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豪车,为什么不灵了?

    年两年还要加价购买的豪车,这两年骨折销售,却依然行性惨淡,为什么这些在海外风采依旧的门庭担当,在中国却一个个灰头土脸?

    先看一下“豪车”的特征吧:

    1. 安全性高,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到位。
    2. 动力充沛。
    3. 底盘扎实,操控好。
    4. 悬挂调节适中,滤振干脆。
    5. 静谧性高,车内噪声抑制到位。
    6. 智能化。
    7. 其他舒适性配置。

    “豪车”与家用车最容易拉开差距的,是动力、底盘、悬挂、静谧性。这些特性,在燃油车时代,需要涉及冶金,精密加工、精密电控,结构设计,材料等多个学科。在70年代,将这些做到极致,确实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头部车企在前期投入后,通过知识垄断,坐收红利。

    如同牛顿定律,在18世纪是高端学科,但随着社会进步,已广泛普及。“豪车”涉及的元素,却恰恰如同牛顿定律,虽老,却万古长青。经历了几十年的行业发展,这些技术早已开枝散叶,垄断,再无可能。

    在欧洲,人民如同被圈养的家禽,习惯了小富即安的状态。资本家能多投喂一点饲料,就欢欣鼓舞。久而久之,资本将自己视为上帝,带着怜悯与施舍的心态给予市场一丢丢的恩惠,那就是对消费者天大的赏赐。

    看看欧洲汽车的价格吧,多一个在中国人眼中不起眼的小配置,那就是高、低配置,价格差个10%都算是良心。加一个没用的天窗,就像打开了天堂的大门,那就是卖点,价格再加10%。更牛的,车载导航也是配置的一部分。

    在欧洲,头部车企就那几个,碰头儿开会,研究一下加个收音机车价加收2000欧元,这种操作太容易实现了。但在中国,这套把戏很难。

    中国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市场,更有央企引导方向。看自动驾驶,从2023年问界问世,智驾版本需要高出非智版本近2万元,到2025年比亚迪智驾平权,仅仅用了不到两年。

    在中国,企业需要讨好消费者;在欧洲,消费者需要企业施舍。如果有一个新技术可以明显改善产品体验,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欧洲,企业会像挤牙膏一样,慢慢推高配置,挣垄断利润。在中国,马上会有新的企业成立,用现有供应链打造新产品,冲击市场。想吃垄断利润, 除非企业有真本事控制垄断性的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技术(其实就是窗户纸,一捅也就那回事儿)纷纷下沉,争夺中低端消费市场。

    豪车中,那些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成熟技术,在中国向中低端消费市场下沉是必然的。在中国市场,一台40万元的豪车,与一台13万左右的普通家用车的驾乘体验,在80%的应用场景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在剩下的20%使用场景中,有差异,但绝对不值27万。

    “豪车”,是知识垄断时代的产物,在中国“豪车” 会经历从形象价值向使用价值的回归,逐步做到名符其实。一部车,半部山海经的虚无时代终将成为过去时。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