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高伟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磊
近年来,酒驾的危害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另外一种危险驾驶——“困驾”,却往往被忽视。一直以来,“司机睡眠不足,开车冲上绿化带”“司机打瞌睡,致车辆侧翻”等类似消息屡见报端。早在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表的研究就显示,八成重大交通事故与司机睡眠不足有关。近日,英国《睡眠的本质与科学》刊文称,若驾驶员前一晚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第二天开车发生事故的风险与酒驾相当。
上述最新文章综合了61项独立研究结果后发现,如果一个人在过去24小时内睡觉不足4~5小时,开车发生车祸的风险约增加一倍,且风险与血液中酒精浓度为0.05%时驾驶相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浓度在许多国家都是衡量酒驾的标准。研究还表明,若驾驶员前一晚的睡眠时间在0~4小时之间,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会增加15倍。“基于科学证据以及酒驾标准,应要求司机开车的前夜至少睡够5小时。”研究写道。
事实上,既往多项研究表明,“困驾”带来的风险堪比酒驾。2000年,《英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称,一个17~19小时没睡觉的人,行为能力与血液中酒精浓度为0.05%的人相当,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危险等同于酒驾。2008年,美国《神经科学杂志》刊登论文称,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大脑不稳定,容易突然“短路”。也就是说,犯困可能会让人注意力下降,视觉处理程序突然中断,这对正在开车的司机来说十分危险。2016年,美国汽车协会旗下的交通安全基金会研究也发现,若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驾车危害堪比酒驾。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伟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睡眠不足会给驾驶员造成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第一,注意力不足。车速较快时,若司机注意力难以集中,会使警觉性变差、反射延迟,容易出现控制车辆不及时等问题,发生闯红灯、违规并线等。
第二,影响情绪。睡眠不足会让人的情绪变得暴躁易怒,比如有些人就会出现“路怒症”。这容易引发纠纷,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第三,诱发疾病。睡眠不足可能会诱发癫痫、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患者若在开车时突然癫痫或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容易致使车辆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围绕‘困驾’的事前鉴定。”高伟介绍,相关技术手段都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追责查处时定性使用。2003年,美国新泽西州施行“马吉交通法”,一旦发现恶性交通事故的原因是肇事者驾驶时打瞌睡,法庭可判处肇事者10年监禁和10万美元罚款。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在部分城市,交警在处理高速公路事故时,可以通过相关监控、行车记录数据等,判定驾驶员是否属于疲劳驾驶,并依法进行处罚。
高伟曾向北京一个驾校校长建议,可以设计一套“警觉性风险评估软件”,让驾校老师和学员每天开车前在软件上“打卡”,初步自测睡眠质量、反应能力等,最终给出是否适合驾车的初步建议。“若能有这样一个软件,私家车司机、公交车司机、长途车司机等都能使用,可以避免很多交通事故。” 高伟建议,若驾驶员在开车时犯困,尤其是长途开车时,最好在路边或服务站停靠休息,哪怕只下车休息5~10分钟,都能有效“解困”;日常驾驶时,为了防止犯困,可以嚼口香糖、喝茶、听音乐、涂风油精,或者与车上其他人说说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