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汽车江湖很流行的一句话:“百年福特,毁于长安”。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这句话并不严谨,戏言成分居多。
一、资本
并不止福特江河日下,与长安合作的多个国外品牌,都曾盛极一时,然后迅速没落,如流星划过天空。
除长安之外,一汽、上汽、广汽、东风等一众巨头,都有各自的合资品牌,而且合资的都不止一个。
如今也只剩“大众”等少数几个品牌,大部分要么已经退出,要么正在退出的路上。
所以这个帽子不能扣在长安头上。

其实这是注定了结局的明牌,这些外国车企当初进来的时候,他们同样也知道。
就好比现在的印度,即便他们商业环境差,但是依然有大量巨头要进去,因为他们十几亿人口是最大的吸引力。
资本是长了脚的,是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和规律,而且本质上并不受资本家控制。
是不是听起来很矛盾?
资本是属于资本家的,为什么资本家无法控制?
因为如果资本家不尊重资本规律,或者不顺应资本运行逻辑,那么某一天就会被资本抛弃,不再是资本家。
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再加上开放的精神和优质的经商环境,资本没有任何理由不进来。
事实证明也是很成功的,每一个叫得出名字的国外车企,不管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从中国赚走大量的利润。
资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是资本家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人性的贪婪让他们想持续从中国赚钱。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资本才是真正的没有七情六欲,任何时候都会客观理性,资本家带有浓浓的“人属性”。
只要他们还在“人”的定义范围之内,就逃不开“属性文化”的枷锁。
文化有强有弱,强中还有强中手,弱肉强食法则是规律之一,在时间的长河里,必然不停的有资本家被淘汰。
比如信托,看起来像是财富传承,其实是资本家的坟墓。
当一个富豪选择把资产委托给信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的资本家身份终结了,而且没有继承者。
很显然如果有合格的继承者,就不用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放在信托了,继续让继承者发扬光大是最优选。
那么他的财富,会逐渐的脱离他的家族,然后汇集到它该去的地方,组成新的资本,信托只是资本离开的渠道之一。
所以,资本永远不会淘汰,因为它没有人的属性。
而外国车企品牌进来,就变成了必然结果。
但是如今的一地鸡毛,不是谁的过错,是中国工业崛起的连锁反应。
只是这些外资,很可能当初没有预料到,我们会崛起得如此之快。
长安汽车就是典型的优秀代表。
二、长安翻身
前几天我看到下面这个信息。

长安福特与长安成立新的“合营企业”。
从股权结构来看,长安占新公司40%的股权,长安福特占股60%。
但是长安原本在长安福特的股份就有50%。
所以长安实际上持股高达70%。
很显然福特放弃了控制权,长安占强势地位。
这是博弈后的结果,长安福特的几款主要车型,比福克斯、福睿斯、蒙迪欧前些年卖得很好,巅峰期百万辆的销量。
如今已经很少人买长安福特的车,今年1-7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已经不到12万辆,而且2022年还是亏损的。
为了节约开支,今年长安福特“砍产能”的动作没停过,连曾经的大功臣福克斯和福睿斯都已经停产,长安福特已经没有了燃油A级车。
反过来长安自主品牌的销量,却节节攀升。
另外全球都在向新能源汽车渗透,这一领域,中国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在之前详细分析长安基本面的时候说过,长安的技术储备,非常雄厚,不管是电动汽车还是氢能源汽车,长安的技术储备都很完善。
而且今年的销量增长很快。

上图是今年以及去年1-7月份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具体数据,注意“零售”二字,不是公司所有销量。
比亚迪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销量比第二名到第七名加起来还多。
第七名正好是长安汽车,7个月已经卖了17万辆。
从今年和去年的对比数据来看,有8家是进步的,只有上汽通用五菱和哪吒汽车有所下滑。
其中又属比理想和长安汽车进步最快,都已经翻倍。
比亚迪的市场份额每个月都在提升,6月份的时候是35%,现在已经37.2%。
这一份行业成绩单无疑是优秀的,只有特斯拉拿走8.7%的市场,其他的主要被国产品牌瓜分。
福特的电动汽车之路可谓十分坎坷,起步很早,除了大众,合资品牌没有比他更早的。
2020年福特换了新CEO吉姆·法利,他当时就说要加快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而且根据福特的投资计划,到2025年,将在电池和三电系统投入300亿美元。
当然现在这个计划遇到了障碍,福特应该是花不完这笔计划资金的。
而且福特的电动车交付效率很低,一拖再拖,完全不像燃油车霸主的风格。
2022年福特就把旗下的电马赫作为在中国的电动车运营主力,结果很惨,去年“福特电马”的销量才几千辆。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今年几乎没人买,销量最低的月份才卖出去84辆。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无奈之下,福特只能把福特电马交给了长安福特来运营。
2022年福特的电动车业务亏损21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就已经亏损7亿美元,按照1.2万辆的销量算,每卖一辆就亏5.83万美元,差不多40万人民币了。
这还不是重点,根据福特自己的估算,2023年电动车业务预计将亏损45亿美元。
之前都说蔚小理烧钱,因为他们这些造车新势力几乎是从零起步,搭台子确实需要大量资金。
你看福特作为老牌全球汽车巨头,美国汽车双雄之一,烧钱一点都不少,而且车还难产。
尤其是到了现在这种特殊时候,不是新能源汽车刚起步的时候,压力无疑会更大。
那么找一个成熟的平台合作,就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
实际上福特在几年前就已经与大众合作,而且今年欧洲市场成绩还不错。
但是大众的ID系列在中国市场自身都很艰难,到了需要大幅度降价才能拉销量的地步。
既然是想找一个拉自己上岸的合作伙伴,当然要找一个实力强发展势头好的。
比来比去,也只有长安最合适,又是老搭档。

如上图所示,1-7月,长安汽车销量142.3万辆,同比增加7.29%,自主品牌销量119.1万辆,同比增加 12.47%。
自主乘用车销量90.3万辆,同比增加19.22%,自主品牌海外销量13.6万辆,同比增加11.31%。
更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车业绩。
自主品牌新能源7月销量39513辆,同比增加68.89%,1-7月累计销量21.6辆,同比增加98.95%。
长安的“深蓝”今年销量是真不错,上个月交付超过一万辆,车也挺好看。
福特电马交给长安福特之后,意味着未来依赖长安的技术和电动平台,更重要的是还有渠道加持。
所以对于福特来说,让电马单打独斗,已经不现实,失去的不止是先机,是上半场都没了。
对于长安来说,自身也并非没有压力,虽然现在进步很快,但是毕竟只有4.6%的市场份额,未来的挑战也很大。
这个时候接手这个“烂摊子”,而且福特这块招牌已经越来越不值钱,要把“电马”重新扶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如果花大量精力和资源去做这个事,会不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节奏?
还有,如果真的扶起来了,等于是自己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即便自己有不少的股权,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品牌。
所以在我看来,长安应该会有所保留,只是想找个平衡点。
如果是这样,那么很显然,长安福特,将会变成一个“代工厂”。
以前的合资模式是国外公司“出钱、出品牌、出技术”,国内公司“出钱、出地、出劳动力”。
现在慢慢的转变成国外公司“出钱、出品牌”,国内公司“出钱、出技术、出劳动力”。
也就是实现了技术逆向输出,长安就是典型代表。
而且随着国外品牌越来越不值钱,国产品牌崛起速度越来越快,这一模式还会继续改变。
我经常说我无比看好中国的国运,很多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看好?
如果全面的去讲,肯定会有很多敏感词,所以我经常用举例去回答。
今天再举个例,比如新能源。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他们的工业比我们提前发展了一两百年,领先很正常。
比如汽车发动机,他们经过了上百年的迭代优化,这确实不是我们一二十年就能追上的。
但是一旦出现新技术,比如新能源,不管是光伏,还是风电,还是电池,还是电动汽车,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
我们中国能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们能力的表现。
你看,处在同等位置竞争的时候,我们国家不但爆发力强,后劲也很足。
再比如通信领域同样如此。
现在发达国家还能依靠传统工业优势,吃老本,可是还能吃多久,10年?20年?
我国类似于长安这样的企业,可不在少数。
长安汽车十几年前就在开始储备技术,不管是纯电还是插电混动,亦或是增程,高中低端都不在话下,长安虽低调,但是实力很强。
强到福特不得不低头。
长安汽车就是国运载体的一份子,未来各行各业的科技水平一点点突破,载体就会越来越多,国运就会越昌盛。
三、业绩
长安汽车,是传统汽车厂商里面,除了比亚迪之外,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
先回顾一下之前公布的一季报的数据:
2023年4月27日,长安汽车发布2023年第一季报,2023Q1实现营业收入345.6亿元,同比-0.06%;归母净利润69.7亿元,同比+53.65%。

长安的新品牌深蓝并表,开始贡献投资收益,从而导致利润大幅增长。
今年一季度,长安自主销量37.78万辆,同比减少5.6%,环比下降8.6%。
但是,受益于Uni系列、CS75/55等高价位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公司营收同比基本持平。
另外,长安的单车收入9.15万元,同比增加了5000元/每辆,环比增加4600元/辆;毛利率18.6%,基本持平。
从费用端方面看,一季度三费率合计11.6%,同比和环比都是上升的。
其中销售/研发/管理费用率分别为4.6%/3.9%/3.0%,同比+1.1/+1.2/+0.7pct。
由于深蓝品牌正处于发展初期,渠道建设和营销推广费用高企、毛利率承压等导致并表后长安汽车整体在毛利率和费用率端均有明显承压。
但是,如果我们对比长安汽车的最近10年的营收和利润数据:

可以看到,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2018年到2020年是公司最困难的3年,那么,为什么长安汽车的业绩能够反转呢?
想必,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我们从一张数据表,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上面是公司最近几年的研发投入情况,然后再跟上面的销售和利润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出来,长安是传统主机产商里面,最舍得投入研发的公司之一。
这也是不能说百年某某,毁于长安的根本原因。
而长期的高研发投入,当前也获得了回报,长安是国内传统主机品牌中,对合资品牌依赖度最低的公司之一。
当前公司的自主化率,已经非常高了。
另外,公司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除了利润的提升之外,最直观的表现,还是利润率的提升:

利润率,就是汽车制造主机厂商的生命。
四、总结
比亚迪和长安汽车,是我最看好的两家传统汽车公司。
比亚迪代表了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领头羊,而长安汽车,是自主品牌汽车改革和升级的代表。
7月集团销量20.77万辆,同比+3.4%,新能源渗透率19.1%,新能源转型稳中有进。
分别来看看国内外的表现。
国内:
长安汽车7月批发销量187598辆,同环比分别+4.18%/-8.78%,同比略有增长,环比波动下滑。
整体来看,自主板块表现稳中有进,自主品牌1-7月销量120万辆左右,其中乘用源车销售90.31万辆,分别同比+12.47%/+19.22%。
重点车型来看,CS75系列7月销售25345辆,UNI系列7月销售20664辆;长安福特7月销售20620辆。

海外:
公7月自主品牌出口销量为20145辆,环比+0.48%,出口占集团销量9.7%,环比+0.81pct。
新能源:
7月长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39613辆,同环比+69.32%/-0.30%。
1-7月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215570辆,同比增长98.95%;7月集团新能源渗透率为19.1%,环比+1.46pct。
长安的多品牌矩阵驱动新能源转型,海纳百川计划按下“出口加速键”。
应该要为长安的“海纳百川”计划点赞,全球化出海步伐坚定,全球市场份额有可能会继续提升。
深蓝S7发布后持续维持高热度,开启交付后35天实现交付破万。
7月阿维塔11交付1786台,智驾功能得到用户认可,站稳30万以上纯电SUV第二名。
运动型越野皮卡长安览拓者·探索版上市;未来3年将有全新新能源C236、览拓者EV、阿维塔E12等12款车面世。
这就是有技术支撑的好处,出新产品毫无压力。
目前长安品牌整合V标+UNI+欧尚现有油车序列打造智电IDD混动产品,下半年推出的新主流电动OX序列将继续推动主品牌电动化转型。
对于汽车公司的跟踪,最难的地方在于当前还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并且在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的过程中,未来的形态和格局都远未稳定下来。
一方面,新势力还在继续保持烧钱占领市场的状态。
而另外一个方面,类似于比亚迪和特斯拉这样的全球巨头,也在不断地蚕食传统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
好的方面是,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已经连续很多个财报期实现了稳定的增长,并且研发投入依然没有停止,还在持续加大。
这是未来汽车主机厂商的出路,当然,这也说明,汽车产业,是一个强者恒强,赚钱非常不容易的产业。
另外,长安的B股较A股出现了非常大的折价,如果关注长安汽车这家公司,同时具有B股投资账户的朋友,是可以适当关注长安B股的。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