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9年马云宣布退休以来,刘强东、王兴、黄峥、张一鸣等等,互联网大佬纷纷开始隐居幕后。如今,这股“隐退风”已经在汽车产业掀起了新潮流。
过去一年多时间,李书福不断卸任吉利控股旗下公司法人、董事和管理职务等,逐步淡出吉利集团子公司的管理。尤其是近期卸任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意味着李书福就此退出企业核心业务管理层,外界对其这一举动众说纷纭。
有人说李书福是“隐而不退”。目前,李书福依然是吉利控股集团大股东,对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控股也有着绝对控制权,卸任子公司职务并不影响其决策以及相应决策在各公司的下达与执行。话虽如此,但在吉利汽车的活动上,已经很难看到李书福的身影,更多的是淦家阅等年轻人亮相台前,企业运营更多的是依赖全新管理层。

也有人说李书福在“规避法律风险”。虽然李书福先后卸任亿咖通(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退出北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会,不再出任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但目前李书福仍然在吉利系16家企业中担任法人代表或董事长、董事等。进入2021年,在高端新能源汽车、手机、卫星、投资公司等新兴业务实体中,李书福甚至还包揽董事长职务。
还有人说,李书福开始着手“让位”李星星,为其子接手吉利控股做铺垫。2022年,造车25年的李书福也不过59岁,也就比魏建军大一岁、比王传福大三岁。而后面两位,尤其是魏建军依然活跃在公司一线。若以曹德旺、任正非为标准,李书福和魏建军、王传福都还在“当打之年”。此外,王传福的“隐退”举动还早于李书福,大量退出关联公司管理层,让他能够更好把握企业战略方向,对李书福来说也是同理,“让位”一说过于牵强。

那么,李书福究竟为何逐步淡出吉利?针对这一问题,李书福在近期的吉利大讲堂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李书福说,“这样做的原因与目的就是为了更加依法合规推进现代企业治理,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专业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在他看来,只有卸任子公司董事,才能让管理层有权、有责,才能真正体现三层治理结构,才能真正体现“充分授权、依法合规、考核清晰、公平透明”的吉利企业治理理念。
可以看到,李书福淡出吉利汽车,并不意味着李书福“急流勇退”。相反,目前的吉利控股集团正处于企业转型的关键节点,且出现传统汽车业务挑战加大、新能源业务发展相对落后、跨界业务有待拓荒、集团业务协同亟需提升、港股上市公司市值一路走低等多种问题。

刚刚过去2月,吉利集团销量仅为7.85万台,较去年同期微增2%,远落后于行业10%的同比增幅。此外,极氪汽车也在新车交付过程中爆发大量负面新闻,品牌口碑明显受挫。至于手机、芯片、卫星、投资公司等全新业务,也都需要李书福操盘掌舵。
毫无疑问,在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潮流之下,李书福必须集中精力关注新业务,削减琐事聚焦大战略,更需要为吉利集团搭建符合未来商业环境的管理架构与经营模式。大讲堂上,李书福也表示:“我已经为企业工作近40年了,我必须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领导能力的新人,并且让大家有权、有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培养出内生型人才,企业才能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从进到退,吉利的未来一直都在李书福手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