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乘用车智能驾驶Tier1前10强对比分析报告》发布。
佐思汽研认为,未来五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将经历激烈的淘汰赛,从主机厂到Tier都将面对。五年后在中国市场能存活下来的国内外乘用车品牌预计在10-15家。目前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的智能驾驶Tier1接近100家,最后能生存下来的预计在30家左右。
因此,佐思汽研启动《中国乘用车智能驾驶Tier1 TOP 30排名研究》。排名按下表所示的22个小项进行评分。“小项权重分”是指该小项可得到的最高分。

具体得分根据该产品/方案的进展状态来决定。进展状态及评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佐思汽研根据上述规则,对20家候选Tier1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到前十强。

两年前,佐思汽研曾经整理过智能驾驶Tier1的排名,彼时博世、大陆等国际Tier1还遥遥领先。凭借过去十多年的积累,国际Tier1在L1-L2时代占据先机。但在2023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已经内卷到L2+(普通行泊一体),L2++(行泊一体+高速NOA),甚至L2+++(行泊一体+城市&高速NOA)。
L2+以后,国外Tier1开始落后于国内Tier1的发展步伐,但是国际Tier1资金雄厚,部分反应迅速的国外Tier1开始通过投资国内ADAS初创企业并联合开发(譬如采埃孚投资天瞳威视,联合推出行泊一体方案),或者成立合资企业(譬如大陆合资成立芯智驾,后者开发系列行泊一体方案)的形式来实现追赶,或是充分利用中国分公司的团队来开发适合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产品(譬如安波福中国团队开发了行泊一体Core/Plus以及行泊一体Pro版)。
2023年中国乘用车智能驾驶Tier 1 前10强中,有四家中国企业:华为、百度、德赛西威和经纬恒润。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最全,综合实力最强,但也导致很多希望掌控主动权的车企不愿意与华为合作。
《2023年中国乘用车智能驾驶Tier1第11-30名对比分析报告》,以及《2023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Tier1前30强对比分析报告》等系列排名分析报告正在撰写中,欢迎相关企业为我们提供更完整的资料。
《2023年中国乘用车智能驾驶Tier1前10强对比分析报告》目录
01、智能驾驶Tier1 排名分析简介
1.1 排名和评分规则
1.2 智能驾驶Tier1综合排名前10名及各小项得分
1.3 智能汽车Tier1感知、决策、执行部分排名
02、智能驾驶Tier1 前10名感知系统对比
2.1 视觉传感器对比
2.1.1 视觉传感器代表产品:采埃孚摄像头
2.1.2 视觉传感器代表产品:经纬恒润8MP摄像头
2.2 毫米波雷达对比
2.2.1 毫米波雷达代表产品1
2.2.2 毫米波雷达代表产品2
2.3 激光雷达对比
2.3.1 激光雷达代表产品1
2.3.2 激光雷达代表产品2
2.4 高精度定位和地图对比
2.4.1 高精度定位和地图代表产品1
2.4.2 高精度定位和地图代表产品2
2.5 其他传感器对比
2.5.1 其他传感器代表产品1
2.5.2 其他传感器代表产品2
03、智能驾驶Tier1前10名决策系统对比
3.1 L2+(行泊一体)系统对比
3.1.1 L2+(行泊一体)方案案例1
3.1.2 L2+(行泊一体)方案案例2
3.2 L2++(高速NOA)系统对比
3.2.1 L2++方案案例1
3.2.2 L2++方案案例2
3.3 L2+++(城市NOA)系统对比
3.3.1 L2+++(城市NOA)方案案例1
3.3.2 L2+++(城市NOA)方案案例2
3.4 智能泊车系统对比
3.4.1 智能泊车方案案例1
3.4.2 智能泊车方案案例2
3.5 跨域融合系统对比
3.5.1 跨域融合方案案例1
3.5.2 跨域融合方案案例2
04、智能驾驶Tier1 前10名执行系统对比
4.1 云端仿真和数据闭环系统对比
4.1.1 云端仿真和数据闭环系统案例1
4.1.2 云端仿真和数据闭环系统案例2
4.2 智能制动系统对比
4.2.1 智能制动系统案例
4.3 智能转向系统对比
4.3.1 智能转向系统案例
4.4 智能悬架系统对比
4.4.1 智能悬架系统案例
4.5 底盘域控和智能底盘整体方案对比
4.5.1 底盘域控和智能底盘整体方案案例
更多佐思报告
报告订购及合作咨询请私信小编。
佐思2023年研究报告撰写计划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2023年4月版)
汽车电子代工 | 智能座舱平台 | 汽车数字钥匙 |
舱驾融合 | 自动驾驶SoC | 汽车VCU研究 |
自动驾驶融合算法 | 传感器芯片 | 汽车MCU研究 |
座舱SoC | 电源管理芯片 | 汽车CIS研究 |
车载存储芯片 | 车用超声波雷达 | 智能玻璃 |
AI大模型及自动驾驶智算中心 | 自动驾驶与座舱域控制器 | 冗余系统 |
自主品牌主机厂自动驾驶 | 汽车视觉(国内) | 高精度地图 |
合资品牌主机厂自动驾驶 | 汽车视觉(国外) | 高精度定位 |
ADAS与自动驾驶Tier1-国内 | 汽车视觉算法 | 汽车网关 |
ADAS与自动驾驶Tier1-国外 | 车载摄像头Tier2 | 数据闭环研究 |
ADAS域控制器关键组件 | 环视市场研究(本土篇) | 汽车功能安全 |
多域计算和区域控制器 | 环视市场研究(合资篇) | 汽车信息安全硬件 |
乘用车底盘域控 | 红外夜视 | 汽车信息安全软件 |
域控制器排名分析 | 自动驾驶仿真(国外) | 无线通讯模组 |
E/E架构 | 自动驾驶仿真(国内) | 汽车5G融合 |
L4自动驾驶 | 激光雷达-国内篇 | 800V高压平台 |
L2/L2+自动驾驶 | 激光雷达-国外篇 | 燃料电池 |
合资品牌主机厂车联网 | 激光雷达核心部件 | 一体化电池 |
自主品牌主机厂车联网 | 毫米波雷达 | 一体化压铸 |
自动驾驶重卡 | Radar拆解 | 汽车操作系统 |
商用车ADAS | 激光和毫米波雷达排名 | 数字仪表OS |
商用车智能座舱 | 矿山自动驾驶 | 线控底盘 |
商用车车联网 | 无人接驳车 | 滑板底盘 |
商用车智能底盘 | 无人配送车 | 电控悬架 |
智能座舱Tier1 | 无人零售车研究 | 转向系统 |
座舱多屏与联屏 | 农机自动驾驶 | 智能转向关键组件 |
智能座舱设计 | 模块化报告 | 线控制动研究 |
仪表和中控显示 | V2X和车路协同 | 充换电基础设施 |
智能后视镜 | 路侧智能感知 | 汽车电机控制器 |
行车记录仪 | 路侧边缘计算 | 混合动力报告 |
汽车UWB研究 | 汽车eCall系统 | 汽车PCB研究 |
HUD行业研究 | 汽车EDR研究 | IGBT及SiC研究 |
手势交互 | 智能汽车个性化 | EV热管理系统 |
车载DMS | 汽车多模态交互 | 汽车功率电子 |
OTA研究 | 车载语音 | 电驱动与动力域 |
汽车云服务研究 | 车载天线 | 汽车线束 |
AUTOSAR研究 | TSP厂商及产品 | 汽车音响 |
软件定义汽车 | 自动驾驶法规 | 汽车座椅 |
软件供应商 | 自动驾驶标准和认证 | 汽车照明 |
乘用车T-Box | 智能网联测试基地 | 汽车镁合金压铸 |
商用车T-Box | 车企数字化转型 | 智能表面 |
T-Box排名分析 | 理想L8/L9功能拆解 | 飞行汽车 |
车型供应商调研 | 蔚来ET5/ET7智能化功能拆解 | PBV及汽车机器人 |
蔚来丰田长城车机和座舱域控拆解 | 小鹏G9功能拆解 | 行泊一体研究 |
大疆前视双目与图达通激光雷达拆解 | 智慧停车研究 |
「佐思研究月报」
ADAS/智能汽车月报 | 汽车座舱电子月报 | 汽车视觉和汽车雷达月报 | 电池、电机、电控月报 | 车载信息系统月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