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F1需要中国,但中国品牌需要F1吗?万亿市场与零赞助席位

    时光F1赛车头像时光F1赛车头像
    时光F1赛车03-20

    2025赛季F1中国大奖赛即将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F1自2004年落户上海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时刻——不仅是因为上赛道续约至2030年,更因中国站首次成为赛季第二站,全球目光聚焦于此。然而,当引擎轰鸣响彻上海国际赛车场时,一个尴尬的现实却难以忽视,在这项被誉为全球最烧钱的运动中,中国品牌的赞助身影却寥寥无几。为何坐拥主场优势、经济实力超强与拥有庞大粉丝基数的中国市场,却难以在F1的商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品牌的F1赞助犹如凤毛麟角,目前F1的中国合作伙伴名单只有三个。联想集团是唯一与国际汽联(FIA)达成最高级别合作的中国企业,自2022年起成为F1官方合作伙伴,2024年升级合作关系,成为F1全球技术合作伙伴。

    商汤科技作为索伯车队的AI技术伙伴,是唯一与车队直接绑定的中国品牌。抖音海外版TikTok虽为阿斯顿·马丁的官方内容合作平台,但TikTok的全球总部位于洛杉矶和新加坡,身份界定模糊。

    相比日本(丰田、本田、普利司通等十余家品牌深度参与)甚至泰国(正积极争取新增分站),中国品牌的缺席显得尤为扎眼。更讽刺的是,中国大奖赛本身已成为F1全球化战略的标杆——2024年赛事观众数较2019年暴涨50%,腾讯的转播权续约至2027年,虚拟F1中国大奖赛更是将“元宇宙观赛”推向新高度。

    中国品牌与F1没有进行深度的融合,甚少品牌成为F1的合作伙伴,究其原因解析是品牌逻辑与市场认知的错位,以及中国企业的绩效营销执念。F1赞助的本质是品牌价值的长期投资,一支中游车队年度预算超1.5亿美元,赞助费动辄数千万,但曝光效果难以直接量化。

    而中国企业的营销策略普遍偏向“绩效导向”——追求即时转化率,如直播带货、电商促销。正如赞助经纪人马修·马什所言:“中国品牌将赞助视为购买商品,而非品牌资产。”

    这种思维差异在周冠宇身上尤为明显,尽管他是F1史上首位中国正赛车手,但其效力的索伯车队仅吸引到商汤科技和短暂合作的伊利。周冠宇转投法拉利,成为预备车手后,赞助商迅速撤离,暴露了品牌绑定个人而非赛事生态的局限性。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化品牌稀缺。中国虽拥有7家全球前25的盈利企业,但国际认知度高的消费品牌屈指可数。联想成为F1全球技术合作伙伴的背后,是其全球化布局的成熟(业务覆盖180国、30余个生产基地)需求,而更多中国企业仍困于“国内市场内卷”,缺乏出海野心。反观日本,即便经济规模仅为中国三分之一,但丰田、本田等车企通过F1技术反哺民用市场,形成“赛事—研发—商业”闭环。

    另外由于政策导向与文化隔阂方面,F1非国家战略考虑的层面。中国政府多年主推“体育强国”战略,但资源倾斜于奥运会、世界杯等大众项目。F1作为商业化极强的精英运动,未被纳入政策扶持范畴。此外,Netflix纪录片《极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在欧美掀起F1热潮,却因平台限制难以进入中国,导致赛事破圈受阻。

    在此客观条件下,如何点燃中国品牌的F1热情?首先是打造“中国车手2.0版”。从周冠宇的短暂辉煌证明,单一车手难以撬动商业版图。未来需培育更多年轻车手,并推动其进入争冠车队。


    科技赋能方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联想与F1的合作提供了范本,通过为赛事提供AI、边缘计算、绿色IT解决方案等,既展示技术实力,又反哺研发。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蔚来)亦可借鉴此路径,以FE(电动方程式)为跳板,逐步渗透F1。

    再者就是本土化叙事和F1接地气。腾讯的转播权续约与虚拟赛事联动,为F1提供了触及4.3亿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渠道。若能结合本土KOL、电竞直播等玩法,或将重塑年轻一代的观赛习惯,吸引品牌关注。

    F1需要中国,但中国品牌需要F1吗?2025年的上海站,注定是一场引擎声与资本沉默并存的狂欢。中国品牌的缺席,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认知与策略的断层。然而,随着更多基础系列赛崛起、技术合作深化,以及潜在车手储备的积累,中国品牌赞助困局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正如F1主席多梅尼卡利所言:“联想与我们的合作,证明了科技与速度的共生。” 当更多中国企业意识到,F1不仅是广告牌,更是创新试验场与全球化跳板时,赛道旁的“中国红”或将不再孤单。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