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要造车的消息甚嚣尘上。
多家媒体消息表示,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正式具体的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
知情人士更是直言,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并且仔细分析了小米选择造车的原因。
小米集团关于最新造车传闻的回应是,“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
不过,现在没有不代表未来没有计划,至于这个“等等”要等多久、“暂时”又是多久,还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无论如何,小米要造车也不是完全没有来由的。
毕竟,小米掌门人雷军电动汽车曾经有极大好奇心。
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经两次拜访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之后其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表示,对于特斯拉和其所在的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有很大的好奇心。

但是,好奇心只是好奇心而已。直到 2018 年供应链风波后,小米成功上市,才有了更多的底气去开拓其他业务。
据小米内部员工透露,小米曾经在内部启动过名为 “micar” 的造车项目调研,并多次与蔚来、小鹏等中国新造车公司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
那一次,或许雷军开始认真思考进军汽车行业。
其实,在那之前的2015和2016年,雷军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新能源造车公司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在小鹏 2019年11月进行的 4 亿美元 C 轮融资中,小米又通过旗下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 Fast Pace Limited 公司投资了 5000 万美元。
可以看出,雷军一直在关注着电动汽车行业,并且间接地进行参与。
而对于小米而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小米已经跻身智能手机行业的前列,但是全球手机的增长已经进入停滞阶段。
中国市场虽然消费潜力巨大,但是手机出货量也不容乐观。
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 2016 年达到 5.6 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 2020 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 3.08 亿,比 4 年前减少近一半。
相比之下,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则是风头正盛。

近几年,无论是外来者特斯,还是国内的小鹏、蔚来等品牌,量产的量产、上市的上市,好不热闹。
资本市场上,造车新势力们的股价也都一路扶摇直上。
去年一整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 7 倍;2019年跌入谷底的蔚来,2020年内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市值曾超过小米。
政策方面,各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车项目都持欢迎态度。
理想汽车在 2016 年创业前期拿到过工厂所在地常州武进高新区国资的 5000 万元人民币投资;2020 年 4 月安徽国资向蔚来汽车投资 70 亿元人民币;今年1月,珠海国资被传通过格力集团和华发集团向贾跃亭参与创办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Faraday Future(FF) 投资 20 亿人民币。
市场前景更是不容小觑。
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 2025 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
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对小米本身寻找新增长点的需求而言,造车似乎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造车不是想造就能造的,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行业。
尽管去年相关部门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删除了有关 “设计开发能力” 的要求,这相当于降低了新造车入局的门槛,但基本的汽车生产能力还是要有的。
更何况,无论复杂程度、技术创新、安全要求以及烧钱程度上来看,手机和汽车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表示“等等看看”的原因,做最充分的准备,不是坏事。
新金融记者 刘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