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超充时代,真的要来临了么?

    踢车夏东头像踢车夏东头像
    踢车夏东2024-01-28

    当搭载800V高压架构和4C充电倍率电池的车型在2023年繁花绽放,“充电5分钟,续航200km”的超充时代似乎在向我们招手,但前方仍有大山需要翻越。

    高压架构和高倍率电池固然提升了动力电池的充电功率,但决定补能快慢的还有充电桩的即时功率和所在电网的容量。

    不管是最早的800V车型保时捷Taycan、小鹏G9,还是最新的智己LS6、极氪007、智界S7,只有搭配自家充电桩,才能达到其宣称的极致补能效率。

    如果用“张三”的桩去充“李四”的车,虽然都是高功率超充桩和支持超充的车型,但峰值充电功率不会超过200kW,远达不到自家充电桩下的480kW、500kW水平。这背后是严重滞后的国标在作祟。

    此前国内电动车普遍遵循的充电标准是2015年颁布的电动车充电国家标准GB/T 18487.1-2015,这一标准下的软件协议中,最高充电电压仅为950V,最高电流更是只有250A。

    车企们可以魔改自家的充电体系,如小鹏G9、极氪007,以及特斯拉的产品,在自家充电桩下,其充电电流都超过600A,所以即使是400V架构,特斯拉的峰值充电功率也能达到250kW。

    但如果是把充电桩开放给其他品牌的车型,则会严格遵守GB/T 20234.3-2015的直流充电协议,以保障安全和避免责任纠纷。就像OPPO的快充接头不会按自家协议,为小米手机提供最高充电速度,而是会通过USB-IF标准化组织推出的PD协议。

    而当第三方充电桩下,最高电流被限制在国标2015的250A,即使是800V车型,其峰值充电功率也不会超过200kW,如果是400V车型,理论上则最高也仅有100kW。

    除了规格滞后的软件协议,国标2015还存在机械强度不够、锁止故障率高等问题,并且因为防触碰安全的隐患,不被国际充电标准所认可。

    一方面是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海事业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动车出口前需要更换充电接口,因为国标2015的先天不足。

    在国标2015之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牵头,联手日本CHAdeMO协会和德国部分硬件制造商共同制定的ChaoJi标准,则在软件协议和硬件规格方面均遥遥领先。

    在ChaoJi标准下,最大充电电压达到1500V、最大电流600A,并且相较国标2015,ChaoJi支持液冷充电线束的引入。

    如果有关注汽车行业的超充宣传,一定不会对液冷电缆陌生,各车企在介绍其超充桩的最大电流时,一定会紧接着表示,“同时采用液冷线缆,大大减轻握持重量”。

    同时,ChaoJi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可以轻松部署在面向中、日、欧、美等不同细分市场开发的各种车辆中,无需对原本的车身设计进行大改动,是中国车企“走出去”的理想标准基础。

    软、硬件方面预留的升级接口,也使ChaoJi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同时,可以应对功率和交直流复合接口的升级要求,而ChaoJi在日本就是下一代充电标准CHAdeMO3.0。

    但ChaoJi面临的问题是,其充电接口与国标2015不同,在超过1000万台存量电动车的沉没成本下,切换ChaoJi并不轻松。

    在2015版国家充电标准上进行改进也是解题思路之一,沿用现行直流充电接口技术方案、保障新老充电接口通用兼容的同时,GB/T20234.3-2023的软件协议中,充电电压提升到1500V,电流范围为10-800A。

    同时,国标2023在机械强度、锁止装置、使用寿命等式验方法也有改进,并且增加主动冷却和温度监测要求与试验方法,为带液冷和温度监测产品提供测试依据。

    不过国标2023在拓展性上,仍不及ChaoJi,而目前的实施情况是,2015版国标升级修订标准的GB/T20234.3-2023已经在2023年9月7日发布并实施。

    ChaoJi标准则将于2024年4月1日实施,届时国内将会有三套不同充电标准,而从车企成本控制、供应链发展和用户使用便捷性来看,一个市场,其实只能容下一个标准,特斯拉NACS标准统治北美便是佐证。

    在2022年11月更名为北美充电接口标准(North American Charging Standard,NACS)并开放标准后,NACS已囊括美系、日系、德系、韩系的所有主要车企,法系Stellantis的投诚也只是时间问题。

    特斯拉遍布北美的充电网络所能提供的便捷服务,是所有车企沦陷的主要原因,以极星为例,在宣布接入NACS后,其会在2024年中期开始提供NACS适配器,从2025年开始在车身上配备NACS接口,以方便用户使用特斯拉在北美的1.9万个超充桩。

    即使宝马、通用、本田、现代、起亚、奔驰和Stellantis联合成立一家新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网络合资企业,计划在城市和高速公路地点安装至少30,000个高功率充电桩,以对抗特斯拉对超级充电网络的垄断地位,但其采用的标准仍是CCS(其实已经近乎被淘汰)和NACS。

    统一且可行的标准,也意味着基建大开发的开始成为可能,高昂的成本可以被放心地砸下。

    毕竟首先功率500kW级别的超充桩会对配电网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充电站所在电网的电容量极限拓展一倍不止,用电波峰波谷差值也会随着超充站的引入曾大,威胁配电网络安全。

    其次标准和方向确定了,车企应对新能源市场刺刀见红、不见息鼓的“卷”战的同时,也才会更大胆地投入到充电桩的布局上。

    而当超充效率的品牌栅栏在技术上被打破,充电设施的商业化运营也才好成熟起来。

    效率提升,就意味着充电桩利用率的提升,也即桩端收入的提升。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充电商业化运营策略也可以细化起来,充电效率的参差被抹平后,一来可以按时间进行梯度收费,避免过度占用充电资源的情况,二来是可以按品牌进行区别收费。

    车企自建充电桩,初衷自然是打消消费者里程顾虑,但对比只做好公共桩和第三方桩的兼容性,自建桩是投资重、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为,这份成本和风险也自然地会转嫁到用户的购车成本或品牌信心上,所以本品牌的消费者理应得到厂商的优待。

    而商业化才是最好的科技平权催化剂,成熟的充电商业化运营能加深消费者对厂家产品的购买意愿,反过来促进厂家更积极地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形成正向循环,超充时代才可能加速来临。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孙小树

    次阅读
    6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