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奔驰宝马董事长齐聚北京,他们为何如此深爱中国?

    汽车大公司头像汽车大公司头像
    汽车大公司03-26


    “如果回顾历史,驱动增长的底层因素到底是什么?就是科技的发展,科技一直是能够推动增长的驱动力。如果想想我们的发展历史,对创新的热爱永不消失,而对于中国的热爱,也同样源于这是一个热爱创新的国家。”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这样说道。

    这场论坛的主题是“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而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康林松,以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都做了研讨发言。

    而正如齐普策所讲:“中国和宝马共同憧憬着一个被可持续发展主导、被智能化重塑和被高科技驱动的未来,我对于双方的共同追求充满信心。”

    一方面,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依然是推动开放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化合作的受益者和推动者,汽车产业在面对新能源与智能化变革时,也同样需要与“中国力量”的合作共赢。


    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是创新而非“内卷”


    如果你和中国的工程师合作的话,他们永远不会说‘No’,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会做得更好。工程师会通过不断地尝试,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竞争优势。我想欧洲也应该好好思考,不需要那么多的监管,要释放出这种增长去潜力。”康林松解释梅赛德斯-奔驰为何选择坚持在中国深耕的原因时,这样说道。

    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其实梅赛德斯-奔驰比谁都更清楚创新的价值,就像在过去的历史中,一次次的创新与突破,让三叉星徽成为了豪华汽车的代名词一样。

    康林松的这段表述,也许听上去有些中国工程师“不知疲倦”地工作的意味,但其实最关键的信息在于“不断尝试”各种可能,而创新就诞生于这些尝试之中。

    齐普策在发言中同样说道:“有一点非常清楚,中国最近是通过新质生产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的。”

    齐普策回顾了宝马过去30余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所驱动的巨大价值:沈阳生产基地约1160 亿人民币的投入,助推了产业升级并且改善了当地就业,沈阳基地自身也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和创新枢纽。而通过精益生产、人工智能驱动,宝马也获得了可持续的高效生产力。

    而何小鹏在发言开始时这样说道:“我可能是今天发言中最年轻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里,小鹏汽车基本上都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相比于创新对于百年企业持续发展的赋能,创新的另一层价值是让中国新生企业也有机会站上舞台。事实上,小鹏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势力”之一,并且持续发展十年,还在2025年的前两个月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交付量第一名,是因为创新,而由电动化、智能化所开启的汽车产业变革,也在融合创新中,衍生出了小鹏低空飞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新业务领域。

    这一切,都无法靠“内卷”做到。

    也许有人会说,“内卷”与“价格战”事实上为终端消费者带来了更便宜的产品,降低了购车成本,但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来看,成本的降低与购车体验的提升,依赖的是由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而不是反向的驱动链条

    就像宝马刚刚发布的中国360度全链AI战略,通过AI能力提升用户体验、赋能业务流程提质增效、实现供应链合作共赢,同时在即将推出的新世代产品上应用AI能力,这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升级,最终也会传递给用户体验。

    而如果仅仅是降价,或许用户以更低的价格拥有了宝马,但其实很难获得体验的突破与可持续的用车服务。

    事实上,“价格战”与“内卷”本身的持续,会影响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创新的积极性。齐普策表示:“持续的内卷式竞争不利于消费信心的恢复,它不仅导致了持币观望的情绪蔓延,更会引发对车辆等大宗消费品的残值的疑虑,而当消费者无法获得合理的资产保值预期的时候,购车的态度必然趋于保守。”

    康林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良性竞争会带来创新,但一个市场如果有太多的参与者就会造成恶性竞争。


    能源创新,为全球发展打开新空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维度的价值体系。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这样形容能源创新的价值:“人类历史证明了能源的力量释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业革命前的2000年间,人类社会的能源需求和经济规模仅增加了数倍,而工业革命后200年,人类能源使用量增加了100倍,经济规模增加了200倍。”

    在张雷看来,中国新能源技术可以助力人类在未来数十年,将全球能源增加10倍、单位成本下降90%,这将催生新的产业繁荣,为人类发展打开新空间,推动文明达到新高度。

    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则用更直观的事实,展示了能源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他说:“1990年代,我当时生活在北京,那时觉得因为没有足够的能源,所以很难在北京发展我们的工厂;15年之后,我们有了足够的能源,但带来了雾霾,人们的生活并不舒适;又过了10年,我们现在的工厂不仅有足够的能源维持运作,同时也有了更蓝的天。”

    而中国的能源创新,也可以为全球社会发展贡献价值,就像如今汽车产业,中国创新赋能全球市场一样。

    “当我们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和这里的工程师开发出适合中国的产品。但如今,这里成为我们国际研发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在中国所创造的东西不仅用于中国,而且用于全世界。”

    康林松的这段表述,是中国式创新为全球发展赋能的一种具象体现,也证明了即便在当下,创新与国际合作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同样,宝马也将中国视为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坚信国际合作的价值。为此,宝马加速产业融合,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AI赋能,打造更具人文关怀、更智能、更安全的出行解决方案。

    从新能源汽车延伸出的人工智能、能源革命,也同样会复刻汽车产业的发展路线,是中国创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类似的事情,其实在历史上也有过。

    中国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跨越大陆与海洋,传入欧洲,经过欧洲工匠的改造升级为古登堡印刷机,让人类制作书籍的成本降低了1万倍,这极大地降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从而催生了文艺复兴,最终推动产业革命的到来。

    其实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和能源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工智能对于算力的巨大需求,背后是对能源的需求,OpenAI训练GPT-3的成本构成中,电力成本占据20%-30%,单次训练GPT-4级别的模型耗电相当于120个美国家庭的年用电量。而谷歌数据中心的电力成本约占其总运营成本的10%-15%,亚马逊AWS每年的电费支出超过20亿美元。

    如果能源成本可以在未来有大幅下降,那么包括大规模机器人应用在内的很多现在看来遥不可及的设想,都有机会变为现实,而这又会催生大量新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的风电、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电网技术、储能技术等,已经在引领全球能源创新和成本降低,这将是实现十倍能源增长,打开发展新空间的决定性力量。”张雷这样说道。


    大公司视点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包括奔驰、宝马、小鹏这些汽车企业在内,所有嘉宾的发言关键词中,全球合作与中国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被频繁提及。

    从能源变革到智能变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证明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引领作用,以及相比于电动化本身,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更大想象空间与新的机会可能。

    “内卷”与“价格战”或许是在市场发展变革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但无论是中国其他产业在过去的教训,还是当中国汽车产业有机会成为全球引领者时,应该具备的视野与目标,都不应把目光局限在“卖车”这件事本身。

    企业的经营数据当然是根基,但对于任何“伟大的企业”来说,经营数据本身都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