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深度分析】隐藏式门把手,还有各种奇特的开门方式,能统一吗

    博学熊猫9ga头像博学熊猫9ga头像
    博学熊猫9ga03-13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有礼了~


    2024年4月的一天,山西某高速公路上,一辆新能源汽车追尾前车后起火。现场视频中,焦急的群众试图拉拽隐藏式门把手,却发现其并未弹出,最终只能破窗救援。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一、从“科技先锋”到“救援拦路虎”: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之路

    隐藏式门把手诞生于2012年的特斯拉Model S,凭借其流线型设计与科技感迅速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车企宣称其能降低风阻(约0.01Cd)、提升续航(约5公里/百公里),并赋予车辆未来感。然而,随着普及率的提升,其潜在风险逐渐暴露。


    1. 救援困境:生死时速下的致命缺陷

    2019年美国特斯拉Model S事故中,车辆碰撞后门把手未弹出,导致车主被烧死;2024年一国标新能源汽车追尾起火事件中,隐藏式门把手因电路切断无法解锁,救援人员被迫破窗。类似案例中,外部救援人员因不熟悉不同车型的解锁方式,常陷入盲目尝试的焦虑,错失黄金救援时间。


    2. 日常使用:极端天气下的“隐形杀手”

    北方冬季,隐藏式门把手易被冰雪冻住。有车主反映,需用暖风预热数分钟才能解冻,甚至特斯拉官方建议“用拳头击打”;夏季暴雨时,部分车型因感应器失灵导致门把手失灵,洗车时也需反复操作。这些看似微小的不便,实则暗藏安全隐患。



    3. 民众态度:从“尝鲜”到“排斥”

    早期消费者为“科技感”买单,但频发的事故与使用痛点让态度逆转。社交媒体上,“如何打开网约车车门”成为高频求助话题,何小鹏公开吐槽“开车门方式全国不统一”引发共鸣。北方车主更直言:“冻住车门比续航焦虑更可怕”。


    二、隐藏式门把手的“得”与“失”:一场得不偿失的“创新”

    “得”:微小的优化与营销噱头

    - 风阻优化:虽宣称提升续航,但实际效果有限,且需结合车身整体设计。

    - 视觉高级感:流线型设计确实能提升车辆颜值,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卖点。



    “失”:安全冗余的丧失与信任危机

    - 机械冗余的缺失:传统门把手依赖物理结构,而隐藏式设计依赖电路系统,碰撞断电后可能完全失效。

    - 救援效率下降:不同品牌应急开关位置、形式各异,无统一标准,增加救援难度。

    - 用户信任崩塌:车企过度强调“创新”而忽视基础安全,如特斯拉曾因未充分告知应急操作遭起诉。


    三、回归本质:车企应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

    1. 技术优化:保留机械冗余,完善应急机制

    - 半隐藏式设计:如小米SU7保留机械按压结构,兼顾美观与安全。

    - 强化应急标识:明确标注机械解锁按钮位置,或增加独立物理开关。


    2. 行业规范:制定统一标准,严守安全底线

    - 强制安全测试:模拟碰撞、极端天气等场景,确保门把手可靠性。

    - 统一解锁逻辑:减少用户学习成本,便于紧急情况下快速操作。


    3. 用户教育:摒弃“技术至上”思维,重视基础体验

    车企应避免“为创新而创新”,如大众ID4回归实体按键的尝试值得借鉴。消费者更关注安全、易用性等核心需求,而非“酷炫”的科技符号。


    安全,永远是汽车设计的“NO.1”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折射出汽车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迷失。当车企将“科技感”凌驾于安全之上,甚至用“0.01Cd风阻”等微小优势掩盖潜在风险时,终将失去用户信任。正如专家所言:“每一起因设计缺陷导致的悲剧,都是对‘安全第一’原则的讽刺”。未来,唯有回归本质,以安全为创新底线,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愿景。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