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3月28日至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召开,这场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成为技术趋势的风向标,更因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关于“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的表态,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热议。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会上明确表示,将推进汽车央企整合,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东风与长安:重组先行者的“破”与“立”
自2025年2月起,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的重组传闻便持续发酵。两家央企在公告中披露,控股股东正与其他国资集团筹划重组事项,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全面整合时代的发令枪”。
从业务表现看,长安汽车近年增长势头强劲:2024年销量达268.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73.4万辆,同比增长52.4%;而东风汽车销量248万辆,自主品牌占比55%,但新能源领域表现相对滞后,岚图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尽管东风行政级别更高(副部级),但市场更看好长安的业务整合潜力。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研究员刘兴国分析,二者可能采取“新设整合”模式,即在兵装集团下成立新主体,整合双方资源,避免重复竞争,同时保留武汉、重庆双总部以平衡地方利益。 东风与长安合并后,年销量将突破500万辆,跃居全球第五大车企。然而,挑战同样显著:两家企业文化差异、业务重叠(如商用车与新能源)需精细梳理。东风旗下神龙公司近期推出新能源品牌“示界”,而长安孵化的阿维塔已推出高端车型,如何协调品牌定位成为关键。
一汽的“合纵连横”:传统巨头的新能源突围
中国一汽作为三大汽车央企中规模最大的“老大哥”,2024年销量320万辆,但其新能源转型速度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2025年1月,一汽自主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不足2万辆,与比亚迪单月30万辆的差距明显。为破局,一汽选择与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合作,双方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开发新能源车型,并探索资本协同。 这一合作被视为“新旧势力融合”的范本:零跑提供CTC电池底盘一体化等智能化技术,一汽则贡献传统制造与供应链优势。新能源财经分析师沈莹指出,一汽的资本实力为零跑拓宽融资渠道,而零跑的技术反哺可加速一汽的电动化进程。不过,国资委对央企“单独考核新能源业务”的压力下,一汽未来不排除进一步整合的可能。
其他央企的汽车版图:潜在整合标的?
除一汽、东风、长安外,央企中涉足汽车产业的主体还包括:
1.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北奔重汽等商用车企业,侧重特种车辆与军用车,与民用乘用车协同空间有限。
2. 中国中车集团:以轨道交通装备为主,新能源汽车业务集中于电动巴士等细分领域,规模较小。
3. 中国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在无人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有技术储备,但整车制造并非核心业务。 上述企业虽具备技术或产业链优势,但整车产能与市场影响力较弱,短期内大规模整合可能性较低。国资委当前重心仍聚焦于三大整车央企的“强强联合”。
重组逻辑:从“规模扩张”到“生态重构”
国资委推动重组的核心逻辑是提升“产业集中度”。2024年,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5%,占总投资超70%,自主品牌销量激增80%。然而,分散竞争导致资源浪费:曾有中部省份三家车企各自投资百亿建电池厂,最终因产能过剩集体亏损。通过整合,研发、生产、销售资源得以优化,如东风与长安合并后,供应链协同可降低采购成本,技术共享可加速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突破。 更深层的目标是参与全球竞争。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尤萨朋·劳努尔在百人会论坛上表示,中国车企的技术输出使泰国电动车产量一年激增5800%,比亚迪、长安等企业的本地化布局正重塑东南亚市场。国资委要求央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抱团出海”降低风险。2023年央企系品牌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47%,较2020年提升29个百分点。
争议与挑战:集中度与市场活力的平衡
尽管重组利好显著,但争议犹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指出,过度竞争导致企业“牺牲利润抢市场”,但强制整合可能滋生垄断,抑制创新。例如,某地方政府曾强制出租车公司采购本地车企产品,导致车辆续航缩水15%,引发消费者不满。 对此,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将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打击“内卷式竞争”,推动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提质量”。国资委亦在重组方案中明确“维护公平竞争”,试图在资源集中与市场活力间寻求平衡。
结语:中国汽车的“大航海时代”
从东风与长安的破冰重组,到一汽与零跑的跨界合作,中国汽车央企正以多元路径应对全球产业变局。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所言,车企全球化已从“出口贸易”进阶至“生态共建”,需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研发构建可持续竞争力。在这场关乎产业话语权的“权力游戏”中,适度的集中与市场化协同,或将成为中国汽车突围的关键。
作者简介
80后汽车工程师,深耕汽车技术+自媒体领域,始终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关注【车市观察熊猫说】,带你共同成长~
用迁徙丈量中国车市脉动,以热爱解码交通变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