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
“上个月跑长途,我在高速服务区充了40分钟电,结果续航只加了300公里,后面排队的人差点跟我吵起来。”在北京从事IT行业的张先生苦笑着对记者说,“但今天看到比亚迪发布的新技术,充电5分钟就能跑400公里,这要是真的,我立马换车!”
像张先生这样的电动车用户不在少数。续航焦虑和补能效率,一直是新能源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而比亚迪在3月17日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直接将充电速度拉到了“加油级”——1秒充2公里,5分钟补能407公里,彻底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这一技术不仅让用户沸腾,更在行业内投下一枚“核弹”——燃油车的最后堡垒被攻破,换电模式的生存空间遭挤压。比亚迪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技术领先,而是要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游戏规则。

一、快充格局:从“卷功率”到“卷标准”,比亚迪让对手“无路可卷”
“以前大家拼的是谁家充电桩功率高,现在比亚迪直接把天花板捅穿了。”一位业内人士感叹。
目前主流快充功率在200-600kW之间:特斯拉V3超充250kW,华为液冷超充640kW,小鹏S5液冷超充800kW。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直接将功率推至1000kW,充电电压和电流双双达到1000V/1000A,充电倍率突破10C。简单来说,比亚迪的超充速度是特斯拉V3的4倍,甚至比蔚来换电站的换电速度(约5分钟)更快。

对行业的影响:
1. 技术倒逼产业链升级:高压快充需要电池、电控、充电桩的全面适配。比亚迪的1000V高压平台将推动固态电池、碳化硅功率芯片、液冷超充桩等技术的快速普及。例如,其“闪充电池”通过降低内阻50%,实现了超大电流的稳定输入,这或许会引发新一轮电池材料革命。
2. 快充标准话语权争夺:比亚迪同步发布了“双枪充电”和“智能升压”技术,能将普通快充桩升级为超充桩,甚至兼容老旧充电设施。这种“向下兼容”的策略,让其他车企不得不跟进比亚迪的技术路线,否则可能被排除在充电生态之外。
3. 淘汰低效快充:当5分钟补能400公里成为常态,现有200kW以下的快充桩将迅速沦为“鸡肋”,充电市场面临洗牌。
二、换电模式:优势被“闪充”碾碎,蔚来们如何自救?
“换电最大的卖点就快,但如果充电比换电还快,用户为什么还要多花几万块钱买换电服务?”一位蔚来车主直言。

目前,蔚来换电站单次换电耗时约5分钟,与比亚迪的兆瓦闪充速度相当。但换电模式的短板也很明显:建设成本高(单站超300万元)、电池标准不统一、运营效率低。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兆瓦闪充站可通过储能系统缓解电网压力,且兼容多品牌车型(只要支持高压平台)。
对换电阵营的冲击:
1. 用户心智争夺战:比亚迪用“充电=加油”的直观体验,直接动摇了换电的差异化优势。尤其对非蔚来车主而言,换电的吸引力大幅降低。
2. 成本压力:蔚来已投入超百亿元建设换电站,若用户转向超充,这些沉没成本可能难以收回。而比亚迪计划自建4000座闪充站,并与中石化、中石油合作,借助现有加油站网络快速铺开。
3. 技术反制空间小: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电池、电控、充电桩全自研)构筑了专利壁垒,其他车企想跟进超充,可能面临高昂的授权费和产业链改造成本。
三、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被撕掉

“过去总说电动车充电慢,现在连这点借口都没了。”一位燃油车4S店销售经理无奈表示。
比亚迪此次的“油电同速”战略,瞄准的正是燃油车最后的优势——补能效率。以唐L为例,其搭载兆瓦闪充后,10分钟可充入80度电,续航增加超过400公里,与燃油车加油时间几乎无异。更致命的是,比亚迪计划将800V高压平台下放至15万-20万元的中端车型(如秦L EV),这意味着燃油车的价格护城河也将被冲垮。
行业连锁反应
政策加速淘汰燃油车:欧盟已明确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双积分政策持续收紧。超充技术的成熟,让电动车在补能效率上“补完最后一块短板”,政策倒逼叠加市场选择,燃油车退场可能提前。
混动车型承压:比亚迪DM-p混动技术原本主打“无续航焦虑”,但随着纯电车型补能速度飞跃,混动的过渡角色或将被弱化。
四、隐忧与挑战:技术狂欢下的冷思考
尽管兆瓦闪充前景光明,但质疑声同样存在:
1. 电池寿命与安全:1000A电流可能导致电池过热,加速材料老化。比亚迪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业内担心频繁超充会缩短电池寿命,甚至增加热失控风险。
2. 电网负荷难题:单个兆瓦闪充桩的功率相当于1000台家用空调同时运行,若大规模铺开,可能对局部电网造成冲击。比亚迪的“光储充一体化”方案(通过储能站缓冲)能否落地,仍需观察。
3. 用户习惯迁移:超充的高功率需求可能导致充电费用上涨,用户是否愿意为“时间溢价”买单,仍是未知数。

五、未来之战:比亚迪的“技术霸权”与行业变局
“这不是一场公平竞争,比亚迪用垂直整合能力直接‘焊死’了赛道。”一位新势力车企高管坦言。
从刀片电池到兆瓦闪充,比亚迪的“技术鱼塘”策略已形成碾压性优势。其自研的3万转电机、碳化硅芯片、闪充电池等核心技术,短期内难以被复制。而4000座闪充站的布局,更让其他车企陷入两难:跟进则被比亚迪标准“绑架”,不跟进则失去市场。
可以预见,2025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分水岭。当充电比加油更快、电车比油车更便宜时,燃油时代的终章或许会比预期更早到来。而比亚迪,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