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增程式的质疑声似乎少了很多,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连比亚迪的高端品牌仰望,都要用上增程式了,于是很多一直攻击增程式落后的网友也就不吱声了。

如果放在以前,每次咱们写增程式的内容,总是有人在评论,“一个落后的技术有什么好吹的”“增程式就是脱裤子放屁”,无论咱们有多苦口婆心的讲原理讲实际油耗表现,这些人总是一幅“我不听我不听,增程式就是工业垃圾”,让你压根是对牛弹琴。

关于增程式,我们说过多次了,它目前来看,和双电机串并联混动相比,确实在技术的先进性方面有所不如,在综合的能耗表现上稍差,特别是在高速能耗上,差距尤其明显,但是在现阶段,增程式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结构简单,成熟稳定,故障率低的方案,相比纯电车型和双电机串并联混动车型,增程式目前的成本是最低的。
增程式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
内燃机工作——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给电池充电——电池给电机供电——电机驱动车轮。

增程式工作原理
这种串联式的结构,比DHT混动要简单多了,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只负责发电,电机只负责驱动车辆,各司其职。这样相对简化的结构,大大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故障率,因此我们能看到,增程式目前失速的概率远低于双电机串并联混动。

混动车型工作原理
很多人把增程式理解为脱裤子放屁,其实还是没能完全理解汽车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其实内燃机问世一百多年,一直都在攻克一个问题——“热效率”,2000年之前,全球的汽油发动机,热效率都在30%以下,直到ECU控制的电喷技术出现,汽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才突破30%大关,2003年,丰田的1NZ-FXE问世,震惊全球,热效率达到了36.8%,几乎把所有车企都远远甩在了身后,搭载这款发动机的第二代PRIUS,排量为1.5L却能达到2.0L车型的动力,而油耗只有1.0L车型的水平(4.7L/100km)。
2019年,丰田旗下的Dynamic Force Engine 2.5L发动机问世,热效率达到了41%,随后马自达推出了压燃发动机,宣传热效率接近50%,但是至今也没有大规模量产。

而增程式车型,是可以提高发动机在实际运行工况下的热效率的,有人说,你不是瞎扯吗?热效率不是固定的吗?最高热效率的确是出厂之后就很难改变的,但是在实际行驶的过程中,热效率不是一成不变的,最高热效率只有在实验室环境下才能达到,热效率受到速度、档位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市区行驶汽油内燃机的热效率一般不到20%,高速工况能够达到30%以上。而增程式之所以市区能够省油,是因为它能够固定内燃机在高热效率发电。
有人说了,那即使是增程式在市区能够省油,也和燃油车的终极形态没关系啊,燃油车的终极形态怎么看也是插电混动车型啊?其实不是。
换个角度来说,如今的内燃机,如果还想提升热效率,往哪个方向努力?压燃,已经被马自达证明了成本高,而且很难大规模量产。继续通过优化喷射技术和废气循环技术挖潜,目前来看,可以继续挖掘的潜能已经很小了,实际上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案,那就是将内燃机完全作为增程器。
只有增程式可以运行在点工况,也只有运行在点工况,汽油内燃机才有可能达到50%的热效率。增程式的车型上,增程器只需要发电,因此完全可以固定在某一个转速区间发电,这个点就是内燃机热效率的最甜点。

双电机串并联混动车型,为什么做不到?很简单,因为发动机要参与驱动,各种并联混联,甚至发动机直驱的工况,决定了在混动车型上,发动机不可能只运行在点工况,换句话说,增程式车型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增程器的热效率还有提升空间,但是在混动车型上,因为内燃机的热效率已经几乎到顶了,因此可以挖掘的潜能已经很有限了。
而一旦增程器的热效率接近50%,那么增程式车型最大的短板,高速能耗表现差的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增程式将实现对插电混动车型的反超。

当然了,在固态电池问世之后,一旦纯电车型的补能时间能够缩到10分钟,甚至5分钟,无论是插电混动还是增程式车型,都没有了太大的存在价值,但是在此之前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插电混动车型和增程式车型,都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两种车型的技术路线之争,仍将持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