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全民智驾”引发巨大争议,别让高阶智驾成为一道语文题

    汽车大公司头像汽车大公司头像
    汽车大公司02-14


    余承东不服,魏建军不忿,一场由比亚迪掀起的“全民智驾”热潮引发了巨大争议。

    2月10日,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公布首批共21款“全民智驾”车型价格几分钟后,比亚迪海洋网小程序率先更新了新车的配置表,其中海鸥和海豹05 DM-i智驾版的最入门车型,在“天神之眼C”这一组配置中,写着“ - ”。

    而与此同时,微博上的很多大V的文案都已经是“6.98万元买高阶智驾”。

    有人对此解释,“智驾版”的意义,其实是类比23年的“冠军版”和24年的“荣耀版”,而并非具体指代某个配置。

    其实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的时候,它就已经点出了这其中的真相:首先是价格与技术普及的“双杀”,高阶智驾进入低价市场,可能迫使其他车企跟进,甚至引发“价格战”,传统车企若无法在成本控制和技术整合上突破,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流失;其次,才是降低智能化门槛。

    | DeepSeek回答“比亚迪普及智驾的影响”

    比亚迪,不过是在2025年发动了一场和过去两年一样的,试图改变市场规则的“价格战”。

    在“冠军版”和“荣耀版”的两轮价格战攻势后,比亚迪已经牢牢站稳了国内乘用车市场第一的位置,但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吉利与比亚迪的“贴身肉搏”,甚至是今年1月零售销量以微弱优势领先比亚迪,星越L和星愿成为乘用车销量TOP2,让很多人以为是榜单数据出错了,就证明单纯的价格战已经到了尽头。

    对于比亚迪而言,必须不断向前奔跑,而当单纯的降价已经变得很难时,“智驾”就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全民智驾”,营销大戏


    几天之前,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发了一条朋友圈:“中国市场内卷成本到极致了,必然进入往上卷产品品质品味的新阶段。黑悟空、哪吒、甚至deepseek都是明确的信号。无限单维度卷成本的时代结束了。”

    而从2024年初“荣耀版”的降价攻势,到2025年“全民智驾”战略就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但毕竟这这只是一个开始,因此你期待哪怕是最能打价格战的比亚迪,在一台不到10万的新能源车上装激光雷达,也是不现实的。

    | 通用在第二代凯迪拉克SRX上测试Super Cruise系统

    但在智驾领域,其实产品品质和体验的“卷”早已开始。事实上如果从2018年通用发布Super Cruise算起,高快领航量产的时间已然不短,而在国内,小鹏NGP从2021年初正式推送至今也有4年时间,如今,15万元左右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

    我们暂且放下这些智驾系统实际体验的差距,先从用户最容易感知的价格层面入手。

    在长安和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之前,15.58万元可以买到拥有城市NGP功能的小鹏MONA M03(今年交付),以及埃安AION RT激光雷达版,还有支持高快智驾的售价16.58万的零跑C10等等。

    更便宜的,还有宝骏云海、悦也Plus,不到11万元的价格提供了高速领航辅助和记忆领航辅助功能,不到10万元的悦也也提供智能泊车、智能巡航。

    | 宝骏汽车发布海报,欢迎比亚迪“加入”

    事实上,更早上市的燃油车——TNGA架构丰田卡罗拉和雷凌,也全系标配了L2级辅助驾驶能力。

    智驾,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但一方面这些车企的市场规模、营销声量与比亚迪有着差距,另一方面在10-15万元市场中,智驾会影响多少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其实并不乐观。

    比如小鹏MONA M03,这个把小鹏从ICU拉到KTV的产品,其实至今为止所有销量都是没有NGP的车型贡献的;而宝骏当初在KiWi EV上搭载大疆智驾,市场表现也难言成功,云海上市后的销量也徘徊在2-3千。

    这也是比亚迪的“高明之处”。

    我们盘点了比亚迪首批21款智驾车型的价格与智驾能力分布图,除去海豚、海豹05DM-i、秦PLUS DM-i三款车型的入门版本不提供“天神之眼C”,以及售价20万元以上车型搭载“天神之眼B”外,其余都使用了“天神之眼C”。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拥有激光雷达版本车型,门槛也上跨到了20万元,这样的价格放到市场中横向对比,其实并没有优势,“全民智驾”更核心的突破其实是10万元左右的高快领航辅助驾驶,这的确是行业此前没有的。

    我们如果对比早一天长安智驾战略发布会上上市的深蓝系列车型,其实基本上在同价位提供了与比亚迪相似的智驾体验,甚至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版本还提供了城区车道巡航辅助,此外长安还宣布未来将把激光雷达下放到10万元级别车型上。如果这个计划能够落地,那么有可能意味着城区智驾也将出现在10万元级别车型。

    但不知大家是否有一种感觉,比亚迪“全民智驾”的声量要远高于长安?我们查看微博“微指数”也显示,在各自发布会召开当天,深蓝汽车/长安汽车的指数都低于比亚迪,而和比亚迪在2月10日开始登顶汽车榜单第一不同,长安在发布会召开当天只排在了第二。

    相比于深蓝产品区分了“深蓝智驾”和“华为乾崑智驾”两个版本,比亚迪不仅都叫“天神之眼”,甚至连没有搭载该配置的车型也加上了“智驾版”的名字。对于用户来说,前者意味着还要搞清楚两种智驾的区别(甚至配置表两种智驾系统对于高快领航的命名不同,也被区分成了两行),而后者,大家第一眼看到的是“6.98万元买智驾”。

    显然,市场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

    比亚迪或许看到了这个市场本身对于智驾的认知并不深入,大多数用户如果可以选择,也会在“智驾”和“便宜5000块”之间选择后者。事实上,哪怕到了20万元以上级别市场,选择不带激光雷达版本车型的用户也大有人在。

    而比亚迪通过一招“全民智驾”的方式,不再让用户做选择题,而是没有额外成本拥有智驾能力,且不论这个智驾有没有城区NOA能力,或是在高速的实际体验和ACC到底有多大区别,光是在占领用户心智这点上,就已经成功了。

    事实上,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比亚迪“天神之眼C”系统的综合成本在5000元左右,自研、纯视觉方案、年销400万规模效应都使得比亚迪推广这套智驾系统的成本可控。而如果对比唐DM-i搭载“天神之眼C”和“天神之眼B”车型的价格差异,就会发现抛开“云辇-C”1万元左右的差价,激光雷达版本的成本也要高出1万元。

    而降价5000元,在市场上掀起的波澜,一定远不如“全民智驾”来得猛烈,比亚迪的这一策略,令人佩服。


    “智驾”是不是一场秀?


    既然前文讲了普及智驾的背后,有着浓重的价格战与营销色彩,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比亚迪发布会之后,不少友商开始发声。

    魏建军说:“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

    李瑞峰说:“智能驾驶不是儿戏,说到和做到是两回事,期货和现货也是两个概念。听个‘故事会’,还不如干点儿实事儿。”

    余承东讲:“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

    而后,余承东又在朋友圈中回应:“把成本做低,让最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普及,值得表扬、可喜可贺的!而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把最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呵。”

    即使何小鹏的发言,也似乎在暗指,这都是我们2021年就有的技术了。

    没有人提到比亚迪,但似乎都在指向比亚迪。

    首先,围绕“高阶智驾”的定义问题,来自DeepSeek和ChatGPT的答案都指向了一致:SAE International(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自动驾驶分级标准中达到L3级及以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其核心在于车辆能在特定条件下自主完成驾驶任务,显著减少或完全无需人类干预。

    DeepSeek指出了其核心特征,包括环境感知与决策、自主执行、责任转移(指L3+系统在运行中承担事故责任)。

    其实,智能驾驶这个词,就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原本都叫自动驾驶或者自动辅助驾驶。但由于某些个别案例引发了交通意外事故,有消费者认为叫自动驾驶容易被误导。

    后来,也不知道哪个厂商发明了智能驾驶这个词,于是在中文圈开始流行。由此开始,自动驾驶这项偏理工科的技术在中国成了一道语文题。

    高阶智驾其实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印象里,似乎是华为最先开始叫“高阶智驾”。

    2020年10月,蔚来推送了基于NT1的高速领航,此后小鹏、华为、理想的高速功能相继落地。但现在谁会认为蔚来一代车型就是高阶智驾呢?显然不是。

    最早开始宣传的高阶智驾,有个重要功能特征,就是能实现城市领航辅助。而且,要实现高阶的城区NOA功能,至少要配备了一颗激光雷达。

    那时候,华为最早的高阶智驾ADS配备了3颗激光雷达,小鹏P5最早也搭载了2颗激光雷达。

    后面即使采用了纯视觉方案的号称高阶智驾的极越,也有城市NOA。所以,现在市场上比较公认的高阶智驾方案,大多数指带有城市NOA的智能驾驶方案。

    国内最早在做智能驾驶测试的新媒体电动知士创始人大雨认为,“高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进入2024年之后,城区NOA逐渐成熟,那所谓的高阶功能就是指城区NOA。“

    而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方案,目前可实现的功能,显然还不包含这一项。

    这也是余承东不服的重要原因。“你可以搞智驾平权,但你不能混淆视听。”

    对比之下,华为显得更加严谨一些。

    最近华为与阿维塔的一次直播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靳玉志与阿维塔科技CEO 陈卓驾驶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版的阿维塔07 Pro+,在重庆展现华为乾崑智驾“车位到车位”的智能化技术。

    华为乾崑智驾ADS SE虽然共享了高阶智驾的三要素,算法同源、数据共享、算力共享,但它只叫基础版,也无法实现城区NOA的功能。

    不过,根据媒体报道,比亚迪方面在采访中表示,天神之眼C有可能会上城市记忆领航的功能。

    不过不管怎样,“智驾平权”的进程都在加快,而且开始改变行业的格局。

    比如在比亚迪“天神之眼C”方案的供应商名单中,就出现了与英伟达并列的地平线,相比于过去中高端车型普遍采用英伟达Orin X芯片,智驾的普及给了中国本土智能驾驶供应商更多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更快,这对车企如何正确引导智能驾驶使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对于15万元以下购车用户来说,智驾是他们此前很少接触的全新领域,相比于目前相对成熟的20万元+车型的使用体验,更低成本系统的能力下限如何?新用户是否会有体验落差?是否会带来安全风险?

    相比于此前新势力车企大多采用“阶梯式”方案向用户推送不同能力的智驾系统,或是设置学习课程与使用时长门槛,比亚迪似乎还未给出更加详细的智驾推广方案。

    而这对整个智驾行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改变,还需要等待新车交付,更多用户用时间来验证。


    大公司视点


    无论比亚迪“全民智驾”到底争议如何,但它对于市场的影响将会是贯穿全年的,甚至更进一步说,是不是会改变过去大多数人对于智能的认知与态度?是有可能的。

    而另一方面,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所带动的智驾产业链发展,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来说也同样可以获益。除去长安汽车,吉利也宣布将在3月初发布AI智能化战略,而长城去年开始就全面推进智驾技术的发展;合资品牌方面,大众、丰田都布局了本土化的智驾技术研发,合作伙伴包括了地平线、Momenta等等头部企业。

    比亚迪,暂时又领先了一步,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其所面对的竞争与对标,会更加激烈。

    次阅读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