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日本两大汽车巨头本田与日产正式宣布终止合并谈判。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抱团取暖”计划,从启动到破裂仅持续不到两个月,最终因双方对控制权的激烈争夺而戛然而止。消息一出,本田股价应声上涨8%,日产则暴跌超5%,资本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为这场商业博弈进行了投票。

合并初衷:抱团应对行业寒冬
2024年12月23日,本田与日产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通过成立控股公司实现合并,目标是打造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约1.39万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与丰田、大众分庭抗礼。这一决策的背景是日系车企的集体困境:受中国新能源品牌崛起和特斯拉的冲击,本田与日产在华销量五年内各减少约150万辆,2024年日产净利润同比暴跌94%,本田利润也出现七季度来首次下滑。合并被视为分担电动化转型成本、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谈判破裂:权力争夺与业绩鸿沟
尽管合并初衷美好,但谈判迅速陷入僵局。核心矛盾在于股权分配与控制权归属:本田提出将日产变为其子公司,由其主导控股公司管理层任命,并设定日产需在2026财年将营业利润提升三倍的苛刻条件。然而,市值仅为本田五分之一的日产坚决反对“不平等条约”,坚持合并需保持对等关系,双方在“谁当老大”的问题上寸步不让。此外,日产业绩低迷(2024年利润仅为本田的10%)进一步削弱了谈判筹码,最终导致合作基础崩塌。

行业震动:日系车企的生存焦虑
此次合并失败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困境。电动化迟缓是致命弱点:本田与日产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投入均落后于中国车企和特斯拉,合并本可集中资源加速研发,但控制权之争暴露了日系企业“既要合作又怕失去主导权”的矛盾心态。前日产CEO卡洛斯·戈恩曾直言,两家公司技术路线相近、品牌差异小,合并“缺乏协同效应”,更像是政府推动的“无奈之举”。
未来走向:独立求生还是另寻盟友?
短期内,两家企业或将回归独立运营:本田需巩固其在混合动力领域的优势,日产则面临加速裁员、削减成本的压力。但长远来看,合作可能性仍未完全关闭。双方表示将继续探讨在电动汽车等特定领域的技术合作,而日本政府也可能再次推动整合以应对行业变局。此外,分析人士指出,日产可能寻求与雷诺深化联盟,本田则或转向与科技公司结盟,以弥补软件研发短板。

启示:合作需超越“面子”,聚焦“里子”
这场夭折的合并给行业敲响警钟:在技术革命与市场洗牌的双重压力下,车企合作必须超越“谁主导”的权力游戏,聚焦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若无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即便抱团也难以抵御时代洪流。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当特斯拉用软件定义汽车时,日系车企还在争论谁坐头把交椅,这种思维注定被淘汰。”
结语
本田与日产的合并失败,既是商业博弈的缩影,也是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写照。当行业变革的浪潮愈发汹涌,如何跳出“一山不容二虎”的思维定式,或许比争夺控制权更能决定企业的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