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内,济南、温州、东莞、遂宁等地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三亚、长沙等城市暂停了网约车相关证件的办理。这些信息在网约车市场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各地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及实施管控意味着什么?行业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
近段时间,网约车行业不断暴露出市场运力过剩、订单量下降、司机收入降低等问题。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3年5月31日,全国共有31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58.4万本、车辆运输证235.7万本,环比分别增长3.3%、2.5%。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5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35亿单,环比上升4.2%。
从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1月至5月,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数量、网约车驾驶员证数量、车辆运输证数量均持续平稳上涨,但网约车订单量及订单环比数据在4月出现下降。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人民数据研究院整理
此外,对比2020年,当前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数量、网约车驾驶员证数量、车辆运输证数量均有大幅度增加,但订单量并未恢复到此前水平。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人民数据研究院整理
据多家媒体报道,有网约车司机明显感受到收入较之前缩水了不少。一些网约车司机表示,以前每天平均能跑五六百元的流水,但现在三四百元是常态,竞争非常激烈。多地也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例如,4月6日,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发布风险预警,该市网约车市场运力已基本饱和,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5月5日,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5月15日,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消息称,自2023年5月16日起,全市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
网约车市场需求下降、竞争激烈
网约车市场饱和,有其内在原因。
准入门槛低,助力灵活就业。网约车行业门槛较低,只需要拥有合法的驾驶证、行驶证和车辆等基本条件,便可加入该行业,加之时间自由,网约车成为许多人灵活就业的形式。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主要是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
出行观念变化,市场需求下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显示,2022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37亿人,同比减少了3%,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100多亿元,同比下降1.4%。伴随着绿色出行等观念变化,公交、地铁以及共享单车等交通出行方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数据来源:CNNIC,人民数据研究院整理
市场更加规范,政策监管趋严。为规范网约车市场秩序,保障用户安全,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包括要求网约车司机具备合法驾照、无犯罪记录、良好服务态度等,要求网约车平台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为了在各项合规要求严格落实,车辆数量限制等到达临界点之前,尽可能地拥有更多牌照,部分租赁公司加速投放车辆。
更多企业入局,平台竞争加剧。随着网约车行业迎来市场机遇,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加入竞争行列,争夺市场以及运力。当前,全国共有31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常见的有滴滴出行、T3出行、携华出行、万顺叫车、如祺出行、享道出行、曹操出行、阳光出行等。另外,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发展也在进一步促使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激烈,包括滴滴出行、高德打车、花小猪出行、百度打车、携程用车、美团打车、腾讯出行等。
理性看待地方网约车饱和预警
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是加剧行业内卷,导致行业乱象。运力饱和后,司机的平均接单量少,迫使司机收入下降,或造成超载行驶、强行拼车等乱象,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二是引发市场恶性竞争。平台方为抢占市场、扩大流量,提高品牌知名度,或陷入“补贴”“低价”泥淖,破坏公平竞争秩序。
因此,当部分地区的交管部门意识到这点,为了保证区域内的供需均衡,需要对网约车实施总量控制,通过市场预警,提醒“网约车市场有风险,进入需谨慎”。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抉择,也是地方应对网约车激增带来的城市交通管理挑战的及时反应。
行业也应理性看待这一现象,人民网评认为,整个行业是否已经处于或趋近饱和状态,不能以偏概全仅以少数地方的市场情况来衡量整个市场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用整个市场的情况来判断局地市场的情况,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地方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正是因地制宜之举,大可不必由此引发对整个行业是否饱和的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约车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推动网约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平台、司机等多方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行为;平台需加强自律,做到合规经营,对司机进行培训和管理,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司机要关注自身权益,表达诉求,争取更好的工作环境,用心服务好每一位乘客。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唐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