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觉得新能源车是未来大势所趋,但油车才是最实用的,直到这两年被各种智能化功能疯狂种草。前两天老婆在说换新车的问题,一时冲动下果断在网上预约了试驾问界M8后,在试驾之后,对新能源车有些许改观。毕竟重庆这种“过山车式”路况,无论电车还是油车都需要一定技术才行。个人觉得问界M8在空间表现确实还不错,车里的鸿蒙车机也挺给力的,丝滑流畅度和iPad没啥区别,对比同价位油车的体验,差别真的不要太大。但由于我可能开惯了油车,感觉这车在动力和操作方面有说不出的感觉。
在重庆这座8D魔幻城市开了5年油车后,最近终于下定决心“弃油从电”,锁单问界M8了!作为从燃油车转战新能源的“小白”,今天来分享下我的选车心路历程,顺便求问相关经验~
当时试驾路线特意选了观音桥、解放碑这种堵到怀疑人生的路段,结果问界M8全程比我这个老司机还稳。特别是在晚高峰跟车时,车辆自动保持安全距离,遇到加塞也能从容应对,我全程只需扶着方向盘“装模作样”,简直不要太轻松了。三联屏交互设计,副驾屏与32英寸后排巨幕投影科技感真的到位了。后排零重力座椅一躺,配合座椅按摩和通风功能,加上巨幕投影搭配HUAWEI SOUND音响,这波“沉浸式体验”,出行简直美滴很,减少了我家“女王陛下”唠叨我的风险,堵车都变得惬意了不少。
虽然知道好饭不怕晚,但每天刷APP看订单状态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
仁爱精灵6j0:这个价格能买吗
做个有梦的乘客:有没有必要加装电动踏板?
冷雪寒月:定的橘色内饰免费升级成琥珀棕了啊?
坐进问界M8的那一刻,第一感觉就是座椅真的很舒服,软硬适中,腰部支撑到位。我特意坐到了后排,毕竟家里老人和孩子用得最多。后排空间宽敞得很,腿部完全不受拘束,头部也留有余地,1米8的大个子坐进去完全没问题。六座布局对我来说非常实用,第三排也不是摆设,成年人坐进去也不会觉得憋屈。
试乘的时候,销售带我们走了一段颠簸路,车上的空气悬挂确实让我印象深刻。过坑洼路面时,车身几乎没有明显的晃动,坐在车里感觉就像被“托着”一样平稳。不过试乘的时间短还是有点短,不知道像我这边经常满载出门的情况问界M8的表现会咋样,找机会还得再来专门试一试。
车内静音效果还可以,关上车窗后,外面的嘈杂声基本听不见了,安静得让人想在车上睡一觉。不过车机系统的界面设计对于我来说稍微有点复杂,虽然反应速度很快,但刚开始用可能会有点懵,需要花点时间熟悉。
智能配置方面倒是挺贴心的,语音助手特别灵敏,基本上说什么它都能听懂,开车时不用分心去按按钮。销售还演示了一个功能,说是能提前判断弯道情况,调整悬挂的软硬程度,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体验的时间太短,没感觉到太大差别。
整个车看下来个人感觉性价比更高的还是Max版本,虽然纯电续航只有201km,但满足市区日常通勤肯定是够了,加上是增程动力,也不存在什么续航焦虑,而且在预算上也能减轻些压力,我挺满意。
我的昵称123456253:到底max还是max+,图文对不上
番茄100152061258:想买m8,max够用了?
玩车男神J:0重力座椅只有1个?
点评车型:
2025款问界M8 增程 Ultra 六座版

4分“优秀”【驾驶感受】驾驶感受上,问界 M8 全系标配双电机,输出功率 392kW,百公里加速 5.2 秒,动力强劲。底盘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结构,标配闭式双腔空气悬挂与 EDC 电子可调减震器,搭载鸿蒙智行数字化途灵平台,硬件规格拉满。换装的赛力斯 HG15T 发动机热效率 44.8%,净功率提升 6kW 至 118kW,可在 150km/h 完成保电,亏电工况油耗降低 9%,WLTC 油耗 6.6L,搭配 53.4 度电的华为巨鲸电池,CLTC 纯电续航 310 公里。悬挂调校前软后硬,城区平整道路行驶有轻微起伏的高级感,处理路面接缝等小冲击时柔和且声音沉闷,碾过大坑洼时中后段硬朗有韧劲,车身姿态稳定,减少摇晃感,带来操控信心。转向手感中低速偏轻,高速变沉稳且居中感好,不过灵敏度适中,适合长途驾驶。提供节能、舒适、标准、运动、个性化等驾驶模式,舒适模式动力收放丝滑,运动模式仅轻微提升加速曲线,不会过分激进。越野方面,转弯半径 5.9 米,越野模式可抬升 80mm 车身高度,增强接近角与离去角,提升脱困能力,兼顾城市驾驶与轻度越野需求。
车内空间宽敞,排零重力座椅舒适。动力强劲,加速轻快,增程模式续航长,智驾系统好用,自动泊车比较精准,缺点就是内饰某些细节有提升空间,如屏幕黑边稍宽。
点评车型:
2025款问界M8 增程 Max 六座版

4分“优秀”【车型亮点】问界 M8 亮点鲜明,备受消费者关注。其定位中大型 SUV,车身长度接近 5.2 米,轴距达 3105mm,体量感十足,消费者常将其与理想 L8、L9 直接对比。设计上,大灯组取消 M9 下半部分像素灯组,融入享界 S9 “星海” 设计,贯穿 LED 灯组镶嵌镀铬饰条,精致感拉满,车尾配备交互大灯,与前脸镀铬饰条呼应;车门把手采用半封闭式设计,支持机械开启,兼顾实用性与设计感。内饰延续 M9 风格,三连屏更具悬浮感,前 IP 台内收,车门大量皮革包裹营造豪华氛围,虽取消水晶旋钮、出风口精致度稍逊 M9,但中央操纵台储物格盖板设计保留实用性。空间方面,六座版备受青睐,不放倒第三排时后备箱空间甚至优于 M9,盖板下储物空间更大,小电瓶移至后备箱下方;第二排设独立座椅,右侧支持零重力模式,第三排空间对成年人而言勉强够用,座椅高度适宜,避免 “小板凳” 感。配置上,空悬与可变悬挂或为标配,激光投影(2 万选装)、电动踏板(8000 元)、21 英寸轮毂(1 万元)等提供个性化选择;Max + 版搭载 53.4 度电,纯电续航 300 公里,较 37 度电版本贵 2-3 万元,六座版比五座版起步价贵 1 万,带零重力座椅的六座版再贵 1 万元。市场反馈积极,36.8 万元起步价接受度高,小订接近 10 万台,消费者下单踊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