驶座上的人,早已把命交给了代码。
《驾驶心理学》里说:“人对重复警告会产生麻木,就像听多了火警演练的居民。”
智能驾驶的便利,正在培养一群“信任上瘾”的司机。
三、驾龄不等于经验,黑夜专治“不服”
驾龄两年的司机,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白天能跑能跳,黑夜却看不清坑洼。
老司机都知道:夜路是“经验放大器”。
路灯反光、施工标识模糊、疲劳驾驶高发……
随便一个变量,都能让新手措手不及。
但年轻人总爱说:“我有智能驾驶护航。”
却忘了,再先进的算法也测不准突然滚落的碎石,算不透临时改道的路障。
四、老司机的“保命哲学”:永远多留一手
我开了二十年车,三条铁律刻在骨子里:
辅助驾驶是副驾,不是代驾
(系统提醒分心?立马关音乐、摇车窗,让自己清醒)
夜路不开“省力模式”
(光线差的路段,脚永远虚搭在刹车上,像猎豹盯着猎物)
年轻不是资本,谨慎才是
(雨天降速10%,弯道提前200米减速,这些驾校不教的事才是护身符)
《技术的本质》里写:“工具越智能,人越要警惕能力退化。”
盯着导航的司机,会忘记看路标;依赖倒车影像的人,再也学不会后视镜判断距离。
五、行业狂欢下的“安全裸奔”
车企宣传“智能驾驶”时,总爱用实验室数据说话:
“150米障碍识别”“99.9%场景覆盖”……
但现实不是实验室,高速路上的施工锥桶不会按标准摆放。
更可怕的是,某些车企把“用户教育”塞进说明书第178页。
却把“一键开启NOA”按钮做得像手机解锁一样简单。
有工程师私下说:“现在的系统像学步孩子,家长却放手让他跑马拉松。”
六、人命不是概率,安全没有“下次”
每起事故背后,都有1000次被忽略的预警。
三位姑娘错过的两次警报,可能是另一个人明天的生死线。
别再问“系统为什么不刹车”。
该问的是:“我的手为什么离开方向盘?”
记住:
智能驾驶能减轻疲劳,但减不掉责任;
系统能计算风险,但算不出人性侥幸;
代码能规划路径,但划不出生命红线。
方向盘后的血与肉,才是最后一道防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