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电动汽车杀手锏,莫过于固态电池,如今随着电池原料技术突破,固态电池即将如同当年刀片电池,改变汽车行业格局。
一、电动汽车杀手锏?
据公开资料显示,特斯拉依托三元锂电池,发展纯电动汽车,以高续航能力杀得比亚迪毫无还手之力,没想到后者依靠刀片电池,居然复活了磷酸铁锂电池,还依靠插混动力汽车,崛起成为新能源车无人能挡霸主,但比亚迪最害怕杀手锏已经出现,它就是固态电池,一种更安全和更高续航动力电池。

2、固态电池时代来临?
众所周知,我国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突破,由此不仅提供财政补贴,还提供税收优惠和研发支持,大幅降低固态电池企业研发成本,加速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进程。
当前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电解质材料创新和电极结构改进上,如中科院硫化物全固态叠层工艺方面解决,广汽集团在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关键技术突破,都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研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中国领先电池制造商已开始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化生产,宁德时代计划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随着日韩两国固态电池领域竞争,中国固态电池制造商用速度可能会加快。
从用户角度来看,当前纯电车型在固定使用场景和地区,尤其是低温和长途出行,车主普遍存在续航和补能焦虑问题,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超过500WH/KG,高于锂电池300WH/KG,同时固态电池拥有锂电池不可比拟的安全性,更成为电动汽车杀手锏。

3、德日弯道超车可能?
固态电池技术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能量密度分别达到340WH/KG、400WH/KG和500WH/KG,当前国内车企宣称固态电池,实际为半固态和准固态,它们在采用固态电解质时,仍部分依赖液态电解质来增强离子传导性,这些电池技术上仍不完全符合不含液态电解质的纯固态电池定义。
当前我国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350Wh/kg至400Wh/kg的范围,并且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2023年已突破GWh级别,并计划在2024年开启规模化量产装车,但德国科研团队宣布研发出能量密度高达1000Wh/kg纳硫固态电池,而日本在全固态电池专利数量占据全球一半,显示它们在电池技术领域领导地位,主要得益于强大研发基础和深厚工业合作基础。
德日两国深厚材料科学和电化学研究基础,奠定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材料开发技术基础,再加上强大化学工业背景和精密制造技术,优化电池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同时德日车企、电池制造商和研究机构三者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这恰恰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短板。
前有宁德时代上位宁王后,利用垄断优势地位施压车企,甚至有买电池包生产线传说,整车企业调侃为宁德时代打工,后有上汽集团陈虹拒绝使用华为抛来合作橄榄枝,对外声称不能将灵魂交给他人,可见中国整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处于割裂状态,这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技术领先最大障碍。
当前我国新能源车产业优势业已形成,甚至达到压迫西方国家程度,以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都要以产能过剩幌子,来压制中国新能源车发展,但我国汽车产业参与者还需要协同创新,不可有独占利润心态,而是要有将利润分享给产业合作者胸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聚合能量,战胜德日两国竞争者。

4、汽车行业格局大变?
虽然我国新能源车销售占比超过50%,意味着电动车取代燃油车趋势不可逆转,但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增速远远高于纯电动,反映在车企销售中,就是比亚迪和理想成为两家实现盈利车企,而走纯电路线蔚来和小鹏则陷入销量不振和持续亏损泥潭。
然而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本质上一种过渡技术路线,并不能代表电动汽车未来,先前三元锂电池带动纯电动汽车风暴,因为自燃带来安全问题,被刀片电池带领磷酸铁锂电池杀了回马枪,让比亚迪成为街上最靓的仔,也让纯电动汽车发展陷入低谷,但这种趋势将很难长久持续下去。
随着固态电池横空出世,突破自燃安全问题,将会把磷酸铁锂电池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也会把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两条技术路线寿终正寝,届时比亚迪和理想两家车企领先优势将荡然无存,中国车市必将面临新一轮战国称雄,尤其是合资车企将会携电池技术优势卷土重来,再度冲击自主品牌势力范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