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不成熟却急于商业化,谁在买单?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断头王后》这句话放在智驾行业再贴切不过。
某车企测试车辆从三楼坠落致两人死亡 ,某品牌辅助驾驶连续三起追尾致死事故 ,这些不是孤例,是行业催熟的代价。
厂商宣传时吹嘘“解放双手”,出事后强调“只是辅助”。
就像卖给你一把会随机卡壳的枪,却说“扣扳机的是你自己”。
二、法律还在用马车时代思维管火箭
现行法规认定酒驾只看“车辆是否位移” ,却对掌控方向盘的到底是人还是AI装聋作哑。
湖北李某醉驾案判决最讽刺:开启自动驾驶照样判刑 。可当系统突然抽风时,判决书却不会写代码bug的身份证号。
《产品质量法》说缺陷产品要赔 ,但证明“系统抽风导致撞车”比证明外星人存在还难。车主需要自费请专家破解行车电脑,而车企握着数据黑匣子笑看风云 。
三、保险兜底背后藏着惊天套路
有专家提议“保险先赔再追责” ,听着暖心实则危险。
这相当于让全体车主多交保费,替车企的技术缺陷买单。就像全班考试作弊,却让守规矩的学生一起罚站。
更可怕的是,保险公司正在研发“智驾事故专属险种”。
事故越多,保费越贵——最终形成“车企犯错,全民买单”的黑色产业链。
四、我们正在见证最荒诞的技术转移
《技术的陷阱》里说过:“每个科技进步都伴随着风险转移”。
燃油车时代,车企为安全气囊不合格召回;智驾时代,却能把人命关天的测试环节转移给车主。
某测试机构数据显示:毫米波雷达对静止障碍物漏检率超20% ,激光雷达雨天性能下降40% 。
这些冰冷数据背后,是无数车主用肉身在做碰撞测试。
五、消费者不是行走的测试数据包
深圳已立法要求完全自动驾驶事故由车企担责 ,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担当。
就像电梯厂商不能因为“钢丝绳有0.01%断裂概率”就让乘客签生死状。
建议所有智驾车辆强制安装“死亡开关”:
一旦开启辅助驾驶,车载系统自动向交管部门报备,同步开启三重数据备份 。既保护车主,也倒逼技术进化。
结语:别让方向盘成为薛定谔的凶器
当车企把说明书写成科幻小说,把车主当免费测试员,这不是创新而是谋杀。
要么像药品上市前做双盲试验,要么在方向盘刻上“此车可能随机杀人”——这才是科技该有的诚实。
正如《电车难题》中的诘问:“谁有权决定牺牲谁?”现在的答案令人胆寒:
车企在决定,用你的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