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架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分别为:
- 非独立悬架,扭力梁、整体桥
- 独立悬架,麦弗逊、多连杆、双叉臂等
这是比较常见的悬架类型。
量产普通代步车型的前悬架100%都是独立悬架,类型以麦弗逊为主,高标准的选项有双球节、多连杆或双叉臂;只有极少数的越野车的前悬架用整体桥,比如BJ212、勇士或牧马人,前后整体桥可以提高悬架的强度,但也会让车辆的驾驶品质变差,所以如坦克300、BJ40、奔驰G级等兼顾通勤的越野车的前悬架用双叉臂。

主要存在争议的是后悬架,乘用车型的后悬架以独立悬架为主,类型多为“多连杆”(≤3连杆);中高端车以4-5连杆为主,但真正的高性能车还是用双叉臂更理想;然而总有少数汽车爱好者认为这些独立悬架不如扭力梁,其观点多为扭力梁承载能力强,同样可以做到理想的车身姿态控制等等,这些说法可以说是极其荒谬。
看一组图片:
图1、悬架的车身支撑部分

图2、悬架的车轮导向部分

图3、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

先讲“扭力梁的承载能力”
有些新手司机好奇悬架上的“几根杆”是怎么把车身撑起来的呢?
正确的答案是这几根杆和撑起车身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真正负责支撑车身的连减振器都不是,而是“弹性元件”——螺旋弹簧、扭杆弹簧、钢板弹簧、压缩空气弹簧等。弹簧的一端与车轮上的摆臂连接或连接扭力梁或整体桥,另一端连接车身即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先把独立悬架的控制臂分别固定在车轴和底盘上,再把弹簧座进去,上面与车身连接即可;弹簧才是真正负责支撑车身的“支撑件”,车身与地面的起伏都直接压缩弹簧,减振器只是控制弹簧弹跳的频率而已。

那么扭力梁悬架“承载能力强”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独立悬架的控制臂只要结构和材料强度足够高,再加上高强度的弹簧也可以重载;其实有些高端皮卡的后悬架就会用独立悬架,包括越野车,皮卡也是卡车,核载标准与极限载荷难道不比使用扭力梁的轿车或轻客高?
需要了解的不仅是这些,独立悬架固弹簧的臂是刚性的,材料可以是超高强度钢或铝合金;而扭力梁并不是绝对刚性的,在车轮起伏和车身扭转的时候,扭力梁的梁体可以一定程度的扭转变形,这就是为什么叫作“扭力梁”的原因。

扭力梁的强度不再有优势,对于操控而言呢?
汽车在转弯的时候不仅车身会侧倾,车轮也会侧倾哦!
转弯时的侧向力作用于车轮,车轮就会偏向一侧,偏转的时候就会出现胎冠(接地面橡胶层)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的减小;决定抓地力强弱的因素包括胎冠的粗糙度、正压力和接触面积,那么车轮侧倾就会降低车轮的抓地力,结果则会是转弯时很容易打滑。参考下图,这是麦弗逊悬架和双叉臂悬架的差异,双叉臂多出一组上叉臂,对于车轮的角度控制能力就会更强。

不论是双叉臂还是2~5连杆,这些控制臂和杆的作用都是“车轮导向”而不是“支撑车身”,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金属连杆或控制臂对不同角度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保证车轮在各种场景中都能有效“抓地”。
独立悬架至少有两连杆或一组叉臂,扭力梁悬架是啥都没有的,车轮在转弯的时候只能随它去,这样的结构谈操控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谭了。

讲到这里就能给出标准答案了,扭力梁的定位是低于独立悬架的,量产车里使用后扭力梁的车主要为10万以内的国产车,合资车因为价格本就虚高,所以还有些10-25万的车用这种结构,比如标致雪铁龙,近期热度最高的是C5X凡尔赛,价格最高的似乎是奔驰A级。这些车的真实价值可以通过其发动机和变速器去分析,其实真实价值大都是10万左右(偏左)。
不过也不能否认对于普通的城市用代步轿车而言,扭力梁和独立悬架的差异不是很难感受得出来,因为驾驶风格过于保守;但是如果想要去激烈驾驶的话,扭力梁和独立悬架的差速还是能感受出来的。有人说动力就像是储蓄,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操控其实也一样,所以扭力梁并不是很理想,只适合用于价格低一些的入门级车。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