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越背靠百度和吉利两棵大树,一个是国内自动驾驶扛把子,另一个曾经是四届自主品牌销冠,这种资源要比蔚小理雄厚得多,本来应该成为造车新势力王者,到头来却是一夜崩盘,实在很让人费解。
我曾经推演过极越未来,最好前景是和吉利卫星技术融合,成为国内唯一对抗特斯拉星链自动驾驶技术中流砥柱,最差也是和极氪合并,即汇聚极越和极星两个品牌,分别补足极氪智能化和全球化短板,成为吉利进军全球豪华电动智能汽车市场三叉戟。

然而当我看许多分析极越崩盘深度文章后,却发现李书福芳心错付对象,因为我国2021年汽车生产资质审核窗口关闭,雷军旗下小米汽车走特批渠道,成为最后一家拿到生产资质造车新势力,这是雷军敢堵上一生荣誉下场造车根源,而集度汽车并没有拿到.
这一年还有华为碰壁上汽集团后,也选择亲自下场造车,但同样因为没有造车资质,只能和重庆三线小厂赛力斯合作,因为华为全力以赴,深入介入生产制造、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铺设,依托华为手机粉丝积累,才有了问界汽车一炮走红,也让华为智驾征服了整个汽车行业,上至比亚迪下至江淮汽车,都以与华为智驾合作为荣。
反观集度汽车心思,其实与华为是一样的,那就是只把整车企业当作代工厂,所以集度化身极越汽车,吉利看似拥有65%股权,百度只有35%股权,但后者拥有超级投票权,投票权比例超过80%,但这样苛刻条件,李书福作为造车前辈还是答应了。
事实上李书福在极越汽车成立时,曾想效仿SMART对等50%合作,这样双方都能全力以赴扶持极越汽车发展,却无奈被合作方拒绝,要知道极越是吉利汽车注册品牌,也是背靠吉利资质生产的,后续车型售后有任何问题都要找吉利的,更为重要是吉利生产极越,还要订购汽车零部件占用流动资金,所以吉利汽车承担风险不是一般大。

然而就是这样,李书福还是全力以赴支持极越汽车量产,可能是太想打造一家对抗特斯拉车企,只要是国产车,功成不必在我,但集度汽车却不是这样想的,尤其是极越CEO夏一平,既要吉利汽车全力配合,又想另起炉灶自主造车,以至于极越员工数量,短短三年时间就超过5000人,反观理想汽车研发员工不过4838人。
这就导致极越汽车消耗了不少弹药,原本它可以通过采用百度自动驾驶和吉利整车制造技术,降低研发采购成本,不必像蔚小理那样搞到200亿造车门槛,再加上极越员工还爆出夏一平大手大脚营销支出,很有当年摩拜单车手笔,这就是极越崩盘根源所在。
从极越崩盘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互联网公司赚钱太容易了,以至于互联网创业打法,可以从免费晋级为补贴,即便是进入造车行业,依旧抱有亏本造车潜意识,很少有李想那种20%毛利观念,他们也体会不到李书福这些干实业出身心酸,只会拿着高薪烧钱扩张,并且相信会有投资人给他兜底,一旦没有人兜底就破产,就让他们用户在暴风雨中凌乱,这种创业风气需要改改了,不然将会重创中国经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