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穿着名贵西装的军火商,戴着几十万美元的手表,穿行在各种名人云集的社交派对,这时候的喀喇昆仑山脉的褶皱深处,莎娜姆在破房子里,想着今年自己男人得造多少支AK-47,才能在明年孩子出嫁前凑齐嫁妆。


1897年,达拉村开始端起“土拨鼠”的破饭碗
1897年,英国殖民者在划定杜兰线时,将达拉村所在的地区划入英属印度。
在一次武器运输途中,一支骡队因雪崩在达拉峡谷遇难,散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零件被当地村民发现。

李-恩菲尔德步枪
这里土地贫瘠,雨水也不算充沛,以农业为生的村民生存艰难,散落的枪械零件在饥寒交迫的村民眼中,突然化作生存的密码,凭借制作农具的手艺,在煤油灯下拆解出第一支山寨李-恩菲尔德步枪时,钢铁的基因便在这个族群的血脉里苏醒,于是尝试仿制这些武器。
一个偏远的山区小村,工艺和工具都比较简陋,所以仿制出来的步枪武器精度不高,但满足村民和附近部落的自卫和狩猎没有问题,于是他们开始端起“土拨鼠”又破又脆弱的饭碗。

“土拨鼠”又破又脆弱的饭碗
一做就是八十多年,随着几代人的努力,仿制的枪械式样多了,工艺也过得去,主要价格还没正品那样贵,卖给附近的部落,也能赚点养家糊口的钱。
这时候,邻国发生了巨变,冷战铁幕为村庄注入新的生命力,村民们的转机也来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帝国的泥潭,达拉村的黄金时代
1979年12月底,苏联开始入侵阿富汗,邻国的武器需求大增,中亚局势也非常动荡,美国人通过巴基斯坦运送给阿富汗抵抗组织武器的时候,在一个偶尔的机会发现了达拉村的传统手艺,那里的土特产又好又便宜,价格不到正品的一半,达拉村的工匠们迅速抓住了这次机会,开始制造更多的武器给阿富汗。

他们开始仿制苏联的AK47步枪,RPG-7火箭筒,PK机枪,质量杠杠的好,价格便宜得象白菜,问题服务还来得个好,什么买AK47送子弹之类的贴心关怀,阿富汗抵抗组织觉得这邻居的土特产好香,那就全吃了,有多少吃多少。
而且达拉村的工匠们甚至会根据战场需要,对武器进行改良,比如,给你加长个步枪枪管,提高射程精确度之类的,还能改进弹匣,免得沙子进去卡壳。这种全手工加人性化服务,让拉达村迅速做大做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莎娜姆讲述起他父亲的生意红火,能想象出这样的场景:晨雾尚未散尽的达拉村传来金属撞击的清脆声响。的老匠人阿卜杜勒和他大儿子正在用祖传的冲压机敲打AK-47枪管,铁砧上火星四溅,映照着墙上泛黄的苏联武器图纸。

塔利班的崛起和反恐战争,达拉村的订单象美军的无人机一样快速起飞
那时候村里孕育出了700多个家庭作坊,14岁的纳西尔能闭着眼组装格洛克手枪,他父亲负责车削膛线,叔父专攻木制枪托雕刻。从菲律宾海盗订制的防水步枪到塔利班需要的消音器,订单在晨祷时的茶馆里流转。
全村上下拼命加班才能完成各个国家需要的订单,军火利润修建的清真寺尖顶刺破硝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质量也迅速提高,工匠们引入了现代化的车床和冲压设备,制武器的精度和耐用性大幅提升。有些家族为了保证信用,建起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新建测试场里,老工匠会对着古兰经起誓,新造的狙击枪能在800米外击中野山羊眼睛。
当欧盟调查员伪装成军火商潜入时,他们震惊地发现这里的膛压测试仪竟比正规兵工厂还要精密。
中东一直在乱,塔利班和美国在对着干,各种反抗组织纷纷冒尖,由于武器仿制价格低廉且仿真度极高,这些武器在全球多个非法武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订单象雪片一样飞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数字时代,与时俱进,无人机搞,夜视仪搞,导弹也能搞
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国际社会对拉达村的军火交易实施了压力,生意变得隐秘,巴基斯坦政府曾多次采取措施,试图根除达拉村的非法武器制造和交易,尝试过封锁达拉村的武器交易渠道,部署警察和军队对该地区进行封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反而形成了两种情况,象莎娜姆这样只做传统武器生意的家庭生计变得越来越困难,但一些家族开始利用全球化和互联网打开了新的市场,高端的军火市场。
那些家族开始涉足高科技领域。例如,他们能够仿制无人机干扰器和夜视仪,甚至尝试制造简易的无人机,还有毒刺防空导,反坦克导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兴起,也为达拉村的军火交易提供了更安全的支付方式。

毒刺导弹
随着阿富汗局势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持续施压,达拉村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但那些涉足高科技领域的家族开始走出达拉村,进行了更广阔的布局。留在达拉村的一些工匠开始尝试转型,利用他们的金属加工技术生产民用产品。
但大多数的村民依然维持着传统手艺,制造枪支依然是达拉村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只不过他们的金饭碗又变回“土拨鼠”的破饭碗。

战争与生存
当俄乌战场的炮火砸向对方的时候,大军火商们正穿着名贵的西装在数永远数不完的钱。与此同时莎娜姆的丈夫正偷偷得在地下作坊里挖着AK-47的膛线,辛苦工作为了给女儿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
“玉虚宫”军工企业的高管们正想着如何给合法回扣。乌克兰家庭里,一位年迈的母亲正望着他儿子的遗像默默流泪。在鄂木斯克,年轻的安娜辛苦得扶着她在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的丈夫上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玉虚宫”的无人机还在呼啸,“鹤童”的军舰跟着跑,这次他们把目光瞄准了西太平洋!

结语:悬崖上的雪松,用扭曲的姿势书写着另一种生存史诗
暮色中的达拉村升起炊烟,锻锤声与诵经声在峡谷中共鸣。当伦敦的军火股票随着战争波动时,这里的工匠正用祖传锉刀打磨膛线,他们的皱纹里藏着百年战争的年轮。

未来谁能结束这扭曲且撕裂的产业,又谁能带给达拉村里孩子们新的希望,让他们长大后不再拿起祖辈传下的锉刀,去雕刻杀人的步枪,不再用镀金的手枪作为结婚时候的彩礼,也许是这个世界彻底没有战争和贫穷的时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