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庞大,涉及领域众多,但我尽量试着从浅显的技术角度简单谈谈个人观点。
在已经实现产品大规模商用的层面,我国:
+电池技术勉强算挤入世界第一梯队;
+电机技术尚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中部;
+电控技术尚处于世界第二梯队尾部;
总体来讲,大而不够强。
一、电池
一.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按照结构形式通常分为三种:
1、圆柱电池(Cylindrical Cell)——具有圆柱形电池外壳和连接元件(电极)的蓄电池。
2、方形电池(Prismatic Cell)——具有方形电池外壳和连接元件(电极)的蓄电池。
3、软包电池(Pouch Cell)——具有柔性复合膜制成的电池外壳和连接元件(电极)的蓄电池。
这三种流派不仅是外形上的区别,其内部卷绕形式也决定了各自性能上的差异。圆柱电池只能采用卷绕,方形和软包电池则兼容卷绕与叠片两种形式。


其中,占据了约84.5%的市场份额的方形电池没有明显的短板,具有低的热管理难度,尺寸可大可小,模块化集成效率高,便于Pack平台化。而这些,或许也是国内外整车和Pack企业选择方形电池的最大动力。

造车新势力威马EX5 基于方形电池的标准化模组
二. 现阶段乘用车的动力电池化学体系主要有两种,即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
它们基本都是以石墨为负极材料(逐步升级至硅碳负极),以六氟磷酸锂为主的锂盐作为电解质的锂电池,区别主要在于正极材料。
三元锂电池(Ternary Lithium Battery),是指以镍钴锰酸锂(NCM)或镍钴铝酸锂(NCA)为正极材料。(但是金属钴很贵,锂资源缺乏)
磷酸铁锂电池(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y),则是以磷酸铁锂(LFP)为正极材料。
在三元体系中,宁德时代无疑是国内领军者,其推出的NCM811方形电池、CTP方案、电池自加热技术等创新皆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NCA电池主要是日本、韩国企业(如松下、三星SDI、LG)在生产,在现有商业化应用的动力电池中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安全性相对较低。因NCA材料比NCM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条件更为苛刻,国内几乎没有企业跟进。
瑞士曾公布一份关于全球动力电池的研究报告,在能量密度上,松下的21700电池单体密度可达340wh/kg,宁德时代目前为270wh/kg。在成本上,松下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LG化学的成本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kWh,经济性上处于劣势。
虽然在技术积累、工业化水平及成本方面略有欠缺,但总体而言,与日韩电池巨头LG化学、松下、三星等相比基本势均力敌、各有优劣。
而在磷酸铁锂体系中,比亚迪一路坚持,于近期推出的应用层面创新的“刀片电池”引发业内关注,在系统层面提升能量密度的思路与宁德时代的CTP方案如出一辙,并且在磷酸铁锂自身较高的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加持下,降低了电池包生命周期成本,进一步增强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在动力电池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容量聚合物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电池模组集成技术如自由模组电池系统。
二、电机
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交流感应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其中,永磁同步电机是新能源车的绝对主流配置。

国内电机技术整体上还是较为落后于国外,主要体现在:
1、因起步晚,技术与专利积累欠缺,导致国内电机轻量化、集成化程度较差,转矩密度、功率密度等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尚存一定差距;
2、因国内电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份额较为分散,导致自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电机产品可靠性、一致性不足;
3、因我国电机及电控用耐电晕电磁线、绝缘材料、高速轴承等基本依赖进口,且永磁体和硅钢片等利用率比国外低10%左右,导致我国电机生产成本高于国外。
PS:关于硅钢片,这两年国内用的最多是宝钢,还有首钢、武钢等;磁钢这块儿,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出口国,所以话语权其实很大。

顺带提一句,轮毂电机作为一种概念上极其先进的永磁同步电机子类型,由于其控制复杂、环境耐受要求极高,目前在乘用车领域暂时还没有办法大规模应用。
目前的主流轮毂电机供应商有:Protean(英国,已被恒大全资收购),Elaphe(斯洛文尼亚,浙江亚太参股),Schaeffler(德国),比亚迪(国内商用大巴车)等等。虽然国外技术储备较多,但国内通过自研或者买买买的形式,也间接获得了部分相关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机、电控成本下降的压力和各车企对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电驱动系统的需求,电机大有与电控系统“合体”的趋势。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的三合一电驱系统或将成为未来的标配。而我国在这方面也紧跟潮流,相关企业皆有技术储备。

威马EX5 的电机+减速器(2合1)系统

威马EX5 的电机+减速器(2合1)与压缩机+电机控制器(集成DCDC)+OBC整体高度集成化
三、电控
电控技术主要涉及三个方向:电池控制、驱动控制、整车决策。

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电控系统的功能组成,而这些功能主要是依靠硬件电路+软件算法来共同实现的。
我们分别来讲。
· 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个前线指挥部,负责前线每一个士兵(电池)的状态监控。在紧急情况下(电池触发最高级报警阈值时)拥有自主指挥权,但大多数时候,需要请求司令部(整车控制器VCU)进行决策。

其功能核心都是基于芯片、传感器、线束的组合来实现对系统内所有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信号采集,再根据特定的软件算法计算出电池的SOC、SOH等信息,并反馈给整车控制器VCU。
VCU综合判断整车状态与电池状态,进行输入、输出功率管控或强制关断,从而保护电池系统稳定、安全、可靠。
从硬件架构上区分,有两种形式:
1、集成式BMS;2、分布式(主从式)BMS。

集成式BMS,直接采集每一串电池的信号

分布式(主从式)BMS,由若干从机采集每串电池信息后汇总给主机
· 电机控制器(MCU,Motor Control Unit)
也叫逆变器(inverter),是狭义的“电控”,根据VCU的指令,控制电机的旋转状态,其接受动力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能,逆变成三相交流电提供给电机运转,在电动汽车制动过程中又起到制动回收电能返回电池包的作用。通常由中央控制模块(主控电路板),功率模块(IGBT或SiC MOSFET),驱动控制模块(驱动电路板),各种传感器(电流、电压.、温度等)组成。

· 整车控制器(VCU,Vehicle Control Unit)
当之无愧的整车的大脑,负责汽车的正常行驶、制动能量回馈、动力电池的能量管理、网络管理、故障诊断及处理、车辆状态监控等。主要由一个金属外壳+内部集成电路板+接口插件组成。

新能源汽车VCU示意图
遗憾的是,上述三种控制模块的硬件方面,比如BMS集成电路板上最为核心的电压采集芯片等部件,基本都是国外公司垄断,Maxim(美信,美国) / TI(德州仪器,美国) / NXP(恩智浦,荷兰) / ADI(亚德诺,美国)等;

又比如MCU里面的核心功率半导体IGBT(氮化镓&碳化硅是方向),全球市场份额基本被英飞凌(Infineon,德国)、安森美(OnSemiconductor,美国)、三菱(Mitsubishi,日本)、富士(Fuji,日本)、力特(Littelfuse,美国)和意法半导体 (STMicroelectronics,意大利、法国)等几家国际巨头占有;

再比如VCU,国内除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主机厂自行设计研发外,其他基本被博世(BOSCH,德国)、大陆(Continental AG,德国)、德尔福(DELPHI,美国)、电产(NIDEC,日本)等把持。

而软件算法层面,新能源汽车初期的电控技术基本都来源于传统汽车电控 ECU,而我国早先在汽车电子产业又属于严重落后。所以,现阶段的电控软件水平尚不够成熟,仍然处在高速发展、努力追赶的阶段。
电机技术(辅)与电控技术(主)水平的差距,可以直接反映在驱动效率上面,最终将会体现在整车电耗上:

2019年,国内上市的3款纯电动轿车,工信部百公里电耗对比
由上表可知,国内的纯电动轿车在车重有较大优势的情况下(车轻),百公里电耗仍然高于特斯拉Model 3。不得不说,这正是电机与电控技术水平的差距带来的驱动效率差别,从而反映在电耗上。
总结
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补贴也好、放开限制外资也罢),我国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不错成绩,尤其动力锂离子电池几乎与国际巨头们平分秋色。但以高速轴承、硅钢片、自动化制造等为基础的电机技术,以功率半导体、芯片、软件等为核心的电控技术,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大而不够强的阶段。
来源:产业通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