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天际卡卡
这是真的么?
与其现在四驱降到15抛售,不如维持228,000的售价,升级成敞篷和剪刀门,必然大卖。 如果不升级,目前的产品力,市场能接受的价格就只有15万
要优化内饰,提升品质,外观和动力都足够了。最好出个双座敞篷版的,竞争z4和赛博斯特
都是四驱,全款裸车15万三千八。几十公里的新车。没上过牌,说是公户可以直接上牌。 若是上私户的话,要先上他们公司的牌再转到私户。这个操作有点没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主要是竞争对手都不给力,在这个细分赛道缺乏竞争。 宝马z4的产品力已经低于赛博斯特。718品牌力更强,但是价格又贵很多也不形成竞争。 国产其他敞篷电跑一个都没有,哪吒gt的产品力比赛博斯特差太远。 从这次北京车展看,也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加入。所以名爵其他车全部降价,就这个没降,还是竞争不充分导致的。 预测他会继续维持高价格高利润。当然也有代价,在僵持过程中有消费者会放弃购买跑车,转而购买轿车或者越野。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不稳定的。 结果是双输的,赛博斯特丧失了销量和利润额,只得到了高利润率。消费者丧失了一个有趣的玩具。 老车主不赔不赚。好消息是稀缺性和装逼性。坏消息是后期的维修保养成本高。
再来一次众筹,大定8000块,对外宣称超过生产线最低启动量,就生产荣耀特别版28.8万 其实车跟以前一样,就是降价倾销,同时堵住老车主的嘴,实际上也没必要管他们,他们都买过了,几年内也不会再买了,关注他们毫无意义。而且多卖一点,对他们维修保养的成本还低。 最后也许有500人或两万人参加这个活动,如果是500人的话,就把现在的库存都给他们就行了,2万人更好,启动生产线估计1000辆就够了。 最低限度可以快速清库存,现金回款,这么多库存,产生的利息都比那些降价多。 好的情况能从其他地方抢一大波单回来,一个礼拜卖掉数年的量,在跑车营销史上封神
如果今年销售目标没达成,这责任可没法推卸了。那到时候怎么办?引咎辞职吗?总不能别人没达成就把别人开了,自己没达成就算拉倒吧? 另外周鸿祎说什么学小米也是馊主意,小米的打法有他的前置条件和特殊应用情景,不是谁都能学的。盲目去学,只能东施效颦。 营销不行你就不跟他搞营销啊,跟他拼价格啊,反其道而行之才对。不搞营销忽悠,搞极致性价比,本来就是一种营销,要把1万个潜在的消费者,想象成一个公司,发挥张勇之前网约车倾销的那套优势,这套优势是小米不会的。 另外,大部分车企真要学,是去学比亚迪,不是去学小米。
今天和一个哪吒经销商聊天,不是4s店,说gt已经停产了,现在就是降价清库存,全国大概还有1000台左右。 两驱的4s店降价在1万多,经销商在2~3万,广东那边价格最低,因为广东的经销商之前拿货价就便宜。 后面可能不生产了,也可能订单生产。
设计师脑子怎么想的,你都方盒了,还考虑隐藏门把手的风阻吗?应该出台法规,禁止设计隐藏式门把手
好像上海广州的至少都要3万,他这个价格怎么这么混乱呢,总部已经失控了吗
现在直播间的4s店都公开在讲,两驱的降3万,四驱的降4万,这么一看,二手车价格要崩了,没有性价比了
全款购车没有什么其他的费用了,就是保险,上牌费。异地购车也可以,先上广州牌,然后再转到当地。 但是颜色没有什么选择了,黑色白色银色。看样子是要清仓了。 这车不会是不生产了吧?继续改款啊,这小车不错的。
无效浪费的资源太多了,这些浪费的资源只增加了成交的障碍。 我要是老板,就把销售全部取消,没有销售考核,只有产品介绍次数和试驾次数和满意度考核,最终买不买车,取决于产品力,而不是销售人员的忽悠。 没有销售政策的博弈,也没有什么上牌费啊,金融服务费啊,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这个东西只会增加成交的成本,在犹豫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不买。 直接一口价全含,刚需的配件也都包括在里面,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也不要说什么赠品不赠品的,只是减少了消费者分别购买的时间成本。 再推出一个三个月之内降价补差的保价政策,进一步减少今天买车,明天降价的顾虑。这样就不就行了吗?
感觉还是这个企业的ceo好面子,可能顾虑自己之前发了微博说永不降价 其实没必要啊,赚钱嘛,不寒碜,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大大方方的全网公开道歉说低估了市场的竞争烈度,收回自己所说的话,官降3万 这不是相当于一次免费的大规模宣传吗? 做企业,里子才是最重要的,赚钱就有面子,赔钱就没面子
按照10万辆测算生产成本,加5000块给经销商出货,安安心心的做工厂, 下面经销商爱卖多少,爱怎么卖都不用管,也不做营销。 把售后网络建好,一个是消除购买的后顾之忧,第2个是售后也能赚钱。 一年下来净利润5个亿,那活的挺好啊。怎么搞也不可能搞的亏损去啊
大量生产,大量倾销,不是产品问题,也不是营销问题,就是价格问题。目前闲置工厂的产能是10万辆,也就是一个月1万辆,就按照这个来测算成本,大量生产,低价倾销,就把它当网约车零售卖,不要装逼。 价格足够低,才能成为所谓年轻人的第1辆车,这个细分赛道现在还没有很多竞争者,通过价格杠杆去抢四门车的量。 工厂产能闲置,天天的损失无法估计,现在就是拼多多时代,就按照一辆车赚赚三五千块钱考虑,有销量才有地位,企业才能活下来,原来那套高举高打,搞营销卖高价的方法是死路。
CEO没必要说这种反市场经济常识的话。早就说了,GT不是营销问题,就是价格问题,终于正视现实了。 建议也别搞什么套路,搞什么综合优惠,就像比亚迪一样,直接降价,搞套路只能搞死自己。
我给哪吒出一招,大量生产,然后低价13万批发给二手车商,明面上不说降价,老车主也没什么话讲,通过二手车实质性降价,14万左右倾销,竞争对手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对外就说是处理展车试驾车,实际上就是新车。 然后在行业内率先宣布,对二手车也实行终身质保,打造关爱车主的正面形象,一举多得
排名第四,连保时捷718都干不过,赶紧出大动作啊,如果降到28万估计很快就能第1名了。电池价格的下降也有了空间啊。
疯了,才21辆,必须要出大动作才行啊
全国很多地方不适合开敞篷,能不能出一个玻璃顶的,就像标志rc z这种,还降低了成本。对厂家应该不难吧。直接定制一块玻璃天幕装上去不就行了。
再不赶快采取断然措施,在销售上取得突破,就危险了
展车?试驾车?还是通过二手渠道降价?
价格战已经开启了,真的不跟进吗?不光是同一类型之间的竞争,还有预算竞争,这些人买了别的就没有资源再买这个了
二手车的定价就比较理性,符合市场供需关系,原来20多台现在不到两个月只剩一半了。 经济下行车市整体萎缩,比亚迪还是聪明,率先降价抢跑。抢夺快速萎缩的市场份额。 哪吒还是犹犹豫豫的,销量越小,持币代购的人越不敢买,担心停产,担心高合化
比亚迪还是对市场有洞察的企业,没有盲目狂热,而是发现市场总体在快速萎缩,竞争在加剧,所以抢先降价,攫取市场份额,其他车企现在还在发呆。现在就是一个跑得快的游戏,那些发呆的估计今年都得死,不死也得元气大伤
怎么才100公里就抛啊?
低配的30就能落地
价格重叠了,各有利弊啊,大家说说怎么选?
赛博斯特这个方向盘不改是不行的,前面三块屏基本上废了。建议厂家新出的还是换成半幅的吧,应该不存在合法性的问题啊,极越啊等其他好几个车,都是半幅的。
赛博斯特的直接竞争对手感觉应该是二手宝马z4和718
第1波韭菜也割的差不多了,高端撇脂战略应该已经完成了。建议找个理由推出冠军版,28.8万倾销。估计24年能卖出去至少1万台,也就是30亿的销售额。车企毛利率应该有30%,净赚10个亿,前期的投资全都回来了还能赚。现在这样不温不火的,对企业不利。 多了1万的保有量,维修保养成本也会大幅下降,对老车主也有利。
问了一下车商,是4s店的试驾车抛售给他们的,那么问题来了。4s店把这些车都卖了之后,想买新车的人怎么试乘试驾呢?还是要放弃GT的信号呢?
疯了,1月份销量不到20台,最后一周销量只有一台,再不发大招这个车就危险了。 越是这样,持币待购的人更不敢买,一旦车辆停产,未来的维修保养费用会高出天际,甚至保险公司拒保都有可能。 建议厂家赶紧发大招,首先进入这个赛道值得尊敬,产品也的确不错,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实在可惜 建议搞个冠军版,15.8!
按照上汽的习惯,第一波韭菜也割完了吧,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开始降价,降到多少才能维持销量呢?
眨眼24年一月就过完了,也没有啥动作,月销量估计能不能过百都难说了,真的要摆烂了么
现在看见一个发小米广告的自媒体,就拉黑一个,烦死了
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倾销应对竞争 要向马自达mx5靠拢,事实证明,人家的定位是非常成功的。 把后排两个鸡肋座椅去掉,两个前排座椅调节电动功能也就不需要了,这个成本完全没必要,想要4座的去买哪吒s,妥协的结果就是哪一方都不满意。 整车长宽尺寸进一步减小,降低制造成本。一部分电池可以转移到座位后面,降低车身高。 后续再推出敞篷版。 定位就明确在玩具车,对象是年轻人和家庭的第2辆车。 15.8万倾销。
碳酸锂的价格,从60万一吨跌到9万一吨,宁德时代预测,一辆车的电池成本从12万将降到4万。2024年电车将要大降价
再不抢跑降价倾销就来不及了,现在月销一两百已经很危险了。降到这个价格月销应该能上到2000,供应链成本被分摊,加上电池价格下降,也是能赚钱的。 对老车主也是好事,保有量越大,未来售后维修保养就更有保障,要是车型停产,那就抓瞎了。
尺寸再小巧一点,突出运动性能,四门大轿车太没意思了,市场上太多了,要搞就搞极端一点
咱们直接交易,你多赚几千,我少花几千,不给经销商赚差价
那么问题来了,4s店把试驾车卖了以后有客人来了拿什么给他们试驾呢?还是说换新的试驾车?还是暗示着现款车型要清仓不卖了,要出新款了?
这个排名可信吗?
第1波冲动粉也割完了吧?剩下的应该都是持币代购的理智粉了,请问什么时候开始背刺?😏
为什么老觉得是营销问题,明明就是价格问题,降低成本,简化配置,哪吒gt只出一种配置,一种颜色,15.8倾销,等其他人也进入这个赛道,就没机会了。 不要管那些老车主,他们喊背刺喊的越撕心裂肺,营销宣传的作用就越大。 而且保有量大了,对他们未来的维修保养成本才有好处,这些人就是想不通这个道理。
感觉现在是顺势而为,既然年轻人不婚不育也买不起房子,就忽悠他们把存款+贷款买成高级电动汽车,用汽车行业替代房地产行业。 可惜这个汽车只具备消费贬值属性,不具备金融升值属性啊
的方法很简单啊,降价,14.99 不降价,那就增配和提升内饰品质,比如音响,内饰用料等 没有什么其他办法,因为目前销售困境的本质不是个营销和宣传问题,而是上市这半年以来,从油车到其他电车都经历了一轮大降价,马上小米这些又要出来了,当时的定价和产品力,在目前的更惨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已经丧失竞争力的问题😊
不明白电动解决动力之后,跑车的难度在哪?不就是把样子弄好看一点,甚至只有两座,生产成本还更低,把现有的平台改一下不就行了吗? 比如把比亚迪海豹去掉后面两个座位换一个跑车的样子不就行了?到底难度在哪儿呢?包括其他20多万的那些电车,去了两个座位,改个造型,底盘三电都不变不就完了吗?定位就是玩具买菜车。
不明白电动解决动力之后,跑车的难度在哪?不就是把样子弄好看一点,甚至只有两座,生产成本还更低,把现有的平台改一下不就行了吗? 比如把mg4去掉后面两个座位换一个跑车的样子不就行了?到底难度在哪儿呢?包括其他20多万的那些电车,去了两个座位,改个造型,底盘三电都不变不就完了吗?定位就是玩具买菜车。
凯迪拉克现在就是产品问题,同质化太严重,车是好车,造型变变不行吗?以前那个cts-v多牛逼啊。就以ct4ct5的平台,出两门的和敞篷版的,如果是同样价格肯定卖爆。
定位怎么能是年轻人的第1辆车呢?年轻人有几个钱?应该定位为家里的第2辆车,这些人资金要充裕的多,主打玩具属性,内饰再搞精致点,这个市场要大得多。 第2,市场策略就要低价倾销,就把它当玩具卖,尤其是现在通缩的这个大环境,汽车这种耐用消费品,每买一辆其他车就会少买一辆哪吒,市场是激烈的存量竞争,就像玩跑得快,要果断低价倾销,谁早跑谁有先机。 上次一个销售还说策略是用gt引流,主要想卖哪吒s,真是大错特错,舍本逐末。放弃了自己首先进入玩具市场的独特先发优势,等竞品都上来了,就没机会了。 哪咤s的问题是他自己的问题,要他自己去解决,指望gt来引流转化,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宝马是用z4来引流转化宝马5的吗?有哪一个车企曾经这样做成功过?缺乏基本的营销常识。 现在改也不晚,升级内饰低价倾销。等这些人玩了几年,保有量大了,卖到二手市场去,自然就成了年轻人的第1辆车,年轻人以10万左右的价格搞的这个二手车,玩几年结婚的时候由于对哪咤的好感,顺势买了哪吒其他车。 至于第1批老车主,不用理会他们说背刺,他们短期内不会再买车,已经没有价值了。他们哭喊的越激烈,对你的广告效应就越明显。而且保有量大了,未来他们维修保养也方便便宜,对他们也有好处,越卖越小,最后车型停产,才是他们最大的风险。 总之,哪吒首先进入这个赛道,值得尊敬,希望GT改进产品,改进策略,能够大卖。至于说gt不能走量的,本来就不是走量的,这种人连想象力都没有,就不要讨论营销问题了,看看马自达mx5在全球的量。
音响和内饰是明显的缺陷,尤其是内饰的品质,配不上这么漂亮的外观。 定价体系恐怕也有问题,和上市的时候相比,大家都在降价了。现在搞的那个运动版,就是加了一圈塑料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人家都是8259芯片加800伏的平台了,各种功能也升级了一圈。 作为这个赛道,首先吃螃蟹的商家,值得尊敬👍,希望哪咤GT继续巩固在这个赛道的先发优势,推出品质更好,更有性价比的产品👍👍
感觉音响和内饰是明显的缺陷,而且现在的市场环境和刚上市的时候也不一样了,整个市场都降价了一轮了。 那个什么运动版的其实没什么变化,就外面加了一些塑料壳。希望厂家乘势而上,24款提升品质,提高性价比👍
GT销量显然是一般的 需求其实并不少,很多人家里的第2辆车就考虑买个玩具的,奇怪的是厂家现在很消极,既不提升明显的品质缺陷(比如音响内饰)也不降低价格(比亚迪BBA都在降价),感觉现在是处于一个摆烂的状态 这到底是大将风度的淡定呢?还是束手无策的摆烂呢?这董事会能容忍他们吗?
为什么这么多几千km的哪咤GT往外卖?今年销售达成不到50%,感觉哪咤也摆烂了,既不升级产品也不降低价格。从比亚迪到BB a都在大降价
208不能引进,你把207的这些东西按照现在的标准升级一下不就行了,这小车很有竞争力的,一点儿也不怕电车
建议把音响升级一下,还有内饰的那些塑料件都升级一下,方向盘的手感也升级一下,捏着都有响声。
车的这个音响实在是太差了,就像以前买电脑送的塑料小喇叭,只能听个响。建议提供 boss啊,柏林之声之类的音响,付费选装。这是个硬件问题,它不是通过软件优化能解决的。还有那个方向盘,感觉做工也很粗糙,捏着都有异响,实在不行也可以让大家花钱选装。
这哪吒也太小气了,连个充电桩也不送
我今天开也是这个感觉,大屏有时候会把阳光反射到眼睛上,阳光刺眼,影响安全 或者厂家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解决这问题?我都自己准备做个黑罩子把它罩起来
蓝车好像只能选蓝色内饰,看了那个展车好像那个内饰容易脏,大家买了蓝车的感觉怎么样?
客户从来不是同一个群体,是冲动脑残粉和鸡贼理智粉构成的。必须得两个价格策略,分阶段销售才能满足他们冲突的要求。😜这一点在社区菜场品牌实践中已经成功,比如钱大妈。
车门不违和
样子太丑,要把SSR的外形用过来 SSR100多万也买不掉的,战略性错误。 品牌力不足的时候,仓促去弄,是不可能成功的。已经不是性能的问题,是社交价值不足的问题。 况且电动车时代,性能已经不值钱了,十几万的车也能跑得很快,说0-100加速毫无意义 马自达mx5才真正懂得市场的需求,也对自己的品牌有逼数,所以推出了成功的产品。搞不懂国内这些厂家是瞎了还是视而不见。 埃安ssr属于战略性错误,后期再怎么营销弥补都是没用的。 唯一改进错误的方法是把ssr的外形给昊脖gt用,推出一个昊脖两门版的,价格25以内,这个车唯一能被继承的遗产就是外形模具。如果不这么搞,连外形模具也浪费了。
车新言:一看订单,半个月干两万;一刷视频,车评人个个在提车,高端轿跑巨好开;一看销量,一个月几百台,一周百来台。问题出在哪里?价格太高,还是剪刀门太尬?
不理解厂家的脑回路,他们真的认为这样有用?
有道理,最近这一年电池成本降了快一半,而电池又占汽车成本的一半
爱车的阚老板:新能源的这波降价,才只是开胃菜
最好能增加个音响选装啊,现在这个音响太差了,只能听个响儿。这部分大家愿意花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