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你的智驾车对水泥墩、电线杆等通通不会刹车,你还敢把命交给它吗

    博学熊猫9ga头像博学熊猫9ga头像
    博学熊猫9ga9天前

    在这场以「全场景智能」为噱头的军备竞赛中,车企们不约而同地隐藏了一个关键事实:自动刹车系统本质是「三选一」的被动防御程序——它只会对行人、两轮车和机动车进行制动响应,而对更复杂的道路异形物(如侧翻货车的散落货物、倒塌的施工围挡、动物等)则处于「技术性失明」状态。这种系统性缺陷在近期某米SU7高速误判障碍物事件中被彻底撕开:当车高速冲向横亘路面的水泥隔离桩时,系统竟因无法识别非标准障碍物而全程静默,最终酿成惨烈碰撞,3名女大学生殒命。


    车企的「三重原罪」

    功能边界刻意模糊化

    宣传手册中充斥着「全向感知」「毫秒级响应」等玄幻词汇,却对核心感知范围(车头前6米、时速30km/h以上触发)和识别对象限制等避重就轻。给车主一种虚无的科技安全感

    误刹体验优先于安全兜底

    车企深知扩大识别范围将导致频繁误触发(如将减速带、树影误判为障碍物),为规避用户投诉,宁可阉割算法多样性。这种「宁可不救,不可错救」的逻辑,本质上是用统计学思维消解个体生命安全——毕竟75%的追尾发生在30km/h以下,而高速长尾风险则被归为「小概率事件」。而往往这些异形物品(倒地的两轮车、超出车厢装货的卡车、严重损坏的事故现场、侧翻的机动车……)的错误处理造成生命的陨落和无法挽回的后果

    甚至每一个配备高阶智驾的车型上市,都会拉上竞争对手的车型进行NOA的PK,人工接管次数少、自动刹停次数少成了智驾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无形迫使所有参与者采取更激进的策略,安全一再为功能让步。殊不知安全才是最高级的豪华。

    责任转嫁话术体系

    「驾驶员需全程接管」的免责声明,成为所有车企的统一话术。某米事故后官方强调「系统仅为辅助」,却回避了关键事实:当系统以「全栈自研」为卖点时,消费者早已默认其具备基础障碍物识别能力。这种「既要靠智驾抬高售价,又拒绝对技术缺陷负责」的双标策略,正在透支行业信任。


    行业「潜规则」的代价

    某米事件绝非孤例:特斯拉幽灵刹车、小鹏高架撞桩等案例均暴露出感知系统的脆弱性。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车企正在用「功能阉割」对抗「算法缺陷」——与其投入成本研发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不如直接屏蔽非常规目标。这种「技术惰性」与资本市场的估值狂欢形成荒诞对比:当股价随着「城市NOA开通数量」飙升时,基础安全逻辑却仍停留在五年前的单目摄像头时代。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三个目标识别」的残次品,而是车企直面技术短板的勇气。 当某米们忙着用「人驾比AI更可靠」搪塞事故时,是否敢公布真实道路测试中非常规障碍物的识别失败率?又是否愿意为「感知白名单」之外的风险投保?答案或许早已写在那份字斟句酌的免责协议里。


    作者简介

    80后汽车工程师,深耕汽车技术+自媒体领域,始终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关注【车市观察熊猫说】,带您一同用迁徙丈量中国车市脉动,以热爱解码交通变迁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