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跑步机是健身房的“顶流”,无数人为了减肥咬牙坚持,挥汗如雨。但鲜有人知,这台让人又爱又恨的机器,曾是19世纪英国监狱里折磨犯人的“刑具”。它诞生于人道主义改革,却沦为酷刑工具,甚至导致无数囚犯累死、伤残……这段黑暗历史,比你想象的更惊悚。

一、跑步机的起源:一场善意的改革,却催生“地狱机器”
19世纪初,英国监狱环境恶劣,作家狄更斯等社会名流呼吁改革,主张让犯人通过劳动“改过自新”。政府采纳建议后,工程师威廉·卡波特于1818年设计出“监狱跑步机”——一群犯人排成队列,持续踩踏巨型滚轮发电、抽水或碾磨谷物。
表面上,这既能消耗犯人精力,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但实际运作中,犯人每天被迫踩踏6-10小时,相当于垂直攀登1500-5000米高山!更残酷的是,机器中间安装隔板,禁止交流,犯人只能在单调重复中耗尽体力。
二、刑具的代价:累死、伤残与“永无止境的绝望”
狱卒们很快发现,这台机器效果“惊人”:犯人们下机后筋疲力尽,再无精力闹事。但代价是惨重的——
- 身体崩溃:纽约狱卒詹姆斯·哈迪称,跑步机的恐怖在于“永无止境的枯燥与重复”。犯人因过度劳累猝死、跌落机器断肢甚至被卷入绞碎的事件频发。
- 精神摧残:英国作家王尔德因“猥亵罪”入狱两年,长期踩踏跑步机严重透支健康,出狱后仅两年便去世,年仅46岁。
截至19世纪末,英国109所监狱使用该刑具,直到1902年因人道主义抗议被废除。

三、从刑具到健身神器:一场“赎罪”般的逆袭
20世纪初,跑步机沉寂多年后迎来重生:
- 医学认可:1913年,医生提出适度使用跑步机可强身健体,改良后的家用机型装上传送带,刑具印象逐渐淡化。
- 有氧运动浪潮:1960年代,美国库珀博士提出“有氧代谢理论”,电动跑步机应运而生,成为健身房标配。
如今,跑步机已融入现代生活,但它的英文名“treadmill”仍保留着“踩踏磨坊”的原始含义,仿佛提醒人们那段血腥过往。

结尾:互动与共鸣
谁能想到,这台让现代人“自虐”甩脂的机器,曾是犯人的噩梦?下次当你踏上跑步机时,是否会想起这段黑暗历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健身故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