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21款比亚迪旗下的产品“标配”智驾!
这是2月10日比亚迪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的主要信息。但实际上,这21款车型全部智驾并不是此次发布会最重要的信息,将一度高高在上的“智驾”拉下神坛,6.98万的海鸥都能实现智驾才是这次这次发布会的最重要的本质。

虽然汽车业内一致的判断是,新能源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但IT企业和通讯企业的跨界进入汽车圈,极大地加速了新能源智能化的速度和步伐。
只不过这些跨界新车企因为产品规模和利润等其他原因,让搭载智驾系统的车型价格高高在上,远不是15万级主力消费人群能够享受的。而智驾难以很快普及的原因一来有激光雷达等高价格硬件的成本原因,二来就是销量不大的车型没有规模效应难以降低价格;再有就是车企本身就有通过智驾拉开车型档次区间的营销策略。

而比亚迪这次做的智能战略就干了很帅的一件事儿,让10万元以下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智驾这种目前还是“王谢堂前燕”的科技带来的便利。
之所以比亚迪能干这种很帅的事儿,一来是比亚迪400万辆级的销售体量让它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很好的降低成本,但更主要是比亚迪把智驾按照成本高低分成了A/B/C三个不同的层级。在你愿意花更多钱的仰望、腾势品牌上给你应用成本更高的激光雷达甚至三激光雷达路线的智驾系统。这是目前不少价格高昂的车型普遍采用的智驾路线。

而对于比亚迪本品牌采用的则是去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C。这个方案采用了的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路线,这个路线在少了激光雷达这个成本大户之后,价格能够亲民不少。
而比亚迪在研究了车主对智驾的实际需求之后发现,人们更多的使用场景是高速公路和狭窄车位停车这两种交通环境相对没那么复杂的状态。所以,比亚迪采用了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这种价格亲民但又能很好的解决高快领航和相对复杂的泊车场景需求的智驾路线。
并且在12个摄像头中,比亚迪在车内观后镜的背部安置了一个长焦和两颗广角共三个不同焦段的摄像头,因为这种和三摄像头手机类似的布局有点像二郎神的三只眼,比亚迪称之为二郎神三目。

按照比亚迪的说法,依托这些摄像头,可实现10倍稠密点云,堪比激光雷达,最远探测距离350米,可精确识别路上的不规则障碍物。再加上5颗毫米波雷达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配合超声波雷达,这套系统最高识别精度可达1厘米。
搭载了天神之眼C系统的车型,可实现高快领航,具备自适应巡航、智能跟车、车道保持、自动变道等功能;同时还支持智能泊车,支持多种泊车场景,如侧方停车、倒车入库等。

相对这些满足实用为主的功能,比亚迪的这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泛视觉智驾方案最厉害之处还是它的成本优势,相比激光雷达方案,其硬件成本从2万元骤降至2800元!这也是比亚迪能在6.98万元的海鸥身上实现智驾的底气。基本上就相当于,你花了红米手机的钱买了一台苹果手机!
当然,因为视觉方案会受到天气、光线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比亚迪也提供了激光雷达和三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B和天神之眼A,只不过它们满足的就是要求更高也愿意花更多钱的那部分消费者。所以说,比亚迪的智驾发布更主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套把智驾拉下神坛的天神之眼C,它让7万元的车主也能享受到智驾。

实际上,从比亚迪这场智能发布会里我们除了能看到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个牛掰的地方之外,还应该能看到比亚迪这套技术里另外一个半隐藏的牛掰之处:比亚迪的数据变现效率之高。因为比亚迪这套智驾系统里,硬件成本的占比已经大幅度低于同行(当然这其中规模效应居功至伟),真正厉害的就是它的数据变现,年销超过400万辆的规模让比亚迪每天吞下1200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这些“电子饲料”喂养出的AI模型,正在让规则驱动型算法进化出接近人类的驾驶直觉。
这才是比亚迪这场技术发布中,没有直接端到明面上但又显而易见的核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