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理想“挑事”,问界“回怼”,只因新 M7 卖的太火?

    科技狐头像科技狐头像
    科技狐2023-09-25

    大周末喜提新瓜。

    新能源掌门人们的名言金句,频频霸占热搜,领导们亲自下场宣传,不仅带动了新车的热度,也为车迷们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之中,因为同样主推增程式混动,李想与余承东有过不少互动,彼此相互认可,氛围相当融洽。

    * 图片来源 AITO 汽车微博

    不过,就在刚刚,问界官方发布了一则回应,针对此前网上流出疑似理想汽车销售对问界新 M7 的质疑,进行了详细说明,火药味瞬间就上来了。而且最后还打出了余承东常说的“遥遥领先”,格式也与理想此前回应诋毁时的一致,针对性还是比较强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能确定此前发布对问界新 M7 质疑的,是理想销售,而且理想并未对此事做出回应。

    * 图片来源 AITO 汽车微博

    另一边,问界新 M7 的大定订单已经突破了 1.5 万辆,理想的周订单也在继续领跑,两者似乎并不是此消彼长的敌对关系。

    对手太拼,理想 L7 高压

    在市场竞争关系上,作为理想的销量主力,理想 L7 虽然销量出色,但也正在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通过最近上市的新车,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大家都在针对理想 L7 展开竞争,而且售价区间的差距正在变大。

    比如:魏牌摩卡、岚图 FREE、小鹏 G9 和问界新 M7 等等,大家同为中大型 5 座 SUV,提供插混、增程或纯电动力,但起售价已经下探至 20 万级区间,与理想 L7 的最大差价幅度,超过了 10 万元。

    再卷价格战,细分市场的竞争正在升级。

    但是在销量表现上,我们客观说:理想 L7 的产品力确实算是优秀的,高舒适性、大空间、奶爸专属等关键词,也紧贴细分用户的实际需求。

    尤其是更高的售价,也代表了理想已经在同级具备了溢价能力,且消费者是认可的,产品实力推动了品牌力的优势。不过,理想 L7 显然不是高枕无忧的。

    竞品们刚刚完成上市,实际的市场受欢迎程度还需要时间释放,且上述四款车的销量均有所提升,如果实际的功能与体验可以和理想 L7 看齐,实现平替,那么更低的售价,对于消费者来说诱惑力不小。

    * 图片来源 AITO 汽车微博

    一旦未来理想 L7 的销量出现下滑,那么降价调整,或许也将是最有力的武器。

    借势营销,问界新 M7 赢了

    两辆车的产品力对比,理想和问界介绍的都很清晰了,老狐就不过多赘述了。

    * 图片来源疑似理想销售质疑问界新 M7

    但是从营销角度来说,问界这轮似乎赢了。一方面,虽然两车级别相同,但售价差距还是很大的,能够与理想 L7 进行对比,且具备优势,也反向说明了目前理想 L7 的售价有些高。

    价值存在进步空间,又侧面证明了自己的物美价实。

    此前,在问界新 M7 的发布会上,余承东也与宝马 X5、理想 L7 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能够感受到问界新 M7 对于销量的渴望。

    * 图片来源 AITO 汽车

    另一方面,官方亲自下场回应,也制造了话题与热度,为新车赢得了一波儿关注度。

    但是就新车本身来说,华为的技术赋能,确实是最内核的卖点,也让问界新 M7 在底盘、动力、座舱和智驾辅助等方面,均拥有了能拿出手的实力。

    而且密集的后期 OTA 升级,也催化了用户常用常新的期待感。可竞品们强手如林,问界新 M7 的短板也比较明显。

    * 图片来源 AITO 汽车

    主要是设计过于传统,缺乏了新能源车的科技感与炫酷感,跟不上节奏的赛力斯是要背锅的。不过,也正是华为智选车模式的特殊化与兼容性,后续还有奇瑞、极狐和江淮等车企加入。

    这几家在制造与体系实力上,显然要比赛力斯更强,随着不同车型的陆续推出,只需实现强强联合下的资源整合,未来智选车的竞争力与覆盖度,将会更加突出。

    新势力拼了,用户利好

    不久前,各主力车企的上半年盈利数据陆续出炉。在新势力阵营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理想,几乎全军覆没,大家都在赔钱。

    * 图片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其中,小鹏净利润为 -51.42 亿元,蔚来为 -109.26 亿元,零跑为 -22.76 亿元,而理想的净利润达 32.23 亿元,已经超过了吉利、长城、广汽等传统车企。

    面对加速而来的淘汰赛,为了提升销量保持活力,通过降价破圈也是无奈之举。老狐粗略统计了一下,从 7 月到现在,已经有超过 10 家车企进行了官降,而且最近上市的新势力车型,也在开始下探。

    降价,已经不需要特斯拉来提供“催化剂”了。

    这也带来了新的变化,从合资品牌到国产雄起,谁在国内市场拥有定价权?

    可以预见的是,密集的新车+金九银十等传统旺季,此起彼伏的价格战短期内难以熄火。后续还有成本下降了新款 Model 3,我们此前也曾分析过,特斯拉想要达成 180 万辆的销售目标,并不轻松。

    而美国本土市场的销量已经趋于饱和,国内市场的养分显然更充足。很大概率,为了实现年底冲量,新款 Model 3 也会重拾官降的老套路,届时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惨烈。

    当然,消费者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惠,来购买到自己心仪的车型。

    更深层次,在卷不可卷的竞争关系中,相比价格、营销、渠道的不断内卷,真正让消费者认同的创新能力,才是品牌溢价和销售、售价坚挺的保证。

    包括:特斯拉颠覆的制造工艺,对于成本控制的提升,已经引得丰田效仿;华为的高阶智驾辅助,城区/高速 NOA 正在成为新卖点;理想带火了曾被嫌弃的增程式混动,甚至传统车企也在加速研发等。

    具有创新性的内核优势,在如何避免过度内耗中,更为关键。

    * 图片来源孙少军微博

    我们再回到此次问界回应事件的本身,信息化时代,每位消费者对于产品力都拥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正如前段时间睿蓝汽车董事长所言:中国汽车在不在一起不重要,跟用户在一起才重要。

    所以谁强谁弱,售价坚挺程度与销量高低,是直接的评判标准。

    参考资料:

    AITO 汽车微博

    编辑:泽天

    .万次阅读
    168评论
    22赞同
    收藏
    分享
    168评论
    2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