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载软件复杂度的不断提升,中科创达车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2022年,中科创达智能汽车业务实现收入17.93 亿元,同比增长46%。
中科创达的未来方向是构建以“芯片+车载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舱驾融合业务体系:
(1)在产业链层面,同时对接芯片厂商与主机厂,提供操作系统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方向的综合解决方案。在软硬解耦大趋势下,软件供应商直接与主机厂对接的需求在增加,中科创达开始向Tier1供应商转变。
(2)在技术层面,通过“自研+收购”的方式不断更新迭代汽车智能座舱相关技术体系。
(3)在业务生态层面,通过与高通等芯片厂商的深度绑定,持续拓展与全球范围内主机厂的合作。
AI大模型引领 Smart to Intelligent 战略升级
2023年,中科创达全面启动 Smart to Intelligent 战略升级,未来目标是从智能应用中心发展为以模型驱动的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交互的智能业务体系,并推出了Rubik系列AI大模型。
中科创达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视觉分析,AI图像生成,AI语音识别和降噪,多模态模型等多项技术,不仅获得相关收入,并在智能汽车业务上已经落地。
2023年5月,中科创达举行Thunder World2023发布会,发布“魔方”(Rubik)大模型,包括Rubik Auto、Rubik Enterprise、Rubik Studio以及Rubik GeniusCanvas等系列产品。
其中Rubik Auto满足客户的三类要求(端侧运行/私有云+Plugin/多种模型开放共存),支持客户私有化部署,也支持模型量化、剪裁,进而适配各类芯片,据中科创达披露,Rubik Auto已与海外头部车企合作,基于模型做POC研发。
Rubik Genius Canvas(天才画布工具)则结合了Rubik Studio与HMI设计工具KANZI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座舱设计工具的竞争力;在Rubik GeniusCanvas辅助下,概念创作周期可缩短70%,从原来的3-4周缩短至1周左右;3D元素设计周期可缩短85%,从原来的4-6周缩短至3天左右。截至2023年5月底,大模型在Rubik GeniusCanvas、车机主题商店(AU自动生成车机主题等)、LLM AI Assistant(大模型智能助手)三个应用方向的方案进展已经基本成熟,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向的研发还在进行中。
中科创达Rubik系列AI模型

中科创达Rubik Genius Canvas工具

图片来源:中科创达
围绕“芯片+操作系统”核心优势,打造舱驾融合业务生态
2022年,中科创达开始研发汽车HPC系统组件,并开发智能汽车整车操作系统。整车操作系统对中央计算平台硬件架构的定义和适配、平台核心应用的预集成可支持产品的快速量产、迭代。
在规划中,整车操作系统的基础包括当前的操作系统版本和Rubik大模型,能实现算力弹性伸缩、数据无缝共享,以及创新的AI人机交互等能力,是面向中央计算的全栈软件平台,后期可能会建立在高通8795平台的基础上。
以整车操作系统的研发为契机,中科创达进一步拓展舱驾融合的业务生态:相比市场上“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的“硬件+软件”综合解决方案,中科创达后续对智能座舱方案的规划以“芯片+操作系统”为主,采用高通等公司的芯片产品,结合即将研发的整车操作系统,打造舱驾融合综合方案,该方案的性价比较为突出。
舱驾融合的综合方案主要由子公司畅行智驾进行研发。截至2023年6月,畅行智驾已经推出RazorDCX系列以及RazorWare1.0等域控产品,并计划在2023年第四季度推出基于Snapdragon Ride Flex(图片)平台的舱驾融合域控解决方案。
2024年即将量产基于高通8795的域控方案

图片来源:佐思汽研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平台竞争力
2016年起,中科创达先后收购爱普新思、慧驰科技、RIGHTWARE等公司,完善了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相关配套技术(如视觉交互与座舱设计技术)体系,构建了“收购+自研”的技术发展路径。此外,中科创达通过一系列收购措施,拓展了主机厂以及Tier1的汽车业务生态,进一步加强了“操作系统+UI设计+图像视觉”生态体系的产品矩阵竞争力。
中科创达将UI设计与视觉技术融入操作系统产品体系

图片来源:华安证券
2019年以来,中科创达通过整合产业链,与战略合作伙伴(包括芯片厂商、主机厂、运营商、软件和互联网开发商、元器件厂商等)密切合作,如中科创达在业务生态上深度绑定高通,高通硬件开发后形成流片版本,该版本优先释放到中科创达内部,中科创达通过二者的合资公司创通联达帮高通做点亮,再与下游车企做差异化。中科创达预集成众多行业合作伙伴IP的同时,保持生态中立,可大幅降低主机厂与供应商的管理复杂度。
中科创达业务从智能座舱扩展到智能驾驶,业务场景有序延展,包括分别与高通、QNX、NXP、英伟达等公司协作运营联合实验室,分别与Arm、高通、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即安创空间加速器、创通联达(Thundercomm)、畅行智驾、聚创智行等。在此过程中,中科创达一直坚持全球化的配套策略,并于2023年6月申请在瑞士进行募资。
中科创达合作的芯片厂商

图片来源:中科创达
中科创达与合作伙伴成立的部分合资公司

来源:佐思汽研
2023年5月,中科创达与高通再次合作,成立苏州高铁新城创新中心,确立舱驾融合和整车融合的发展路线。该路线能够大幅降低整个汽车制造的成本,同时简化制造、生产包括整个线路和设计,其相应的操作系统也会提升为整车操作系统,再度达成高通芯片+中科创达操作系统的深度合作模式。
高通芯片+中科创达操作系统合作模式

图片来源:佐思汽研
《2022-2023年中科创达汽车业务分析报告》目录
共101页
01 公司及业务简介
1.1 公司简介
1.2 发展路径
1.3 业务收入情况:总收入与汽车板块收入
1.3 业务收入情况:不同业务模式下的收入
1.4 汽车业务发展架构
1.5 中科创达座舱产品线
1.6 中科创达座舱产品路线图
1.7 中科创达人机交互产品路线图
1.8 中科创达视觉相关业务路线图
1.9 中科创达车联网相关业务路线图
1.10 中科创达软件定义汽车业务布局
1.11 2022-2023年在研项目情况
1.12 战略布局:全球化生态合作
1.13 战略布局:与芯片公司/主机厂成立合资公司
1.13.1 与芯片厂商联合创新
1.13.2 确立“芯片+操作系统”方向
1.14 战略布局:向AI时代转变
1.15 产品布局:收购有竞争力产品
1.16 产品布局:通过软件实现差异,捆绑芯片落地
1.17 中科创达商业模式
1.18 中科创达智能驾驶舱产品业务模式
1.19 中科创达软件产品业务模式
1.20 中科创达与供应商合作模式
1.21 技术布局
1.22 中科创达软件定义汽车业务主要软件工具及服务
1.23 合作伙伴
02 座舱解决方案
2.1 中科创达智能座舱主要技术
2.2 中科创达座舱业务布局及发展战略
2.3 中科创达智能座舱发展路线
2.4 中科创达智能座舱系统E-Cockpit演进路线
2.5 中科创达全新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2.6 中科创达DMS应用:智能驾驶舱 6.0
2.7 中科创达智能座舱解决方案E-Cockpit 7.0
2.8 中科创达座舱OS演进路线
2.9 座舱跨域融合探索
2.10 中科创达舱泊一体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03 座舱设计
3.1 中科创达HMI设计工具:KANZI
3.2 KANZI HMI架构
3.3 KANZI HMI设计流程
3.4 中科创达KANZI支持的平台
3.5 中科创达HMI 2.0
3.6 HMI工具:Kanzi One
3.7 中科创达仪表设计平台:Kanzi HYBRID
3.8 中科创达KANZI最新动态
3.9 KANZI与AI大模型“Rubik魔方”结合
3.10 大模型发展路径
3.11 Rubik GeniusCanvas
04 操作系统
4.1 操作系统特点
4.2 合作伙伴
4.3 整车操作系统
4.4 SOA中间件平台
4.5 SOA场景应用
4.6 IVI系统架构
05 智能驾驶
5.1 中科创达智能驾驶业务
5.2 子公司畅行智驾及主要产品
5.3 舱驾融合规划
5.4 畅行智驾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5.4.1 畅行智驾域控中间件RazorWareX1.0(架构)
5.4.2 畅行智驾域控中间件RazorWareX1.0(兼容性)
5.4.3 畅行智驾自动驾驶域控中间件
5.5 畅行智驾第一代RazorDCX Takla
5.6 畅行智驾第二款量产级智能驾驶域控解决方案
5.7 畅行智驾域控配套工具:RazorAIKit
5.8 畅行智驾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矩阵
5.9 畅行智驾业务策略:合作开发模式
5.10 畅行智驾SOA软件平台
5.11 针对单SOC舱驾融合的解决路径
5.12 舱驾融合方案:产品
5.13 舱驾融合方案:规划
5.14 新计划:基于骁龙Flex平台的舱驾融合域控解决方案
5.15 新计划:骁龙Flex SoC简介
5.16 中科创达融合泊车解决方案
5.17 中科创达融合泊车功能
06 其他产品和方案
6.1 智能视觉产品及核心技术
6.2 环视+DMS视觉算法
6.3 CMS电子外后视镜解决方案
6.4 中科创达多域融合方案
6.5 边缘计算项目
6.6 OTA解决方案:ThunderFOTA
6.6.1 OTA产品特点(1)
6.6.2 OTA产品特点(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