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车用MCU壁垒很高

    钻石研报头像钻石研报头像
    钻石研报2022-05-28

    来源:德邦证券。

    1、相较于消费级和工业级MCU,车规级MCU要求更高。

    与消费级和工业级芯片相比,车规级半导体对产品的环境要求、可靠性要求和供货周期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

    (1)环境要求。汽车芯片的工作环境更复杂,有高振动、多粉尘、多电磁干扰、温度范围宽(-40~155℃)等特点;

    (2)可靠性要求。汽车设计寿命一般在15年或20万公里,整车厂对车规级MCU的要求通常是零失效;

    (3)供货周期要求。车规级MCU的供应周期需要覆盖整车的全生命周期,供货周期一般为15~20年;

    (4)重新认证要求。在工业MCU上执行很多微小的工艺变化都不需要客户或对MCU进行重新认证,但对于汽车MCU来说需要进行重新认证。

    (1)、车规级MCU具有三大认证门槛,认证时间长、进入难度大。车规级MCU企业在进入整车厂的供应链体系前,一般需符合三大车规标准和规范:在设计阶段要遵循的功能安全标准ISO26262,在流片和封装阶段要遵循的AEC-Q001~004以及IATF16949,以及在认证测试阶段要遵循的AEC-Q100/Q104。其中,AECQ100分为四个可靠性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3、2、1、0;ISO26262定义的ASIL有四个安全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A、B、C、D;AEC-Q100系列认证一般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而ISO26262的认证难度更高,周期更长。在考虑到芯片上车后还需要认证的时间,整体上车规级芯片从流片到相关车型量产出货可能要3-5年时间。

    (2)、车用MCU具有客户认证壁垒,供应周期长,下游车厂完成认证后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芯片经过车规级认证为先行条件,后续还需要被整车厂认可,经过上车认证合格后才能批量供货。同时一款车型的销售和售后周期较久,同一型号芯片可稳定供货5年甚至更久。长期以来,主流车厂的供应商资质被几大芯片龙头占据,他们的产品品质经过了长期的验证,因此整车厂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3)、全球车用MCU市场由海外厂商垄断,IDM厂商更具垂直整合优势。较高的行业壁垒使得车规级MCU市场具备很高的市场集中度。2020年,海外厂商瑞萨电子、恩智浦、英飞凌、赛普拉斯、德州仪器、微芯科技、意法半导体这CR7的市占率达到98%。由于车规芯片对包括设计、制造、封测在内的全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IDM厂商在制造和封测工艺上有自己的技术和积累,因此更有优势。可以看到主流汽车MCU厂商均为IDM模式。

    2、国内厂商受益于芯片缺货与国产供应链发展。

    国内车载MCU厂商仅少数实现量产出货。我们统计的国内十几家汽车MCU相关的厂商中,数家厂商已实现量产出货:杰发科技、比亚迪半导体、国芯科技、芯旺微、琪埔维、赛腾微;2家厂商仅少量出货:芯海科技、北京君正;其他的均在研发/流片/认证/测试阶段:芯驰科技、中颖电子、兆易创新、紫光国微、中微半导体。

    国内车载MCU厂商目前多用于简单的车身控制。目前国内厂商汽车MCU产品主要应用在汽车雨刷、车灯、车窗等低端应用场景,对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电子车身稳定系统、防抱死刹车系统、安全气囊系统、新能源车载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等高端应用场景的覆盖比较薄弱,仅国芯科技的CCFC2003PT、CCFC2006PT可以实现发动机控制,仅芯旺微可以实现车联网、雷达控制。

    仅有少量国产厂商通过ISO 26262认证。由于国内车载MCU厂商几乎都是Fabless模式,所以只适用于AEC-Q系列和ISO26262认证。大多量产公司已经通过AEC-Q100的认证,但是集中在Garde1/3,国芯科技用于发动机的MCU也仅通过Grade1;通过ISO26262认证的国产厂商更少,通过的厂商大多集中ASIL-B,仅琪埔维通过ASIL-C,ASIL-D还没有厂商通过。这意味着在高端的发动机、动力控制、BMS控制、安全气囊领域国产厂商还未切入,芯海科技和紫光国微正在研发相关领域的MCU。

    大多采用低性能ARM架构,MCU IP易被“卡脖子”。由于ARM自2017年6月宣布Cortex-M0/M3内核免收授权费用,版权费也很低,500万出货量只收20万美元,因此国产汽车MCU大多采用ARM Cortex-M3以下的低性能架构,不仅性能不及国外的M7架构,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存在授权被“禁用”的风险,仅芯旺微采用自研KungFu混合精简指令集。

    3、主要MCU厂商交期拉长。

    2020年起汽车MCU缺货严重,严重影响汽车供应。自2020年起全球陷入MCU缺货危机,导致了部分车企出现停产的情况。

    目前各大厂商均出现交期严重延长的情况,部分达到了40周以上甚至无货。同时各大半导体公司几乎全数发布涨价公告,普遍涨价5%-15%,紧缺产品涨价幅度超50%,部分产品涨价幅度甚至超过十倍。汽车芯片缺货影响了汽车的生产和供应。

    文章首发-公众号:钻石研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买卖依据。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