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华为汽车这块逐步清晰起来:
分拆出去的是HI(Huawei Inside)模式,给央企汽车赋能,和大家一起共赢,抓住汽车智能化的契机,一起走向全球。
不得不说,这招实在是高,简直是惊天阳谋,一石N鸟。
一方面,央企汽车公司有庞大的产能,他们在汽车制造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缺的是智能化科技能力,华为给他们赋能,让他们出海,符合郭嘉战略,毕竟全球每年销量8000多万辆,中国才2000多万,其中还有很多份额还是合资的, 后面要将合资、外资的份额拿下来大部分,起码还有1-2倍增长空间。汽车是仅次于房地产第二大产业,如果这个战略成功,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经济也将探底回升。
另一方面,这些央企汽车公司,涉及到庞大的就业,华为不能和其他车企一起合力把他们干垮了,帮助他们成长,助力中国汽车,这也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华为汽车会更加受欢迎,郭嘉也会更加大力支持。
但问题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后面华为的智能化是不是就遍地开花一片坦途呢?
当然不是。因为华为智能化这套东西,成本3-5万,国产车偏中低端,他们的价格区间在3-15万居多,成本提升3-5万,国产的产品和品牌力能不能支撑,仍然是个大问题,后面需要逐步看,不是说拿了华为这套东西你就可以成功,车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都得自己来,国企的效率偏低,没那么容易成功,否则北汽极狐就不会失败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量上去,价格降下来,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个问题,对鸿蒙智行(仍然在华为旗下的四个“界”)的冲击。
个人认为,对这块冲击非常有限,智选车仍然是华为的重心所在,华为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包括品宣)、售后都全面介入,哪怕华为竭尽全力来做,比如塞力斯问界系列,3年多了,差点也是死球了,今年9月份M7爆量才看到转机,说明一款车要爆量是多么的难?
需要强大的产品力、清晰的市场定位、恰如其分的定价等。也从侧面说明Hi模式的推广不会一帆风顺。鸿蒙智行,华为亲自把控,走的是高端路线,和国产央企汽车这部分其实是错位竞争,国产车,也只有华为操刀,才可能走高端路线,高端不是新势力的豪华内饰,是比大更大,比安全更安全、比科技更科技……这才是真豪华,这车华为会重新定义“豪华”的概念。
未来哪块最为看好?
个人更看好鸿蒙智行的几个“界”,他们包袱轻,像几大央企汽车大厂,包括长安,他们油车的生产线,动辄砸了数百亿进去,你想他们断臂直接转电动化智能化,让这数百亿资产直接慢慢废弃掉,央企的管理层没所有权,他们没谁能拍的了这个板儿,因为转型也不一定能成功啊。而汽车的智能化就像当初智能手机崛起一样,都是快鱼吃慢鱼,快速迭代,只有几个“界”能满足华为这个要求,没任何包袱,快速迭代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全心全意跟着华为干。比如塞力斯的M7,热卖了,大家说稍微有点丑,明年人家说立马变美一些给你看,M8也跟上,你们还在犹豫要不要跟着华为干,人家M5/M7/8/M9产品线全部铺满月销4万+。
还有江淮,人也有决心跟踪华为干票大的,心无杂念憋足劲儿,明年推傲界等。所以,后市,赛力斯和江淮这些智选车的空间,会远远大于长安。#华为造车新势力# #华为车BU独立# #华为产业链梳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