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捷尼赛思国产或落户北京现代?

    车圈连连看头像车圈连连看头像
    车圈连连看03-03

    最近,捷尼赛思中国的一场媒体沟通会让这个久违的豪华品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捷尼赛思中国首席执行官朱江对媒体阐述了品牌“三步走”的战略布局,以及加速本土化和新能源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其管理团队一再表明:“捷尼赛思绝不会退出中国市场”。

    作为2021年才进入中国的高端品牌,在以ABB为首的豪华品牌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围攻下,捷尼赛思在华的生存状况堪忧,去年仅交出了1328辆的成绩单,由于品牌认知度较低等因素,外界频频抛出这样的质疑:“韩国宾利”能否在极度内卷的中国市场存活下来?


    从黄浦江巨幕LOGO首秀到“展厅+”模式试水,捷尼赛思的中国故事充满了韩剧式的跌宕起伏。如今,随着本土化生产和新能源车型的倒计时开启,这个高端品牌宣布在华进入2.0时代,暨高效运营的阶段。


    以创业公司的姿态发起2.0攻势


    即便“韩国欧巴”前期在华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朱江仍认为品牌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以进口燃油车试水,建立品牌认知。即便声量不及预期,但是通过直营代理模式建立了销售网络。

    目前,捷尼赛思在国内引进了G90、70系、80系,构建了以传统燃油SUV和轿车组成的产品矩阵,遗憾的是,该品牌在华四年累计用户量刚超过5000,甚至不如ABB单一车型的月销量。所以放在朱江面前最直接的问题是:捷尼赛思中国的2.0时代如何突围。


    在国内汽车市场,捷尼赛思的主销产品较主流豪华品牌相比,在保证配置丰富的同时价格低了20%-30%;与正在崛起的造车新势力相比,现代集团的“掌上明珠”占据品牌优势,这些构成了捷尼赛思立足中国市场的充分条件。只是在国内疯狂内卷的竞争环境下,留给它的时间越来越少。


    对此,朱江对中国市场开了“猛药”。

    首先,为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运营效率,捷尼赛思中国在北京和成都的运营将由两地的捷尼赛思中心接管,并且北京和成都的捷尼赛思之家将停止运营。再次,为了提升网点布局效率和更优的成本控制,品牌将开展“展厅+”的模式扩展消费者触点,新增的深圳城市展厅将于三月底开业。最后,为了迎合中国新能源消费趋势,捷尼赛思将通过本地化研发和本土化生产,计划推出多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能源车型。


    从组织变革到渠道下沉,再到新能源产品提速,捷尼赛思中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提高效率,不惜砍掉成本高昂的部分门店,以近乎自降身价的方式更灵活的面对全新的竞争态势,其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


    本土化破局,独资建厂还是落户北京现代?


    确定“三步走”的背后,是捷尼赛思对中国市场的清醒认知:作为后来者,若盲目加入价格战或规模扩张,可能加速出局。因此,在国内新能源风口到来之际,本土化的研发和生产成为其破局的关键,也是通往3.0阶段——实现快速增长和可持续盈利的必经之路。

    官方称,在研发方面,捷尼赛思将整合集团在韩国南阳的研发中心、烟台的中国研发中心以及上海的数字化研发中心的资源,同时联合全球顶尖设计师,共同为中国市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生产方面,捷尼赛思中国称借鉴小米等品牌的经验,从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依托集团在中国已有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实现本地化生产。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雷克萨斯在华独资工厂的落成,捷尼赛思也可以效仿其独资的运营模式,以更纯粹的方式在中国市场建立其高端形象。但从上述表述和集团快速扭亏为盈的目标来分析,笔者认为,捷尼赛思国产化大概率将落户北京现代,届时,不仅可以在成本控制上做到极致,也将为现代在华的合资公司注入高端产品。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在印证一个残酷现实: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状。眼下,从捷尼赛思中国展现出的“即使迟到,也要全力奔跑”的决绝来看,这个高端品牌或许还有机会。

    次阅读
    55评论
    13赞同
    收藏
    分享
    55评论
    1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