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喜欢飙车的小仙女 分享开车、玩车的一切
李李小米说车
赛力斯这次玩真的了!高管团队宣布要在半年内自掏腰包1500-3000万增持股票,这可不是小数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内部人对公司前景投下的信任票。 跟华为搭伙这几年,赛力斯算是苦尽甘来,去年终于实现盈利。现在M9交付量节节攀升,单车利润比M5/M7高出一大截。要是M9能稳定在月销万辆的水平,那带来的可不仅是漂亮的销售数据,更是真金白银的现金流改善。 说到底,造车是个烧钱的生意,但比钱更重要的是信心。股价短期涨跌都是浮云,真正值钱的是管理层敢拿真金白银下注的决心。赛力斯这步棋,摆明了是要告诉市场:我们对未来是认真的。
小鹏上周的销量确实让人刮目相看,0.75万辆的周销量直接干翻了鸿蒙智行和理想,登顶新势力榜首。这个成绩单背后,是小鹏在产品定位上的精准卡位。 现在的小鹏完全摸透了价格战的精髓。11.98万到41.98万的价格区间,既能跟零跑、比亚迪这些性价比选手硬刚,又能跟腾势、极氪这些中高端品牌抢市场。这种上下通吃的玩法,直接把鸿蒙智行和理想逼到了墙角。 新上市的2025款X9更是把性价比玩出了新高度。39.98万的价格,800V高压平台、后轮转向、智能底盘这些硬货全给配齐,直接杀入极氪009和腾势D9的核心价格带。这种"用中型车的价格打大型车市场"的套路,确实够狠。 小鹏现在的产品线布局相当扎实:高端有X9撑场面,中端靠G6和P7i走量,入门级还有MONA M03打底。这种全覆盖的产品矩阵,在新势力里绝对是独树一帜。 现在最值得玩味的是,其他新势力要怎么应对这个局面。小鹏已经用销量证明了自己的转型成效,接下来就看竞争对手们怎么接招了。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不进则退的道理谁都懂。
消失许久的雷军突然现身小米总部,看起来是在等一个重要客户,但整个人明显瘦了不少。我估计不少人真的会挺好奇,这位早已财务自由的大佬,干嘛还要这么拼? 说真的,以雷军的身价,躺着吃银行卡里的利息都能过几辈子。可他偏要选择造车这条最难的路,最近明显被折腾得不轻。要说为了钱,他随便投资点别的都比造车轻松。所以这事儿肯定没那么简单。 造车对小米来说是个大考——考验这家公司能不能搞定最复杂的制造业。对雷军个人而言,这更像是他给自己职业生涯后半段下的一盘大棋。但咱们也别过度解读,这就是典型的"雷军式选择":越难的事越要干。 说白了,造车既能帮小米打开新市场,又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完全符合雷军的商业逻辑。以他的性格,既然决定要做,就一定会坚持到底。这已经不单纯是生意,更像是他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至于结果如何,咱们拭目以待。
鸿蒙智行这波操作确实值得玩味。4月16日即将发布的享界S9增程版和问界M8,显然是要进一步扩充产品矩阵。这种密集发布新车的节奏,背后反映的是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 他们显然从M9换代时的销量波动中吸取了教训。今年这种季度性推出新品的节奏,既保持了市场热度,又给竞争对手制造了压力。特别是在M9成功打开高端市场后,新品的市场关注度自然获得加持。 当前的市场环境也印证了这种策略的明智。过去车企热衷的"爆款单品"模式虽然见效快,但风险过于集中。鸿蒙智行选择多线并进,既分散了风险,又能在不同细分市场持续积累技术优势。 不过这种模式的门槛确实很高。它不仅要求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需要精准的产品定位和过硬的技术储备。其他车企想要效仿,要么需要重构整个产品体系,要么就得在特定领域做到极致差异化。这其中的取舍,值得每个市场参与者深思。
几年前华为刚进入汽车行业时,我就说过手机厂商和车企一定会深度绑定。现在看看,吉利收购魅族、小米亲自造车、上汽和OPPO合作,这些都在印证我的判断。 道理其实很简单:未来的汽车行业,智能化才是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智能座舱这块,说白了不就是个大号手机吗?操作逻辑、交互体验都和手机越来越像。手机厂商在软件生态、人机交互上的积累,正好是传统车企最缺的。 现在车企都明白一个道理:光会造车不行,还得懂怎么让车变得更"聪明"。而手机厂商最擅长的,就是让复杂的科技变得简单好用。这种互补性,注定了双方要越走越近。 说到底,汽车正在变成"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在这个趋势下,手机厂商和车企的结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萤火虫这个换电站的设计确实有点意思。虽然它是蔚来的子品牌,但换电站却单独搞了一套,和蔚来、乐道的不通用。说白了就是因为萤火虫的电池太小,估计连75度都不到,而蔚来现有的换电站最小都是75度电池起步。 要我说啊,这操作有点多余。萤火虫本来就是个小车,谁会开它跑长途?而且这种小车多数都是城市代步用,换电需求本来就不高。现在这个时间点再单独建一套换电站,是不是有点太铺张了?毕竟资源有限,与其分散精力搞两套系统,不如集中力量把主品牌的换电站网络铺得更密更广。 说到底,换电站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长途出行焦虑。但萤火虫这种小车,定位就是城市通勤,充电完全够用。与其折腾专属换电站,不如把成本省下来,把车价再降降,这样对消费者来说更实在。
萤火虫这车有些细节做得确实挺走心的。机械门把手我给满分,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电子按键实在多了。紧急情况下随手一拉就能开门,不用像其他车还得先找备用开关,这个设计太懂用户了。 化妆镜带灯这个必须点赞,副驾小姐姐肯定喜欢。后备箱的蚌壳式尾门用着顺手,里面的照明灯也不是随便糊弄的,比某些合资品牌用心多了。 不过要吐槽的是车门打开后的观感,那些直愣愣的切缝看着确实廉价。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要么上无框车门,要么加个内衬遮一遮。现在这个样子,跟整车质感不太搭,希望厂家能注意到这个问题。毕竟现在消费者眼光都毒着呢,细节不到位很容易被吐槽。
小鹏这次可真是扬眉吐气了!上周7500辆的销量直接登顶新势力榜首,把鸿蒙智行和理想都干趴下了。这波操作够硬核吧? 要我说,小鹏能翻盘全靠一个"狠"字。价格直接杀到11.98万起,这摆明了是要跟零跑、比亚迪抢饭吃。更绝的是39.98万的X9,800V高压、后轮转向这些硬核配置一个不落,价格却比极氪009、腾势D9便宜一大截。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消费者:同样的配置,我卖得更便宜! 现在小鹏的产品线才叫一个全乎:高端X9撑场面,中端G6/P7i走量,入门M03收割市场。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其他新势力怕是要急得跳脚。想跟小鹏掰手腕?先看看自家产品够不够硬,价格够不够狠吧!毕竟现在的消费者可精着呢,谁实在就买谁。
美国这波关税大棒挥下来,那些高端进口车怕是要被逼着国产了。奔驰GLS、宝马X7这种车,本来进口税就占了一半车价,再加50%关税直接贵到离谱。与其硬扛着卖天价,不如直接在国内投产更划算。 现在国产新能源车已经把价格打下来了,腾势N9、极氪9X这些车配置不差,价格还实在。进口豪车要是还端着架子不国产,怕是要被市场教做人。以前国产化是为了赚钱,现在直接变成生存问题了。 不过最惨的还是那些认准"进口就是好"的老派买家,眼看着心仪的豪车要国产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时代变了,现在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谁还吃"进口光环"那一套啊。车企要是不赶紧调整策略,迟早要被市场淘汰。
小鹏X9这次改款亮点不少,但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那个悬浮轮毂设计——就是车标永远保持正立那个小细节。 说实在的,这功能确实花哨,指望靠这个抢劳斯莱斯客户纯属想多了。但有意思的是,中国车企现在连这种"面子工程"都要跟豪华品牌较劲。从座椅按摩到香氛系统,再到这个悬浮轮毂,中国品牌正在把豪华车的"溢价法宝"一个个破解。 现在看可能只是小打小闹,但量变迟早引发质变。当中国车连这些"虚头巴脑"的配置都能做得更好更便宜时,那些传统豪华品牌还靠什么维持高价?这场较量就像下围棋,中国车企正在一点点围剿对手的生存空间。豪华品牌要是还端着架子,迟早要被教做人。
现在网上有些人特别有意思,整天喊着"合资车是历史错误,国产车才是未来"。这些人表面骂合资,实际上是想喷国际品牌和国企,但又怂,只能拿合资这个中间派撒气。 但这么简单否定历史,对年轻人来说太不公平了。汽车产业从来就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外资、合资、自主品牌都在这个市场里竞争,最后结果是GDP涨了、就业多了、人才也练出来了。技术会扩散,经验能共享,钱赚了还能再投资。这才是产业发展的正路。 与其天天吵谁好谁坏,不如想想怎么让整个行业更上一层楼。说到底,行业做大了,最终得实惠的不还是咱们老百姓?现在买车的选择多了,价格也下来了,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
极氪9X最近确实火出圈了,我来给大家扒点干货。这车的动力系统简直是把黑科技玩到极致——四个电机都配了低速档和差速锁,相当于每个轮子都有独立变速箱,越野时扭矩直接给你翻倍,爬坡过坎跟玩儿似的。 跑高速的时候更绝,前轴偷偷装了个直驱系统。速度一起来,四个电机全歇菜,就靠发动机带着前轮跑,能耗直接给你砍掉一大截。这操作,简直是把省油玩出花来了。 要说平台架构,完全就是新一代浩瀚的亲儿子,跟领克那套SPA EVO半毛钱关系都没有。L3级自动驾驶、线控底盘、CTB电池一体化、1000V高压系统,该有的硬核配置一个不落,全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至于8X,说白了就是9X的亲兄弟。虽然是两个团队在搞,但造型基本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细节上稍微有点区别。不过现在曝光的都是概念图,最后量产版长啥样还得再等等。要我说,极氪这次是把压箱底的黑科技全掏出来了,就等着给市场来个王炸。
换电快慢根本不是重点,蔚来这套玩法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彻底解决了电动车主的电池焦虑。你想啊,买电车最怕什么?不就是担心电池用几年就废了、出问题没人管、卖车时不值钱吗?蔚来直接给你全解决了。 大城市车主确实吃这套,毕竟找个固定车位比找对象还难。但你要是在三四线城市,家家都有院子,充电桩想装就装,谁闲着没事天天跑换电站啊?我老家表哥就这情况,家里充电方便得很,去换电站纯粹是图个新鲜,顺便薅点补贴羊毛。 说到底,蔚来最聪明的不是搞了个3分钟换电的噱头,而是设计了一套让车主完全不用操心电池的体系。电池旧了给你换新的,坏了给你保修,卖车时还能保值。这才是真正戳中消费者痛点的设计。现在买电车还在比充电速度的,格局真的小了——解决后顾之忧才是王道。
李想这次的建议确实戳中了行业痛点。现在各家车企都在玩文字游戏,搞出各种花里胡哨的自动驾驶名词,消费者听得云里雾里。其实就该简单粗暴:L2就是辅助驾驶,L3是自动辅助驾驶,L4是自动驾驶,L5是无人驾驶,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但问题比名词混乱更严重。现在车企为了卖车,把辅助驾驶吹得跟真能自动驾驶似的,消费者都被忽悠得以为可以完全放手了。实际上呢?系统真能时刻盯住驾驶员状态吗?关键时刻能确保顺利接管吗?这些性命攸关的问题,反而被各种炫酷的功能宣传给掩盖了。 说到这个,凯迪拉克的Super Cruise虽然听起来没那么高科技,但人家把安全底线守得死死的。眼球追踪、状态提示、接管提醒,每个环节都做得特别实在。这才是对用户负责的态度,而不是整天吹嘘些华而不实的功能。 说到底,统一名词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考验是车企能不能建立起靠谱的人机协同机制,确保系统能实时监控驾驶员,关键时刻能及时提醒和接管。智能驾驶要成熟,安全才是硬道理,而不是比谁的功能多、名字炫。毕竟开车上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王传福这番话算是把自动驾驶的现状说透了。深圳每个月车祸死亡20多人,开比亚迪的肯定有,但从来没人投诉,为啥?因为刹车失灵、转向故障这些都有硬性标准,检测报告一出来谁都看得懂。但自动驾驶出事就麻烦了——到底是系统bug还是车主走神?是算法问题还是传感器故障?根本说不清楚。 现在的情况特别有意思。传统汽车出问题,拿检测仪器一测就真相大白。可自动驾驶一出事,车企说是车主没及时接管,车主说是系统不可靠,最后变成无头公案。更糟的是,现在车企把辅助驾驶吹得天花乱坠,让消费者误以为真能放手不管。技术明明还在发展阶段,非要包装成"完全自动驾驶",这不是给自己埋雷吗? 说到底,现在的自动驾驶就是个高级点的辅助功能,千万别当真司机用。车企也别为了卖车就夸大宣传,把消费者期待值拉得太高。技术发展需要时间,安全才是根本。与其整天吹嘘未来多美好,不如先把现在的辅助驾驶功能做扎实。毕竟开车上路不是玩游戏,命只有一条,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配置,非智能驾驶小蓝灯莫属。这个小蓝灯一亮,就等于告诉别人:我这车可不简单。五菱这次也跟上了节奏,要给星光S PHEV装上这个标志性的小蓝灯。 五菱这次玩得挺有意思,用的是双目摄像头方案,比单目摄像头靠谱多了。要是芯片算力能冲到200TOPS以上,那在10万级车里绝对是顶尖水平。要知道现在这个价位的车,能给到84TOPS就算很良心了。 说真的,现在各家都在吹城区智驾、高速智驾,但说白了都还不能完全放手。与其搞这些虚的,不如老老实实告诉消费者:这车能自动跟车、能安全变道、能精准泊车,这才是实在话。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点,小蓝灯再酷也只是个标识。真正的考验是这套系统用起来到底安不安全、方不方便。五菱要是能把智驾做得既智能又可靠,那才是真本事。价格战五菱从来没怕过,现在就看技术战能不能也打出漂亮仗了。
小米这次摊上事儿了,大家都在猜会不会伤筋动骨。说实话,能挺过重大危机的品牌真没几个,但小米、理想、华为这几个"网红"确实证明过自己的抗压能力。 雷军和小米的关系特别有意思。你看理想出事,李想可以躲到幕后;但雷军不行,他和小米早就绑死了。从手机到汽车,从产品到战略,甚至他随便发个微博都能上热搜——雷军就是小米的"人形logo"。 这事儿挺讽刺的:其他老板遇到危机可以玩消失,雷军连躲都没法躲。但换个角度看,小米能有今天,靠的就是雷军这种"肉身扛品牌"的打法。现在考验的不是小米这个品牌够不够硬,而是雷军这个人够不够稳。 说到底,品牌危机最后都会变成人的考验。雷军要证明的不是小米多厉害,而是他能不能带着小米稳稳过关。这年头,能把企业和个人命运绑得这么紧的老板,也就雷军了。
最近高速上那些"请关闭智驾"的警示牌,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但仔细想想,这反而是件好事——说明行业开始认真对待安全问题,不再一味追求噱头了。 现在的情况就像筛沙子,那些技术不过关的品牌很快就会被筛掉。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订单自然会流向真正靠谱的车企。想想当年智能手机刚普及时,不也是一堆质疑声?最后留下来的都是实打实做好产品的品牌。 其实智能驾驶就跟学开车一样,得有个适应过程。有人上手快,有人需要时间,这都很正常。关键是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为了炫技。现在很多焦虑其实源于期待值过高——技术发展需要时间沉淀,急不得。 说到底,警示牌的出现不是阻碍,而是提醒:智能驾驶不是玩具,需要厂商和用户共同认真对待。与其追求一步到位,不如脚踏实地把每个功能都做扎实。毕竟安全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
吉利这个星舰9(P177)啊,我觉得完全可以换个思路来做。现在市面上那些大型六座SUV动不动就往高端冲,价格贵得吓人,其实普通家庭用户要的根本没那么复杂。 1.5T发动机配单挡混动就挺好,日常家用完全够使。电池组搞那么大干嘛?够用就行,省下的成本把座椅通风、音响这些实用配置搞上去不香吗?反正H2才上市没多久,P177完全有时间好好打磨。 这车5米1的车长确实够气派,但别被尺寸冲昏头脑。超过900就有点危险了,双电机版本也别想着冲高价。要我说啊,现在消费者精着呢,与其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动力参数,不如把价格打下来,把内饰质感、智能配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做好。 现在的市场早就变天了,消费者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P177要是能放下身段,把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配置给足,说不定真能成为爆款。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性价比才是王道。
一季度汽车销量榜出炉了,外资品牌不含进口车的数据特别有意思,咱们来好好唠唠。 比亚迪这表现简直离谱!去年已经狂飙42%了,今年一季度还能保持15%的增长,要知道它现在可是百万级体量了。更夸张的是,南北大众加起来都只能占到比亚迪销量的71%,这要搁五年前说出来,估计都没人信。 小鹏这次真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91%的增速直接把其他新势力都甩开几条街。看来去年憋的那股劲儿,今年全使出来了。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爆发式增长能持续多久,还得打个问号。 丰田这老江湖确实有两把刷子,在新能源这么猛烈的冲击下,一汽丰田还能保持11%的增长。广丰虽然跌了7.8%,但跟其他合资品牌比已经算不错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姜还是老的辣。 奔驰在BBA里依然是最稳的那个,感觉就像班里那个永远考90分的好学生。不过现在新能源来势这么凶,奔驰要是再不拿出点真东西,这位置还能坐多久就不好说了。
小米SU7这车最近又曝光了一组实车图,看着是真有点意思!前脸短小精悍,配上修长的引擎盖,整个车身线条特别流畅,比市面上那些方头方脑的SUV顺眼太多了。车身高度压得够低,再加上溜背设计,运动感直接拉满,一看就是冲着年轻消费者来的。 不过说实在的,这种轿跑SUV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后排空间。造型是帅了,但要是1米8的大高个坐进去顶头,那可就真尴尬了。现在光看照片也说不准,等实车到了必须得去体验一把。 最让我惊喜的是轮毂设计,虽然车身还裹着伪装贴纸,但露出来的轮毂造型相当抢眼。这种细节处理最能看出设计师的用心程度,希望量产版能把这个设计保留下来。要我说啊,现在电动车都长得太像了,小米这个设计至少让人眼前一亮。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太多电动车都在走中庸路线,小米SU7这个设计算是大胆的尝试。不过最终好不好,还得看量产车的完成度和实际体验。等实车上市了,咱们再好好说道说道!
坦克这牌子最近被网上某些人说得挺惨,什么“不够精致”“不够高级”,听着就来气。这帮人怕是没开过坦克300在戈壁滩上撒野的感觉——那才叫真本事,不是靠镀铬条和氛围灯撑场面的花架子。 说实话,现在满大街的“豪华SUV”,有几个敢说自己能真刀真枪越野的?坦克可能没那么会营销,但人家实打实用销量说话。你去内蒙古、新疆看看,租车行的老板都精明着呢,清一色摆坦克,为啥?因为耐造、能跑、不娇气,这才是硬派越野的硬道理。 有些人买车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坦克的车主是为了开去别人到不了的地方。精致?高级?在无人区的烂路上,这些词屁用没有。活成人设不如活成本事,这话放哪儿都不过时。
合资车这事儿最近吵得挺凶,我说点大实话。这帮老外确实不是来做慈善的,但摸着良心说,人家带来的技术和管理也是是真金白银。 你看看现在国产车的生产线,十年前敢想吗?要不是当年大众、丰田这些巨头来建厂,我们现在估计还在用榔头敲钣金呢...... 最绝的是什么?咱们把他们的本事都学来了,现在反而能反向输出。英国满大街跑的名爵,这事儿放二十年前谁敢信?就像打游戏开了外挂,先跟着大佬练级,现在自己成大佬了。 要我说啊,商业这事儿别老想着谁占谁便宜。当年他们赚我们钱,现在我们赚他们钱,天道好轮回。关键是把本事练硬了,哪天把4S店开到慕尼黑去,那才叫真本事!
乐道L90的官方视频终于放出来了!看完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大了吧!比之前网上传的谍照看着还要夸张。前脸那个机盖开口特别抢眼,直接从车头延伸到前保险杠,乍一看还以为是个超大的前备箱,仔细看才发现是在模仿Lucid Gravity的设计。 全新设计的轮毂挺有看头,前后灯组还是延续了"蒸蒸日上"的家族风格。不过从伪装痕迹能看出来,前脸大灯区域应该会和L60不太一样。说真的,这车实车效果绝对比之前曝光的谍照震撼,那个车身尺寸,简直了!
今年大型SUV市场的定价权,基本被问界M8拿捏得死死的。36.8万的预售价一抛出来,其他车企都在暗搓搓地观望,等着看最终定价好调整自己的策略。这款被戏称为"深圳小M9"的新车,势头确实猛得不行。 现在市场环境是真的紧张。去年极越这些品牌黯然退场,给整个行业都敲了记警钟。今年这种洗牌还会继续。消费者现在买车的心态很明确:宁愿错过最合适的,也绝对不能买错。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在发威——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看看Model Y、小米SU7这些爆款,都是这个效应的受益者。它们越卖越好,其他品牌想突围就难上加难。现在的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买放心,也不愿意冒险买那些可能成为"绝版车"的车型。这种消费心理正在彻底改变市场格局,蔚来和小鹏这些品牌真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个趋势了。
乐道L90这次曝光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车有点意思!特制前备箱、独特通气孔、前轮后置卡钳这些设计都很抓眼球,特别是那个高速刹车不点头的功能,配上空悬和大尺寸车身,配置单看着就让人心动。 设计上延续了L60的分段式大灯,辨识度直接拉满。最惊艳的是那些冰面漂移镜头,敢这么玩说明乐道对性能相当自信。看视频里车身姿态稳得一批,高速急刹完全不点头,底盘调校绝对下了血本。 现在大型SUV市场都被增程和插混霸占,乐道L90敢走纯电路线确实够胆。不过有蔚来的三电技术打底,加上换电这个杀手锏,续航焦虑基本不存在。现在就差价格这临门一脚了,要是定个良心价,这车绝对能搅动市场格局。毕竟在纯电大型SUV这个细分领域,能打的选手真不多。
关于问界M9用闭式空悬这事,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在问为啥其他车不用,这里头门道还真不少。 先说说这两种空悬的区别。开式空悬就是个实在人,直接从外面吸气,用完就排出去,简单直接但效率一般。闭式空悬就讲究多了,自带储气罐循环利用空气,反应快还省电,就是价格贵了点。说白了,闭式适合既要舒服又要操控的车,开式用在不太需要频繁调节的车上就够用了。 但悬架这事真不能只看空悬类型。就像炒菜,光有好食材不行,关键看厨师怎么搭配。悬架调校讲究的是刚度和阻尼的平衡:太软了开起来像坐船,太硬了又颠得慌。不同车需求也不一样:跑车要的是操控感,豪车追求的是舒适度,越野车更看重通过性。 技术总是在进步的,新东西出来是好事。但咱们看问题要客观,没必要非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关键还是看适不适合自己,毕竟车是买来开的,不是买来比的。
蔚来现在的处境,就像个曾经挥金如土的富二代突然发现账户余额不足了。当初靠高端定位起家,现在这个光环反而成了紧箍咒。豪华品牌确实让蔚来能卖高价,但也让他们在成本控制上栽了大跟头。现在价格战打得这么凶,想降价都难,这局面真是够呛。 看看蔚来的产品线,8款车在售,真正能打的就ET5T、ES6和EC6这三款。ES8、ET7这些高价车都快成摆设了,乐道L60虽然价格打到14.99万起,但月销四五千台的成绩实在不够看。高端市场守不住,低端市场又打不开,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最难受。 最让人捏把汗的是蔚来的摊子铺得太大。换电站要建,芯片要研发,手机要造,海外市场要开拓,这哪是造车啊,简直是在玩杂技。要是年中新品再卖不动,四季度盈利的目标怕是要泡汤。现在就看李斌能不能力挽狂澜了,不过说实话,留给蔚来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吉利这次请李克勤代言银河星耀,确实打了一手好牌。80后现在正是购车主力军,当年听着《红日》长大的那批人,如今终于到了能轻松买车的年纪。这波情怀营销,精准戳中了他们的青春记忆。 说回车子本身,银河星耀8的定位很明确:既要性能又要省油。6秒破百的加速能力,配上百公里3升的油耗,数据确实漂亮。但更打动人的是它的乘坐体验,5米长的车身带来超大的后排空间,座椅舒适度据说能媲美头等舱。 最绝的是那个23个扬声器的音响系统,2000万功放的配置,简直就是为听李克勤的歌量身定做的。想想看,下班路上放着《护花使者》,这感觉,绝了!吉利这次算是把80后消费者的心思摸透了:要情怀有情怀,要配置有配置,完美!
车企在宣传智驾时,真该少点套路多点真诚。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车主被各种"自动驾驶"的宣传搞得晕头转向,以为买了带智驾的车就能当甩手掌柜。这种误解太致命了! 说实话,车企有责任把智驾的边界说清楚。就像卖保健品不能夸大疗效一样,卖车也不能把辅助功能吹成自动驾驶。现在的宣传都在比谁的智驾更智能、更炫酷,却把"需要随时准备接管"的警示语藏在犄角旮旯,这不是在坑人吗? 说到用户培训,现在的智驾教学就跟闹着玩似的。随便看个视频、点几下屏幕就完事了?这哪够!建议搞个分级认证,就像驾照分C1、C2那样。新手只能在封闭场地用,老手才能上高速。别动不动就喊"智驾平权",安全面前,能力不够就是不能用。 说到底,智驾不是用来装X的玩具,是关乎生命安全的技术。车企不能为了销量就夸大宣传,用户也不能图省事就盲目相信。双方都得负起责任来,否则迟早要出大事。记住,方向盘在你手里,命也在你手里。
乐道这次换帅,表面看是正常人事变动,但细品之下全是门道。铁成这人挺有意思,明明是个守江山的料,偏要接个开疆拓土的活儿。不过说句公道话,能把乐道从蔚来体系里独立出来,还搞定了销售渠道和换电站共享,这已经够牛了。人家当初立下军令状说销量不达标就下课,现在说到做到,至少是个真汉子。 现在轮到沈斐接盘了。这位老哥在蔚来管了这么多年能源业务,突然转岗来带乐道,怎么看都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乐道现在最缺的是啥?是清晰的品牌定位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可沈斐最擅长的是啥?是算换电站该建在哪、怎么运营更划算。这不是让厨子去修车吗? 要我说啊,乐道现在最该干的事就是放下身段,学学小鹏走性价比路线。研发和供应链都直接向李斌汇报了,说明蔚来是真急了。沈斐这次接任,怎么看都像是临危受命。不过话说回来,电动车市场从来都是逆水行舟,说不定这次人事变动反而能给乐道带来转机。毕竟,绝处逢生的事儿,在这个行业还少吗?
问界M8这个门把手设计,乍一看没啥特别的,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它的用心之处。现在很多车都在玩隐藏式门把手,看着是挺酷炫,但真遇到紧急情况,搞不好连门都打不开。 问界M8就很实在,直接给你上了四重保险:正常情况用电控开门;万一撞车断电了还有备用电源;每个门把手都自带独立控制器;最后还保留了机械结构作为终极保障。这设计思路特别实在——安全这事儿,宁可多花点功夫,也不能留隐患。 说实话,现在很多电动车为了追求所谓的科技感,把门把手设计得特别复杂。但真到关键时刻,这些花里胡哨的设计反而可能成为安全隐患。问界M8这个方案虽然看起来没那么酷,但胜在实用可靠。毕竟车是用来保命的,不是用来装X的。在安全和颜值之间,我肯定选安全。
智能驾驶现在最大的坑,就是让人产生一种"可以完全放手"的错觉。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分心看个手机,慢慢就变成刷视频、打游戏,甚至有人直接躺后排睡觉去了。这些可不是段子,网上曝光的真实案例一抓一大把。 最恐怖的是什么?是出事前那几秒钟。系统突然掉链子,人又反应不过来,这时候才想起来自己手里还握着方向盘。明明知道这玩意会出错,但就是懒得自己开,这种"应该不会出事"的心理才是最要命的。 说实话,智能驾驶越普及,这种危险情况只会越来越多。我们总想着让系统像人一样聪明,但问题是人自己开车都会犯错。现在的技术充其量就是个高级辅助,真把它当自动驾驶用就是在玩命。记住,只要你还坐在驾驶座上,命就攥在自己手里。
雷诺挺有意思,在中国市场不温不火,跑到韩国却玩儿起了限量版,还取了个超长的名字——Renault-Grand Koleos-Esprit Alpine Noir。999台的限量,听着挺唬人是不是? 但你们知道这车是啥来头吗?其实就是咱们中国吉利的星越L换了个马甲!最搞笑的是,这车在韩国卖疯了,3月份光基础版就卖了5100多台。要知道韩国总人口才5000万左右,这销量要是放在中国,相当于一个月卖十几万辆,直接封神的节奏! 这说明啥?吉利的车是真香,连老外都抵挡不住这个性价比。雷诺估计也是看准了这一点,赶紧贴牌卖一波。看来中国车企现在是真的站起来了,不仅在国内能打,出海照样吃得开。那些还觉得国产车不行的,该醒醒了!
隐藏门把手这事儿最近大家吵得挺热闹,但我觉得都吵错地方了。真正要命的不是把手藏不藏,而是车撞了之后门能不能打开! 现在市面上的隐藏把手主要分三种:特斯拉Model3那种按一下翘起来的,跟普通把手没区别;理想、蔚来那种带电动装置的,也能手动拉开;最坑的是ModelX和电马那种纯电子按钮的。但不管哪种,关键看撞车后车门能不能自动解锁。 要是撞完不解锁,什么把手都白搭。这时候只能砸玻璃,但问题来了——很多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车里的应急拉手。有些车还算良心,像理想和老款特斯拉,把应急装置放在明显位置;但ModelY就太坑了,后排应急拉绳居然藏在储物盒底下,这不是给救援添堵吗? 所以别光盯着门把手了,重点应该是规范应急装置的位置。前排可以做得显眼点,后排为了防止小孩乱碰可以藏起来,但至少要让所有救援人员都知道在哪找。这才是真正能救命的做法。车企们别光顾着搞花里胡哨的设计,先把这些保命的东西整明白吧!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车圈那些莫名其妙的骂战,十有八九都能在股市里找到原因。说白了,现在网上那些车企互撕,根本就不是什么产品之争,纯粹是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 想想看,要是没有做空机制,那些做空机构靠什么赚钱?他们巴不得车企天天出负面新闻。有些媒体今天把某品牌夸上天,明天又往死里黑,你真以为他们是客观报道?别傻了,人家股票账户里早就布局好了。 最讽刺的是什么?很多普通消费者还真被忽悠得团团转,跟着一起骂这个夸那个。其实啊,你们不过是被资本当枪使了。仔细想想,为什么某些品牌的负面新闻总是扎堆出现?这世上哪有这么多巧合?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什么"XX品牌要完蛋"的新闻,先别急着转发。多问自己一句:这个消息放出来,到底对谁最有利?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所谓的"真相"往往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记住,在资本市场里,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蔚来Fellow这建议简直说到点子上了! 现在电动车门搞得跟科幻片似的,按键开门、感应开门、语音开门,花样是多了,可万一系统抽风或者车祸断电,多少人能第一时间找到那个最原始的机械开关? 蔚来这波操作值得点赞,但其他品牌的车主也别光看热闹,赶紧去摸摸自己车的机械门锁在哪儿,别真到要用时才发现根本不会用。 我觉得车企其实完全可以更主动点。搞个设计简洁的指引贴纸,从电子开关一路箭头指到机械应急钮,既不影响内饰美观,又能救命。这成本才几个钱?但真遇到紧急情况,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现在电动车都在比谁更智能、谁更炫酷,但最基础的安全细节反而被忽略了。车门打不开这事儿,说小也小,说大能要命。
智己L6这抹红色确实够抢眼!现在市面上敢玩红色的车真不多,除了法拉利那种超跑和马自达的魂动红,其他车企的红色总差点意思。但L6这个红,饱和度调得刚刚好,阳光下特别抓眼球。 配置方面更是下血本,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直接拉满。18度的后轮转向让这台大车转弯半径不到4.7米,比很多A级车都灵活。激光雷达也是标配,智能驾驶这块诚意十足。 现在的电动车市场太同质化了,智己这招差异化打法很聪明。不搞什么"全能王"的人设,就专注把几个核心体验做到极致。这抹红色不只是颜色选择,更是一种态度宣言——我们就是要做不一样的电动车。 要我说,这种有鲜明个性的车反而更容易出圈。消费者早就看腻了千篇一律的设计,就需要L6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选手。从颜色到配置再到驾驶体验,智己这次确实玩出了新花样。
2025款蔚来ES6/EC6路测实拍来了,他们这次的改款挺有看头,大概率5月份就要正式开卖。 看这照片吧,外观改动挺明显的。全新设计的引擎盖线条更硬朗,车灯造型也换了,整体看着比现款更有肌肉感。不过重点都在看不见的地方——蔚来自研的智驾芯片直接上车,单颗性能直接碾压四颗行业旗舰芯片~ 内饰变化也不小,终于把那块别扭的竖屏换成了主流的横屏。要我说蔚来这次是真开窍了,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现在30万级纯电SUV市场这么卷,不加价还能这么升级,看来是动真格的了。不过具体体验如何,等5月试驾就知道了。
用智能驾驶千万不能盲从。 因为现在的辅助驾驶就是个工具,别真把它当司机。就像你请了个实习生干活,可以让他打下手,但最后拍板签字还得你自己来。 辅助驾驶确实能帮大忙,但你不能完全不管不顾啊。技术再先进也有失灵的时候,系统再智能也会判断失误。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会出事的。 记住一个铁律:方向盘在你手里,责任就在你肩上。用智能驾驶要像用手机导航,可以听它指路,但该看路标还得看路标。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手,这才是老司机的做法!
乐道换帅这事儿挺有意思。 艾铁成去年刚立完"月销2万就留任"的军令状,今年转头就宣布离职,接棒的是蔚来能源业务的老将沈斐。 说实话啊,乐道L60去年9月上市时势头不错,100天卖出2万台,12月还冲上了月销破万。但今年3月销量直接腰斩到4820台,离2万的目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这事儿不能全怪艾铁成。李斌给蔚来定的四季度盈利目标,压力全压在走量的乐道身上。 现在的问题是,换帅真能解决销量问题吗?乐道L60的产品力其实不差,但30万级别的纯电SUV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沈斐在能源业务的经验,能不能转化成销量,还得打个问号。 要我说,蔚来现在最缺的不是高管,而是找准产品定位。总在高端和走量之间摇摆,最后很可能两头不讨好。
现在自动驾驶的命名是真乱!L2、L3这些专业术语,普通消费者根本搞不懂。李想说得对,就该用最直白的说法:L2叫辅助驾驶,L3叫自动辅助驾驶,L4叫自动驾驶,L5直接叫无人驾驶。简单明了,谁都听得懂。 我最烦的就是车企玩文字游戏,把个辅助驾驶吹得跟真自动驾驶似的。用户兴冲冲买回去,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这种虚假宣传早晚要出事,要我说,搞技术就该脚踏实地,少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话术。把忽悠人的功夫省下来,多投点钱搞研发不好吗? 消费者现在都精着呢,产品好不好,用过就知道。与其在命名上耍小聪明,不如把产品做好。行业要健康发展,首先就得把话说清楚。统一命名不是小事,这关系到千万用户的安全。别总想着走捷径,踏踏实实做产品才是正道。
萤火虫这次的车色选择真的走心了,一口气推出5个配色,每个名字都起得很有味道——灵感紫、新生绿、纯粹白、探索灰、悠然米,听着就比那些普通的颜色名高级多了。 我是特别中意那个"灵感紫",英文叫Lavender,实际看起来是带点灰调的紫,一点都不艳俗,反而很有质感。这种低调又特别的颜色,开在路上绝对能让人多看两眼。 我觉得吧,萤火虫这波配色还是很懂年轻人的。不像有些车要么全系黑白灰,要么搞些扎眼的颜色。这几个色调都拿捏得刚刚好,既有个性又不浮夸。 大家最喜欢哪个颜色呢?
领克900这次真的炸了!预售24小时订单直接飙到1万4,更夸张的是其中一半都选了顶配的2.0T Ultra版本,看来这车的买家都是很有实力的啊。 说白了,领克900这车就是来砸场子的。用理想L8的价格,给出了比L9还香的空间、配置和操控,这性价比简直不讲武德。隔壁的腾势N9也是这个套路,看来今年中大型SUV市场要上演一场"以下克上"的好戏了。 现在压力全在理想这边了,L系列要怎么守住阵地?我觉得吧,在年中的“智驾焕新版”推出之前,光靠现在的产品力可能真不够看了。要么降价,要么升级,理想得赶紧出招了。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倒是好事,毕竟车企打得越凶,我们越能买到好车~
理想汽车2025年70万辆的销量目标,现在看起来有点悬。今年前两个月只完成了8%。 纯电车型这块,5万辆的目标还算靠谱。首款纯电SUV i8要到7月才上市,而且设计上没啥大突破,估计很难爆量。真正有潜力的i6得到年底才能出来,对全年销量贡献有限。 最让人捏把汗的是L系列65万辆的目标。按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L6月销2万、L7月销1万、L8+L9月销1万,这样加起来全年也就50万辆左右。要想再往上冲,难度不小——现在竞争对手都在全系列发力,理想要想突围,光靠现有产品线恐怕不够。 说白了啊,理想汽车他们现在面临的是产品节奏和市场预期的双重挑战。要想完成目标,要么得加快新车推出速度,要么就得在营销上玩点新花样。不过以理想的产品力,下半年要是能抓住几个关键节点,说不定还能创造惊喜~
你比亚迪说好的不打价格战呢? 方程豹钛3这13.98万起的预售价直接把竞品都整不会了。这辆自称"科技潮品SUV"的新车,配置堆得那叫一个狠——"1机3舱"的布局、"iCT"安全系统、"E+2C"智能套装,该有的不该有的全给配齐了。 更夸张的是,从EVO平台到云辇-C智能悬架,再到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连无人机这种花活都安排上了。最离谱的是这么多配置居然只卖13.98万起,这哪是卖车啊,简直就是做慈善。要我说,方程豹这次是把"科技平权"玩到极致了,直接把高端配置下放到20万以内,这不是要逼死友商吗?
极氪007GT这车最近在路上跑测试,实车看着是真帅啊。特别是那个黑色悬浮车顶的版本,开起来线条流畅得不行。 其实我觉得普通版的007本来设计就很能打,这次GT版更狠,肌肉线条直接拉满,整个车看起来既保留了极氪的家族特征,又多了几分性能车的狠劲儿。现在电动车设计都一个样,极氪这个"时空之门"的设计语言反而显得特别清爽——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就用最干净的线条说话,高级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比亚迪这波降价操作,大家先别急着掏钱包,虽然秦L和宋L直接降1万看着很香,但现在比亚迪全系都在推天神之眼智驾,你买个非智驾版,开出去就跟别人用iPhone15你还在用诺基亚似的。更扎心的是,降价的非智驾版连最基本的360影像和主动刹车都没有,就剩个定速巡航,这配置放在2024年实在说不过去。 而且按照比亚迪的套路,现在这1万优惠真不算什么。之前清库存时,元UP直接优惠近3万。再说秦L DM-i去年5月才上市,明年2月就要出第二代,现在买就是49年入国军。要我说,除非你特别着急用车,否则真没必要现在出手。等过了年,说不定直接来个"荣耀版"大降价,那才叫真香~
红旗金葵花这车,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卖不动。国产车卖到一两百万?开玩笑呢!但现实真打脸,人家现在活得还挺滋润。 你知道买金葵花的都是什么人吗?清一色的宾利、劳斯莱斯车主!这种售价一两百万的超豪车主要客户就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企业家,什么商会会长、政协委员之类的。说白了,这就是给政商大佬们准备的"低调座驾"。 最让人意外的是销量,单月数据居然能和宾利、劳斯莱斯这些老牌豪车掰手腕。虽然现在还在亏本卖车,但品牌认知度正在慢慢建立。在超豪华市场,品牌沉淀比什么都重要,金葵花这条路走得挺聪明。 要我说,红旗这次算是摸到门道了。与其在30万市场和BBA硬刚,不如另辟蹊径做政商专属座驾。这定位,绝了!
现在做增程的车企越来越多,但除了华为系的鸿蒙智行,其他家的销量都挺尴尬的。说实话,理想L系列的成功根本不是靠什么增程技术,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力。 你去店里摸过理想的车就知道,他们从硬件到软件都打磨得特别到位。每个按键的位置都经过深思熟虑,车机流畅得像手机一样,连遮阳帘这种细节都做得很有质感。这种体验上的精益求精,才是理想卖得好的真正原因。 李想说得对,造车最怕的就是没想清楚定位。现在有些车企为了追风口,什么技术都往上堆,结果造出来的车既不实用又不高级,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要我说,与其盲目跟风搞新动力形式,不如先把基础体验做到位。毕竟用户要的是一台好开的车,而不是什么技术试验品。
问界M8这销量简直离谱! 一辆三四十万的车,小定数直接干到8万多,这什么概念?相当于直接把其他品牌几个月的销量打包带走了,现在就看年中发布的小米Yu7能不能超越这个记录了~
日产其实是最早一批押注电动车的车企,2010年就推出了Leaf(国内叫聆风),结果十几年过去,市场份额却被碾压,核心原因就是它的电动化产业链和三电技术一直没跟上,导致现在有点日落西山的意思。 不过,日本市场本身很特殊,2023年纯电渗透率直接跌破2%,全球主要市场里垫底。换句话说,这里算是个没被完全开发的蓝海,自然就吸引了外国品牌想要来分一杯羹。 韩国现代和比亚迪就是其中的狠角色。现代2022年重返日本市场,去年卖了607辆电动车(加上氢燃料车),虽然数量不惊人,但增长24%算是个好信号。去年还推出了2025款IONIQ5(艾尼氪5)和IONIQ5N,看得出来是有野心的。 比亚迪这边更直接,2022年7月官宣入场,第二年就把DOLPHIN(海豚)和ATTO 3(元PLUS)带过去,去年6月又上了SEAL(海豹),定价528万日元(约24.5万人民币),说实话不算便宜。但日本毕竟是发达国家,购买力摆在那儿,配合比亚迪在三电上的优势,这个价格在日本市场还算能接受。结果2024年,比亚迪日本销量直接冲到2,223辆,同比暴涨53.7%。放在日本这个市场,这个成绩相当亮眼,毕竟特斯拉去年才卖出五千多台,比亚迪已经算是站稳了脚跟。
理想这两年想当科技公司,结果搞得有点四不像!MEGA想玩颠覆,消费者根本不买单;AI发布会开得跟白开水似的,连个响都没听见。AD系统更新是挺勤快,但跟华为小鹏这些技术大佬比,总感觉差口气。 你说奇怪不奇怪?销量这么好,车机也不差,怎么大家就是不把理想当科技公司?说白了就是人设立得太死!一开始就把自己包装成"奶爸专用车",现在突然要装极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看看特斯拉,从娘胎里就是科技范;华为问界更是自带黑科技光环。理想现在这样,就像个中年大叔非要穿潮牌,怎么看怎么别扭。品牌调性这东西,就跟人的气质一样,装是装不出来的。 要我说,与其硬蹭科技热度,不如把"智能家用车"这个标签玩到极致。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做得更智能,把全家出行体验做到无敌,这才是理想的看家本事。非要跟风搞什么极客风,最后很可能两头不讨好!
川王这次又开始折腾了!4月3日起,进口汽车统统加征25%关税,这记重拳直接打在了保时捷和奔驰的软肋上。 保时捷这次是真的惨,美国可是它全球最大的摇钱树,所有车型全靠进口。本来在中国市场就节节败退,现在美国市场又遭重创,简直是雪上加霜。奔驰也好不到哪去,虽然在美国有工厂,但E级、GLC这些走量车型全靠进口,这下成本要暴涨了。 但川王这波操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克莱斯勒、Jeep这些本土品牌,近四成的销量都依赖进口,光是配件关税就要多掏71亿美元。这哪是在打贸易战,分明是在玩七伤拳啊! 最讽刺的是,这些关税最后都得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川王口口声声说要保护本土产业,结果最先受伤的反倒是美国老百姓的钱包。要我说,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招数,迟早要反噬到自己身上。
蔚来萤火虫终于定档4月19号线上发布了!这次发布会直接在NIO House搞,看得出来蔚来是真在控制成本了。 说实话,萤火虫这车安全配置和智能化确实很能打,造型也够个性。但现实问题是:4米长、420公里续航的小型电动车,在国内市场真不好卖。看看同级竞品,6万起售、顶配不超过10万才是主流价位。 蔚来要是定价太飘,这车很可能就凉了。毕竟再好的产品也得看价格,小型电动车市场对价格敏感度太高了。就看李斌这次能不能放下身段,给个接地气的定价了。
今年的电动车百人论坛上,李斌、李想、何小鹏这三人"又碰头了! 有意思的是,跟网上那些刀光剑影的互怼不同,这次线下见面三人居然其乐融融,还凑在一起玩自拍。 想想几年前,这三家的销量还差不多在一个水平线上。 但现在呢?理想已经稳稳跨过生死线,小鹏的销量也肉眼可见地往上窜,唯独蔚来还在亏损的泥潭里打转。这剧情,有点儿像是当年互联网"BAT"的翻版啊~
蔚来萤火虫这波宣传片玩得挺有意思,大家看了没?那个音乐家指挥车身灯光跟着节奏跳舞的创意,还是挺不错的。 说实话啊,第一眼看到萤火虫的时候觉得这车长得有点怪,但现在越看越上头。特别是白色那款,配上熏黑轮毂和悬浮车顶,运动感直接拉满。最神奇的是前脸那两个大灯,在暗光环境下中间那个灯组像是隐身了一样,整个车头看起来特别有未来感~
领克900这次真是被双标得厉害!喷子们嘴上说这不行那不行,却死活不敢拿同级车来比。一比较就尴尬了——同价位那些竞品连基础配置都寒酸得要命。 要我说,现在网上这些批评特别有意思。他们不是拿百万豪车的标准来要求领克900,而是发明了一套根本不存在的"完美车型"标准。既要配置碾压所有对手,又得价格低到离谱,最后还得满足各种天马行空的需求。 现实点吧,买车不是许愿。与其在这挑三拣四,不如先看看自己的预算。领克900在这个价位已经做到很可以了,真要追求完美,建议直接去看保时捷。毕竟,既要又要还要的购车观,最后难受的只能是自己。
吉利银河L6 EM-i这次是真的杀疯了!2月上市到现在,顶着电池供应不足的压力,硬是卖出了1.5万台,这表现绝对够亮眼。 现在关键就看临海工厂能不能再加把劲。要是能把产能提上来,L6完全有实力和比亚迪秦L正面硬刚。说实话,15万级混动轿车市场太需要新鲜血液了,L6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消费者对这套EM-i系统相当认可。只要产能跟上,L6很可能成为继比亚迪之后,又一个让老百姓放心买的混动家轿。毕竟在这个价位,能同时兼顾性价比和品质的选手真不多见。
新能源车确实火,但现实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有些经销商之前也砸钱投资热门的新势力品牌,结果几个月下来发现利润还不如卖BBA,这事儿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 原因其实很简单:BBA卖车时虽然要打折促销,但人家靠售后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毕竟油车维修保养是刚需,豪华车的零整比又高得吓人。现在很多经销商都看明白了,与其冒险转型,不如先稳住基本盘。等哪天BBA真的卖不动了,再调头也不迟~
蔚来萤火虫终于定档4月19日上市了! 虽然现在说它能卖爆还为时过早,但这款小车的市场定位确实很聪明。 想想看,现在满大街都是理想L9那种"巨无霸",但别忘了当年飞度、Polo这些小车可是红极一时。只是后来市场上缺少真正有品质的小车来接棒,才让这个细分市场冷清下来。 现在00后开始成为购车主力,他们的消费观可跟父辈大不相同。这代人更在乎个性表达,买车不是为了显摆,而是要彰显自我。萤火虫这种精致又有趣的小车,说不定正好戳中他们的审美点。 虽然大车当道是事实,但总有人厌倦千篇一律。萤火虫的出现,至少给那些想要与众不同的人多了一个选择。要我说,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这样的小车反而可能杀出一条血路。
小米Su7 Ultra确实很猛,1500马力真的很高,但现实很骨感——城市里开起来和Su7 Max根本没区别。更扎心的是,续航还缩水了...... 而且我发现现在车市有个铁律:越贵的车贬值越狠。除非是限量版那种稀缺货,否则再牛的性能也扛不住价格跳水。Su7 Ultra刚上市就没重现当初Su7那种二手车还要加价的盛况,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说到底啊,豪车就是个面子工程。你花大价钱买来的性能,90%的场景根本用不上,但贬值的时候可是一分都不会少。 这大概就是有钱人的烦恼吧——明知道不划算,但为了那10%的爽快感,该买还是得买~
特斯拉FSD在国内推订阅制这事儿,我看十有八九要成。 一次性掏6.4万?现在这行情,谁舍得啊! 而马斯克那精明的生意人,也怎么可能把花大价钱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白送? 说白了,订阅制就是现在最现实的解决方案。既能让更多用户体验,又能让特斯拉持续回血,双赢的局面。但关键还得看定价,要是月费太贵,照样没人买单。 这就像现在视频平台的会员模式,让用户一下子掏几千块买断?门都没有!但每个月几十块,很多人就愿意试试水。特斯拉要是连这点消费心理都摸不透,那真是白在中国市场混了。
我是真心希望萤火虫能火起来。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像极氪X、精灵03、Z20、电动mini这些精致小车,我都盼着它们能卖得好点。 为啥这么在意? 因为在中国市场,小车一直都被打上"廉价"的标签。尺寸小=价格低=配置差=用料次,这套逻辑简直根深蒂固。小车就活该被减配?这道理我到现在都想不通。 极氪X的出现算是给市场开了个好头。它证明了小车也能有高级感,安全配置可以很到位,智能体验一样不差。对我们这些就爱开小车的人来说,终于不用在驾驶乐趣和用车品质之间做选择了。 说到萤火虫,我知道那个六眼大灯设计确实挺挑人的。但你们看看它的配置:92L的前备箱能放下登机箱,全车9个安全气囊,碰撞测试标准比同级车都高。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不是花架子。 现在的汽车市场太同质化了,大家都在比谁的空间大、谁的续航长。但开车这件事,本来就应该有更多可能性。有人喜欢大车的气派,就有人钟爱小车的灵巧;有人追求极致性价比,就有人愿意为精致买单。这才是健康的市场该有的样子。 说到底,汽车不该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小车不小众,只是我们还没学会欣赏它的好。
小米YU7这车最近是真火啊,有网友直接在路上拍到了一辆实车,通过照片还是能看出不少新东西的。 先说前备箱,SU7的前备箱已经够能装了,没想到YU7更狠。不仅空间更大,边上还整了一圈密封条,这细节处理得比SU7还讲究。 最绝的是那个门把手设计,跟市面上其他新能源车完全反着来。平时锁车的时候,门把手是固定住的,整个车门看起来就是个光滑的平面,强迫症看了都说舒服。等 你一靠近,车子自动解锁,门把手不是往外弹,而是往里缩!你得伸手去扣才能开门,这操作跟奔驰S级那种弹出式门把手正好相反。不得不说啊,小米这波反向操作确实玩出了新花样~
领克900最近可真是火出圈了,网上不少人都在讨论这车到底值不值,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品牌这事儿,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总有人说领克撑不起900的价位,这话听着就外行。人家领克可是从性能车赛道杀出来的狠角色,在玩车圈子里谁不知道?要真比品牌溢价,理想能打得过华为加持的问界吗?可现实是L系列销量直接把M9/M7/M5按在地上摩擦——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时候,品牌光环还真不是决定性因素。 智驾这块必须说实话,吉利确实不是第一梯队。但你们发现没有?人家直接把硬件给你堆到天花板了!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全系标配,这配置放在哪都是顶格待遇。现在算法差点意思怎么了?硬件到位了,OTA升级就是分分钟的事,这波操作可比那些挤牙膏的厂商实在多了。 说到设计就更有意思了。领克这次明显收起了张扬的机甲风,内饰走起理想那种"less is more"的路线。老粉可能觉得少了点个性,但仔细想想——当年03那种惊艳设计叫好不叫座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车企终究要吃饭的,在个性与销量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才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有时候妥协不是软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大。
特斯拉这次改名改得挺实在,早该这么干了,把什么"完全自动驾驶"这种唬人的词儿换成"基础/增强/智能辅助驾驶",听着就靠谱多了。 说实话啊,他们2018年那会儿特斯拉喊FSD(完全自动驾驶)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名字太狂了——技术没到位,法规更没跟上,这不是明摆着忽悠人吗? 还是现实点儿吧,现在全球也没一家车企敢拍胸脯说自己能搞出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特斯拉之前这么喊,纯粹是营销噱头大于实际。咱们消费者又不是傻子,辅助驾驶就是辅助驾驶,吹得再神也变不成无人驾驶~
唉,现在网上这些嘴仗看得我真是有点儿血压高升。 增程车这事儿吧,说白了就是在充电桩没铺开前的权宜之计,咱们消费者图个方便有啥不对?某些品牌是不是戏太多啊? 理想确实挺厉害,把"移动客厅"这个概念玩儿得风生水起。但说真的,您家KOC在微博上阴阳怪气的样子,跟菜市场抢摊位的大妈有啥区别?当年雪佛兰搞增程的时候,你还在玩泥巴呢。 现在可好,小鹏直接把彩电沙发装进了MPV,小米汽车据说也要来搞增程路线。我觉得吧,2025年这潭浑水谁也别装清高——你当自己是行业教父?说不定转头就会被后来者按在地上摩擦。主要也是你的护城河也不高啊,这年头谁还不会做个沙发啊? 所以说商业竞争这事儿吧,就像老和尚打坐,你越是较劲越容易走火入魔。把精力放在怎么让用户爽快掏钱上,不比在网上当键盘侠强?
要我说啊,国内车企技术谁最强?这问题问得就不对! 比亚迪那是真把三电玩明白了,电池电机电控全自己搞,跟开了挂似的。 长城更绝,硬派越野车愣是给整出豪华感来,混动系统省油又带劲,这操作够骚! 吉利就聪明了,SEA和CMA两大架构往那一摆,再加上祖传的发动机技术,混动市场横着走。 国企这边也不赖,东风岚图和长安深蓝总算是找着感觉了。几十年的造车底子在那摆着,技术储备厚实得很,只要产品定位不跑偏,销量根本不用愁。 说白了,车企跟学生考试一个道理。你语文好,他数学强,非要争谁成绩更好?这不是闲得慌嘛!各家有各家的绝活,这才是最实在的。
本田这回把运动版雅阁放出来了,最明显的就是前脸大变样,中网直接和保险杠连成一体,线条更锋利更凶了。 说白了,本田这就是在喊话:雅阁也要玩年轻化。 虽然B级燃油车想真运动起来不容易,现在电动车个个都是加速怪兽,雅阁拼性能肯定没戏。但至少这次改款在外观上动刀子,说明本田还没放弃治疗——搞不了性能,先把样子做帅点总行吧? 我觉得这思路还是没毛病的。现在年轻人买车第一眼看的就是颜值,雅阁能靠这张新脸多让几个年轻人买单,也算成功一半了~
领克这次真是憋了个大招,900这车光预售就吊足胃口,但说实话产品力确实能打。跟理想L系列比简直血赚——花L8的钱就能买到L9的配置和空间,这波操作还是挺香的~ 重点是这个SPAevo架构,开起来妥妥的沃尔沃质感,操控绝对在线。要我说啊,领克这些年真是越来越会玩了,从08到Z10再到现在的900,每款车都玩出新花样,完全摆脱了套娃设计。 最让人惊喜的是领克终于找到自己的设计语言了,这可比堆配置难多了!看来吉利是真的把沃尔沃那套本事学到手了,国产高端车这下有看头了~
雷军这次回武大搞事情了啊,直接把还没上市的YU7拉去校园里拍大片,够秀的~ 但我说真的,YU7这车绝对要打脸那些天天喊"车坐不开"的键盘侠,光看造型就赢了——比例完美,线条动感,一看就不是好惹的主。虽然是个SUV,但有了Su7 Ultra的技术经验加持,搞不好性能比轿车还猛~
蔚来这份财报看得人揪心啊!去年亏了224个亿,比前年还多亏了8%,网上骂声一片。但说实话,人家营收和交付量可都创了新高——657亿营收涨了18%,22万台车卖出去涨了39%,这成绩单其实不差。 但李斌这次却是真急了,在内部搞了个"Cost Mining"计划,说白了就是全员勒紧裤腰带。现在连老板出差都得省着花,研发经费更是精打细算,能省一分是一分。 但说到底,新能源这场马拉松比的就是谁能撑到最后。蔚来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把成本控住,新产品别翻车。只要执行力到位,扭亏为盈不是梦~
小鹏这回是坐不住了啊,最新消息说他们要一口气搞5款增程车,首款就是基于X9开发的,今年下半年就能上市。以后小鹏的新车都要玩"双线作战",纯电和增程一个都不能少。 说实话啊,这转变还是挺快的,要知道,小鹏之前可是死磕纯电路线的,两年前战略会上还信誓旦旦说要搞低端纯电,结果现在Mona M03是出来了,可这市场早被比亚迪、埃安他们瓜分完了。小鹏要渠道没渠道,要产能没产能,拿什么跟人家拼? 看看人家理想,这两年靠增程车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我估计小鹏也终于是想通了:什么初心不初心的,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现在回头捡起增程技术虽然有点晚,但总比吊死在纯电一棵树上强。要我说啊,在这么卷的市场里,能活下来的才是赢家,其他都是虚的!
哪吒这次在泰国可混的真不错啊,直接拿下100亿泰铢(约合20亿人民币)的银行授信。 说实话,现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都快卷成麻花了,哪吒在国内根本抢不到肉吃。 要我说啊,还不如学传音手机那套打法——直接All in海外市场!先把泰国这个据点打稳了,接着横扫整个东南亚,等站稳脚跟再杀向中东和非洲。现在海外市场就像十年前的中国,到处都是机会,总比在国内跟那帮巨头死磕强多了!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蔚来现在的销量不算特别高,但斌哥却总是自信满满,而有些车企销量不低,高管们却总是忧心忡忡。说实话,这背后其实和汽车行业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汽车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长周期行业,一款产品的开发通常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而产品推出后,再经过三年的市场销售,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这种长周期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设计与制造上,还深深嵌套在供应链、法规认证等多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更关键的是,这个周期并不以车企的意志为转移。即便你意识到某个方向走错了,或者某个配置不够合理,想要调整,也常常因为外部供应链的限制、自研节奏的滞后,以及团队协作的惯性等因素,导致从“发现问题”到“真正推出解决方案”,往往又是一个2-3年的漫长过程。这种滞后性,让车企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显得尤为被动。 所以我一直觉得,造车这件事非常考验一把手的战略眼光。你需要在今天预见到三年后的趋势,并提前下注;但即便你押对了方向,还得咬牙坚持三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成果。这种“延迟满足”的特性,注定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远见。或许斌哥的自信,正是源于他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对长期战略的坚定信心吧。
最近哈弗枭龙MAX迎来了第二代车型的发布。 虽然它是长城旗下的产品,但枭龙这车主打年轻化群体,设计上还是挺可以的。新款外观升级了悬浮式车顶,整体更显运动感,内饰也从中控副驾双联屏换成了中控大屏,科技感和简洁度都提升了不少。 动力配置方面,这次的枭龙MAX搭载了长城的第二代Hi4系统,是一套四驱插混技术。和其他品牌的四驱插混系统不同,长城在枭龙MAX上采用了双电机布局,分别置于前后轴,实现了串并联四驱。简单来说,就是用前驱或后驱的成本,做到了四驱的体验。不仅如此啊,Hi4系统还能将扭矩转移到不打滑的轮子上,加上主驱电机在后轴,爬坡能力也更强,整体表现相当亮眼。 目前,枭龙MAX的预售价定在13.88万-17.68万,和直接竞品比亚迪宋Plus价格相当。不过,从配置和技术来看,我觉得枭龙MAX的竞争优势明显更大一些~
比亚迪秦L EV的价格最近终于公布了,11.98万-13.98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11.98万这个数字特别眼熟? 对滴,隔壁广州小鹏MONA M03的起售价也是这个数,它们俩可以说是正面刚上了。 其实吧,估计稍微懂点儿车市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啊,那就是比亚迪在中低端车型这块儿一直都很能打,这次秦L EV也不例外。 11.98万起就标配了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还配备了冷暖冰箱(这里需要跟大家澄清一下,冰箱不是标配,只有顶配才有),65L的前备箱,续航里程直接干到545公里,还支持快充。这一套配置下来,是不是性价比直接拉满了? 而人家的小鹏MONA M03呢,颜值在线,设计更加年轻化,估计还是会吸引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但那些售价十几万的合资车可就有点悬了......
哎,乐道L60的销量肯定是没达预期的,说真的,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真没必要急着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我觉得关键还是得先把几件事儿琢磨明白。 首先呢,咱这声量得提上去吧?这车不能就这么默默无闻地待着,得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线上线下一起发力,让那些想买车的消费者心里有个印象,知道有这么一款车值得关注。 再说说产品本身吧,其实我之前就不止一次的说过,L60的产品力还是挺不错的,但要是能把85度电的技术下放一下,让续航能力再上一个台阶,那肯定更吸引人,大家也更容易买单了。续航这东西,谁不想要更长的呢? 最后啊,L90真没必要那么急着上。先把L60稳稳当当地做好,让它成为一款真正有竞争力的车型。市场认可度上去了,品牌口碑起来了,L90的势能自然也就跟着来了。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说不定还真能成事儿呢!
之前小鹏汽车销量低迷的时候,很多人都嚷嚷着该改个名字了。可现在,同样带“小”字的小米汽车火得一塌糊涂,怎么没人说这名字不行了?说到底,企业名字确实会有点影响,但这跟以貌取人差不多——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不是外表或名字,而是本质和核心价值。 小米这些年一直在转型,早就把“高性价比”的标签交给了红米。雷军自己也说了,小米未来的目标是打造高端甚至超高端的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所以,别动不动就因为名字去评判一家企业的好坏。成功与否,从来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名字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现在某些车企的操作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开了这么多年车,谁听说过刹车、油门还得加钱的?怎么到了智能驾驶就开始玩月租、年费、选配这套路?合着安全这种最基本的东西,现在都变成“氪金特权”了?真是离谱! 要我说,智能驾驶就跟当年的ABS、倒车雷达一样,迟早得变成出厂标配。现在各家疯狂卷智能功能,搞不好三年后新车直接白送,你现在花几万块钱买个期货服务,过两年一看,隔壁新车直接免费送,这波韭菜当得冤不冤? 最可怕的是,这种风气一旦开了头,以后还得了?今天为智驾买单,明天座椅加热要充会员,后天转向灯还得付费解锁...真当消费者是韭菜啊?这钱我反正一分不掏,惯的!车企要是再这么玩下去,迟早把自己玩死!
极氪设计师确实有点东西,最近放出的007GT黑红内饰图,虽然有点保时捷那味儿,但质感真没得挑,沉稳中带着点小骚气,挺不错的。 这车现在正在瑞典做最后的测试,上市前的准备基本都到位了。 从外观到内饰,再到智能驾驶,007GT明显是把之前几款车的短板都补上了。要是定价别太飘,月销五六千台应该没啥压力,妥妥的爆款潜质啊!
腾势N9终于来了!作为比亚迪旗下最顶的SUV之一,这车从预热到公布价格,热度就没掉过,简直是自带热搜体质。 说实话,相比技术上的突破,我觉得比亚迪这次营销玩得更溜。 N9的配置确实够硬核,技术细节真要展开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但现在的用户哪有耐心听那么多?真正的用户思维,就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把车的优势讲明白,让这些亮点在大家脑子里多待一会儿,这样才能真正引爆传播。 说白了,与其堆砌技术名词,不如把重点放在用户最关心的点上,直接打中他们的需求,这才是聪明的玩法!
吉利对中大型轿车是真爱啊! 最新的工信部新车申报名单里,银河星耀8 EM-i又整了个新花样,除了之前的1.5T,现在又多了个1.5L自然吸气版本,最大功率82kw。 续航方面也没让人失望,铁锂电池供应商是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两种规格任你选。 这下明白为啥车尾标着“EM”了吧?因为这车牛啊,EM-P和EM-i两种动力都给你备齐了,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关于蔚来盈利这事儿,斌哥最近直接摊牌了:今年Q4必须实现彻底盈利!说实话,去年蔚来在降本这块儿确实下了狠功夫,效果也挺明显,还从隔壁小鹏那儿取了不少经。今年他们打算继续在供应链和研发上抠成本,预计Q2毛利率就能往上爬。 但问题是,乐道品牌一发布,销售服务网络和品牌投入这块儿花钱如流水,这波支出估计还得持续一阵子。要我说啊,蔚来想真正盈利,光靠省钱可不行,主流车型必须得大卖!像L60、L90、ES6和ET5T这些车,销量得给力才行。开源节流嘛,这道理斌哥肯定懂,就看接下来怎么操作了!
说真的,吉利这两年最大的亮点绝对是智能座舱,尤其是那个Flyme Auto,用起来跟手机一样顺滑,简直不要太爽!但问题来了——星越L的车主们现在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的车却没法直接升级,这感觉就像买了新手机却不能用最新系统,你说气不气? 原因其实很简单,星越L的车机屏幕尺寸和比例跟Flyme Auto根本不搭调,想升级?唯一的办法就是像星瑞那样,把整个车机屏幕都给换了!这操作跟给老房子重新装修似的,麻烦不说,还得花大价钱。所以啊,那些期待升级的星越L车主们,还是得再等等,或者干脆考虑换新车吧!
说实话,小鹏这次G9的价格调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新款起售价24.88万,顶配27.88万,乍一听可能觉得不便宜,但你要知道,这车刚上市那会儿起售价可是30.99万,顶配直奔四五十万去了!这波操作下来,价格直接砍了一大截,性价比蹭蹭往上涨。 小鹏这次G9的迭代,真可以说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配置增加了,价格反而降了,这可不是随便哪个车企都能做到的。要知道,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能一边提升产品力,一边把价格压下来,还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这背后得有多大的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能力? 所以说,小鹏这次G9的调整,不仅仅是价格上的让步,更是产品策略上的成功转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谁不乐意呢?
我跟你说,现在车企都在扎堆儿上2025款新车,老款车就跟过季衣服似的,疯狂打折清仓。为了稳住市场,新款车还动不动就加量不加价,这谁顶得住啊?不少人一看这架势,脑子一热就想掏钱包。 但我得给你泼盆冷水,这两年钱多难挣啊!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消耗品,买回来就开始贬值,特别是现在这些新能源车,价格波动跟过山车似的,今天买明天就降价,心脏不好的真扛不住。 当然了,要是你赚钱速度比车降价还快,那你就当我放了个屁,爱买啥买啥!
最近好多人都在纠结新款小鹏G6和零跑C11选哪个,这事儿真得好好琢磨一下,毕竟买车不是小事儿。先说说价格吧,小鹏G6官降后17.68万起,但主销的长续航旗舰版要18.68万,再加上选装黑武士套装,落地直接超20万了。零跑C11起售价15.18万,主销的580尊享版15.88万,落地16-7万就能搞定。差价3万多,这可不是小数目,预算有限的话,零跑C11明显更划算,省下来的钱干点啥不好? 再聊聊配置,小鹏G6全系标配高阶智驾,双Orin-X芯片算力508TOPS,但走的是纯视觉路线,没激光雷达。零跑C11的580智驾版17.88万,单颗Orin-X芯片,带128线激光雷达,谁更好用?光看参数可不行,得亲自去试驾,开一圈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试驾的时候顺便感受下底盘,两车都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但零跑C11多了FSD可变阻尼减振器,悬架能软硬调节,开起来更灵活,过个坑洼路面也更稳当。 空间方面,小鹏G6轴距2890毫米,零跑C11轴距2930毫米,多了40毫米。说实话,这两款车空间都够用,但第二排还是得亲自坐进去感受一下,尤其是头部和腿部空间,毕竟车是买来用的,坐着不舒服再大的空间也白搭。 最后说说续航,小鹏G6只有纯电,零跑C11有增程版,CLTC纯电续航最多300公里,综合续航能到1210公里。如果你家里就这一台车,增程或混动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毕竟续航焦虑这事儿谁都不想天天操心。总之,选车得看实际需求和预算,别光听别人说,自己去试驾、去感受,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
最近比亚迪汉L正式发布,结果不少人都在质疑它的配置参数,尤其是这车的极速问题,简直成了热门话题。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电动汽车的极速可不是靠电机标称的最高转速直接跑出来的。就拿汉L来说,它的电机最高转速能飙到30511转,理论最高车速也能超300公里,但这俩数字之间没啥直接关系。 原因很简单,电车用的是单速比。车速越快,电机输出的扭矩会越大,听起来挺猛吧?但问题来了,到了超高速时,电机的转速越快,转矩反而会变小,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当车速达到一定极限,电机就没办法继续加速了。车轮落地跑的时候,根本拉不出台架测试时的最高转速。说白了,电机的极速和实际车速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不是简单堆转速就能解决的。这背后的技术逻辑,真不是一句“转速高就能跑得快”能解释清楚的。
这几年新能源车火得一塌糊涂,我看不少企业也跟着瞎凑热闹,喊着要“All in”转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捷豹,可问题是,它转型转得连自己是谁都快忘了。 看看比亚迪,人家2021年底就宣布停产燃油车,2022年3月正式执行。 那时候国内传统车企里,能像比亚迪这样有大规模研发生产团队的,独此一家。就连自主品牌的老二——吉利,研发团队也是两头忙,既要搞燃油车,又要搞新能源,压力山大。 专注是好事,但我觉得企业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搞清楚品牌价值和目标用户,千万别跟风转型。船大了,掉头可没那么容易,搞不好就翻船了!
享界S9本来想靠纯电车型打破国内高端纯电轿车卖不动的局面,但销量遇冷后,很快就认清了现实,迅速推出了增程版。说实话,BBA在四五十万的中高端大型轿车市场里能一直稳坐钓鱼台,靠的就是品牌效应。你要说实用性、功能性,咱们国内的比亚迪汉L、极氪001、小鹏P7,哪个不能把BBA按在地上摩擦? 顺着品牌往下说,大家真以为现在买BBA的人和两三年前买BBA的是同一拨人吗?完全不是!两三年前就买BBA的人,现在对这些豪华品牌早就脱敏了。但别忘了,咱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大批人致富。这些人可能认知不高,可能没接受过新潮的教育和审美,可能不懂什么叫CLTC,什么叫NOA,但他们非常清楚一件事:混发达了,最能向身边人证明自己的,就是买一辆BBA。毕竟,咱们国家绝大多数人还是对“蓝天白云”标和“三叉星”痴迷得不行。
这两年,燃油车的市场肉眼可见地缩水,五菱的纯电MINI算是打响了第一枪,靠着便宜又实用的小电车,硬生生抢下了一大块蛋糕。这一下子,纯电小车市场就热闹起来了,各家车企都开始往里挤。 最近工信部的新车申报名单里,有一款车特别扎眼。倒不是因为它有多牛,而是这车的名字实在太响亮了——“奇瑞QQ”。但凡有点年纪的人,谁没听说过这车?当年它可是陪着无数家庭走过了风风雨雨,简直就是一代人的回忆。 不过,这次奇瑞搞的“奇瑞QQ”吧,跟当年的QQ完全不是一回事。说白了,它就是凯翼拾月Mate的换标车,设计上也没了当年QQ那种圆润可爱的感觉,反而跟隔壁Smart长得像亲兄弟似的。说实话,这波操作多少有点让人失望,毕竟大家期待的是那个熟悉的QQ,而不是一个换皮的马甲。
我看到不少人都在担心,电动汽车充电太频繁会不会把电池搞坏? 说实话,这种担心真的没必要。我在特斯拉干过,可以明确告诉你:充电频率高低对电池健康的影响没那么大。 真正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别把车开到完全没电,也别老是用快充,这两点才是关键。只要避开这些,电池基本没啥大问题。 至于电池能用多久,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说太死,毕竟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也就这几年的事。 不过吧,按照特斯拉之前的设计标准,跑个一百万公里是轻轻松松的。几年前国外就有车主开到过这个里程,车子状态依然很好。我相信,现在咱们国产车的技术也不差,耐用性肯定没问题。所以,别瞎担心,放心开就完事了~
哈哈哈,小鹏G7的内饰居然被湖北卫视抢先曝光了,真是让人有点儿猝不及防。 从曝光的内容来看,G7的外观明显是向P7+看齐,内饰质感也跟P7+很像,但有几个细节变化挺有意思:仪表盘直接砍了,换成了HUD,杯架也重新设计了一下。除此之外,其他地方跟G6和P7+几乎没啥区别,感觉像是“换汤不换药”。 不过,目前泄露的信息还不多,搞得我都有点懵了——这车和新款G6到底有啥区别?感觉定位有点重叠啊,难不成是兄弟车型?
这届工信部新车申报名单真是看点满满,奥迪Q6 L e-tron也来凑热闹了。 说实话,这车外观跟最新款Q5L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前脸、尾灯都是奥迪最新的家族式设计,一眼就能认出来。 技术方面咱先不聊,但听说这车定价要37万或38万起步…… 这价格,真不知道奥迪哪来的自信,简直跟本田有一拼!不过话说回来,这定价倒也不是没道理,毕竟给未来降价留足了空间,到时候再打个折,说不定还真能吸引一波人。
创维:没想到吧,爷还活着呢! 最新一期的工信部新车申报名单上,创维直接甩出一辆插电式混动车,车身尺寸5290 x 2058 x 1930mm,轴距3250mm,最高时速165km/h。这数据看着还行,应该是走亲民路线的,但说真的,这外观……是不是有点太放飞自我了? 第一眼瞅过去,这车给我的感觉就是欧拉和大众的混搭风,说好听点叫独特,说难听点就是有点猎奇。不过话说回来,创维能憋出这么一辆车,也算是拼了。毕竟现在新能源市场卷成这样,能站出来搞点不一样的,也算是有胆量。
哈哈哈,小鹏这波操作真是绝了,感觉他们的宣传手法越来越溜,玩得一手好“意外”。 之前还说不让媒体发实车渲染图,结果转头就被湖北卫视“不小心”曝光了G7的内饰图,这节奏拿捏得死死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车还真有点意思,居然没装仪表盘,直接上了个HUD,这在小鹏的历史上也算是头一回了吧?
车卖得好不好,榜单真不背这个锅。 卖得好的车企,发榜单当然乐意,毕竟谁不想显摆一下?但说实话,这些车企心里都清楚,自己为啥能进前10。卖得不好的呢?改变自己太难了,干脆就怪榜单太卷,怪别人太拼,反正找借口发泄最容易了。 还有人觉得榜单是在打击那些有技术但没销量的车厂。说真的,中国哪个车厂没技术?技术这东西,花点时间和决心就能搞出来。但企业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产品定义这些,同样是技术,甚至比纯汽车技术还难搞!想进前10,光靠技术可不行,得全面发展。 说到这个,小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从榜单后几名一路冲到稳定前3,他们这一年到底做了什么,那些销量不行的车企真该好好研究一下。这可是个活生生的案例,别光顾着抱怨,学学人家怎么翻身的。
最近看了媒体对乐道CEO艾铁成的专访,说白了就是前期产能规划出了问题,再加上低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结果导致交付跟不上,订单直接往下掉。 乐道L60刚上市那会儿确实挺火的,艾铁成没瞎说,我问了几个朋友,当时线下门店的订单量确实不错,很多年轻家庭都看中了这款车。但问题是产能跟不上,2024年全年才规划了两万台的产能,这哪够用? 对于那些买第二台车、第三台车,或者纯粹跟风尝鲜的用户来说,等一两个月可能问题不大。但乐道L60的Baas版对不少家庭来说是刚需,人家还等着用油车置换的补贴政策呢。交付要是卡在政策截止期之后,车再好用户也觉得亏了。结果12月中旬开始,订单就明显下滑了,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热度突然断档,这对新品牌来说真是硬伤。 不过现在艾铁成算是调整过来了,专访里能感觉到他不纠结过去的失误,重点抓现有问题的整改。听说产能、供应链和销售渠道都在重新铺排,有了L60的经验,今年要上的L90应该能少踩点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