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多鱼:2021年中,想给媳妇换车,BBA的小型车和紧凑型车看了个遍,最后媳妇想换X2,结果遇到了芯片短缺全线涨价。9月份偶然发现ID3,这才关注起新能源。我是一个干什么事都要把事情想明白的人,焦虑症重症患者。想给大家聊几点我的看法和建议,不一定准确和客观,仅供大家参考: 1、购车建议:同级别的车,电车肯定要比油车贵,多出的钱足够油车加很多年油(有钱人、网约车除外,喷子滚粗)。所以,电车每年里程不少于2万km,是划算的底线,电车嘛,开的越多越省。电车也不用考虑二手残值,大部分电车的所谓三电终身质保,只限首任车主,且条件相当苛刻,所以二手残值……很残!如果仅考虑市内短途代步,十万以内的小电车最划算。如果通勤距离长,对驾乘感受、安全和品质有要求,那低于15万的电车满足不了你。无论如何,如果作为家中唯一车辆购入,油车还是首选。 2、使用成本: ID3买了以后,加油开销大幅减少。原来家里的油车每月至少1300块油钱(仅通勤,不算长途自驾游),现在一辆车加300块油一个月都用不了。媳妇单位可以免费充电,新家也申请了充电桩申请了峰谷电价,新家对面就是国网充电站,用v豆换了免费充电卡。买ID3九个多月,只花了100多块充电的钱。综合算下来,每年燃油支出至少减少12000—15000。开5年省 3、使用感受:ID3的配置总体不错,用料很足,做工也还过得去。值得说的几点就是底盘操控出众,悬挂韧性十足,高速转向过弯信心很足。L2级辅助驾驶可靠,没有画龙的现象,自动跟车自动刹车靠谱,变道辅助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驾驶习惯。ARHUD炫酷实用,所有行车信息、导航信息都能映射到前挡风上,保证了安全性的同时炫酷的观感十足。IQlight智能LED矩阵式大灯非常智能,能左右上下转动,就像眼珠一样。远光模式下,若对向来车,或者前方有车,可以单独把照向对方的远光灯的几束光自动变成近光,其他光束还是远光,既保证了对方的视线不受影响,也保证自己能看得清。
国产新能源支持者:价格扯了这么久。哪有那么费劲,很简单。14增程起,16纯电起,满足所有看这个车的人,大卖!16增程起,18纯电起,劝退一波等惊喜的人,留下理性,认真看这车的人,还有留下不论多少就看脸的人。18增程起,20纯电起,再劝退一波人,基本懂的,会对比的都劝退了,原因很简单,18增程打不过DMI,20纯电打不过海豹,剩下的就是啥都不管只看脸的。这还能剩多少?大家理性看看就好了,没有必要天天扯价格。电车越来越多,钱在自己手里,有大把的选择。
老沈6890:据相关报道,近期魏牌CMO乔心昱表示,魏牌未来将专注于开发长续航插电混动车型,不再推出油电混动车型。这是否意味着,今后WEY的油混车型仅有拿铁DHT和玛奇朵DHT ? 对此,广大车友有何看法,请投出您的一票,也可跟帖聊一聊您的感想。
驾仕派:【驾驶感受】这次我们要开的是1.5T配DHT双电机混动版本拿铁。这个双电机混动是啥意思呢,我简单说一下:就是一台发动机,一台发电机,一台电动机,一块电池,没有变速箱。日常就电动机驱动,发动机大部分只需要待在最擅长的工况。以前纯汽油机时代,发动机是996的,变速箱会调节发动机的工作环境。而双电机混动,就是将发动机解放了,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成果验收有电池,执行有电动机,大家分工协作,自然就轻松不少。那把发动机解放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了去了——省油啊,百公里油耗不到五升,这个数据比荣放和CR-V都更低。而且日常行驶的时候是电机驱动,所以没有了顿挫,没有延迟,甚至没有发动机噪音,这听起来是不是像丰田THS和本田i-MMD?对,打的就是两田混动! 大家回想一下,两田混动的缺点是啥?吵,发动机震动大,高速的加速能力不行。我们这次就来试一下,魏牌用1.5T增压机,配两挡直驱的双电机解决方案,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DHT双电机的重点在于,如果发动机只用于发电,那么在中高速路段的能耗转换效率实际上并不如人意。因此需要在某些工况让发动机直接介入。另一方面,这有利于发挥多挡位传动比——也即是变速箱的优势,这些都是为了弥补双电机混动固有的工况缺陷而做出的补偿方案,如果什么都不管,那可能普锐斯和轩逸E-POWER的优点缺点是典型样板。柠檬DHT 130的两挡直驱就是为此而生的,这个模块单独抽出来就是个2AT,1挡在时速30多公里后就可以介入,要是满足低负荷工况——如时速60公里巡航,那发动机会直接介入。2挡则更多出现在时速70~80公里之后,那时候会明显听到1.5T发动机有拉高转速升挡的转速回落声音。 由于有高输出发动机的加持,因此传统混动——如THS和i-MMD的问题就直接忽视掉了,比如:因为输出冗余不足,导致的高负荷状态下,发动机超过2000rpm传来的明显抖动,这个问题在凌派1.5 i-MMD时速120公里巡航,或者是THS 2.5混动在Power区间加速时候会出现。但2AT的存在,使得高速行驶时的齿比可以兼顾低转速和强动力,利用发动机的大扭矩实现低转速巡航。发动机扭矩爆发够早,还可以解决高速加速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时速100~120公里的加速能力,这一直是THS和i-MMD这类混动的短板,但这台1.5T配合DHT,可以实现高功率2.0T(180kW等级)的加速水平。 至于代价,就是问题点:在大开度油门下,发动机介入的工况点是能明显感知到的。特别在时速30公里左右,直到50公里,超过50%油门深度的状态下,复现频率较高。个人猜测的原因:涡轮增压器在增压的时候,让发动机产生了惯性从而冲击了悬置机构。还有就是由于油门开度较大,ECU判定该进入高动力输出工况,因此瞬间加大了供油量,提高发动机响应能力。 得一提的是,拿铁的NVH性能非常强悍。 轮胎使用米其林浩悦系列,偏向于隔音性能和滤震时的舒适性,并不看重抓地力和运动性能。规格为235 55/R19,这些设定对于WEY拿铁本身是十分合适的,符合舒适的紧凑型SUV这个定位。但我没想到隔音能力有这么强,这么说吧:在时速60公里的时候,隔音效果相当于同级别平均水平的时速30~40公里;在时速100公里的时候,相当于同级别平均水平的时速60~70公里;在时速130公里的时候,相当于同级别平均水平的时速100公里左右。这得益于米其林浩悦系列,这款静音型轮胎的作用功不可没,而且轮胎尺寸规格235 55/R19,合适的轮胎对冲击缓解以及冗余都有作用。还有就是发动机负荷不大,1.5T的扭矩对1.7吨左右的车身来说足够充裕。最后,机舱与乘员舱的隔音十分到位——WEY在开发阶段就考虑到不能重演日系混动那惨烈的NVH性能。 所以大家能看出,一台强悍的发动机,对于普通混动车型来说,有多重要了吧。什么?有些许顿挫?强动力时油耗会高?老天,求求你懂得有舍有得好不好,轻微的介入和略高的油耗,能够换来越级的静谧性以及强悍的加速性能,我就脱口而出两个字:赚爆。你要这么想:百公里4.5升和百公里4.9升,有区别吗?考试分数81分和83分,有区别吗?百公里加速13秒和百公里加速11秒,有区别吗?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什么都想要,那得出来的一定是个悲剧。
biologist Kang:省油是省油,但比同级别燃油车贵了两万多。车机功能什么的也差不多。两万,按现在油价,要开个5万公里左右才能把两万省回来。
#用车感受📉能耗分享 今天跑了两百公里,油耗5.3。之前跑这段路一直是6个,借鉴车友分享的驾驶经验,果然真实有效。尽量避免60-72之间行驶,过90后开几分钟就滑行,进入ev模式,保持油门稳定,可以开很长距离。 所以总结一下: 红灯起步时,如果慢慢加油,纯电到30以上,发动机介入,声音震动都几乎无感,体验完美。 70码以下,ev模式时,油门踩的稍微急促,发动机介入会有明显创动,噪音也大。 只要电池电量足,从地库启动,出库到跑起来,都会纯电,发动机介入时平滑舒服,反之,没走几步发动机突然启动,噪音轰鸣,震动明显。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油电混动车电量充足时,启动、加速、高速…所以工况下体验都大幅优于油车,反之,发动机频繁启停,会严重影响驾驶感受,而车速30以上,发动机转速不到1600时,噪音,震动都几乎可以忽略。 所以如何保证电池电量始终维持高位,且尽量避免转速过高,是油混车提高驾驶体验的最好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ev模式发动机不介入,纯耗电,在30码以下非常必要,但在30到70之间,却大可不必,频繁启停带来更复杂的逻辑匹配,反复充电耗电,噪音和闯动,不但会影响驾驶感受,且对动力性能的改进并不明显。 相反,30到72区间,发动机始终以恒定低转速为电池充电,电池电量足,以串联模式电机驱动为主,尽可能维持低噪音下平顺行驶时长,避免发动机频繁启停,可以大幅提升驾驶感受。 这样,就要求30-72区间,发动机转速和油门脱钩,不知是否存在隐患,比亚迪亏电失速的原因,是否就是因为油门失去对发动机的控制权导致的?希望专家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