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原因:原来的油车是自然吸气,车重油耗高,动力弱,加上已经有十年了,趁着有购置补贴,就想着换一辆动力够用的车吧,一开始觉着非混合动力不可,但是想到自己的用车需求大都在城市代步,周末县内出行,偶尔高速也不超过四百公里,再远就坐高铁了,然后混动不仅保养基本都油车一致,缺电油耗好像也不低,电池度数小,随时都想着要充电😂😂。
于是打算看一下纯电,小县城没有4S店,只能在app上对比各种车辆参数,选来选去最后选在id4、id6和与众06这几个车徘徊。(主要是个人比较保守,还是想买一个大企车,想着至少有保障,这一点好像买车后被朋友推翻了,说大众电车是杂牌车😳😳😳😳)。
买车经过:由于居住县城,到市里较远,单程接近五百公里,偶尔一次到主城区办事,办完事时间尚早,就和老婆商量去4S看一下。第一站就到了一汽大众店,将近中午,到店销售很热情,先安排吃饭,然后申请试驾,直接试驾id4短续版本,由于本人之前开的车少,这车驾驶明显比之前油车好很多,集中体现在安静、滤震方面,传说的鼓刹刹不住不存在,只是前半段比较软,销售也没介绍太多,要了一个报价单就走了。
来到第二家与众店,销售首先让试驾,一路上先介绍车辆,测试车辆的音响、动力、巡航等,然后让我开,感觉比id4驾驶质感更好,特别是底盘滤震和整车感受,销售专门带到车辆少的地方体验4.7米的转弯半径,城市掉头确实方便,从此就在心里觉得这车不错,直接交定金。其他车都没考虑了。
提车一个多月,跑了一千五百多公里了,说一下这车的优缺点吧(个人意见)。
先说缺点:
1.玻璃升降的设计不得不让人吐槽,至今还没适应过来,多两个按键能增加多少成本啊;
2.车辆大灯只有自动模式,有时候天比较亮,车灯就自动打开了,行驶中你还无法关闭,停车关闭后行驶一百米又自动打开了,你说怪不怪;
3.自动泊车和辅助驾驶还是很有差距,行驶路上被突然刹停两次,把我自己吓到了,这个前车距离检测刹停功能单次关闭,下次还是自动开启,无法彻底关闭。
4.车机故障,提车一周出现车机无法联网问题,重启、开关数据等办法都试过了,无法解决,最后联系厂家,厂家服务态度还好,准备安排人员上门查看(接近500公里),最后技术人员让我断一下小电瓶,问题得到接近,目前没有再出现过。
5.没有座椅通风,后尾门感应需要顶配四驱才有。
6.看这车都销量和目前没有成熟的4s店,对售后和配件问题比较担忧啊,当时销售说与众将与大众进口合并一起,不知道真假,目前我们县城还只有我有一辆,担心凉凉。
再说优点:
1.电车都有的优点:静音、动力足、日常花销少。
2.整车质感好,小巧好开,开起来像油车,加速不突兀,B档行驶既节能又轻松。
3.远程空调真实用,再也不担心暴晒后车辆像蒸笼。
4.外观好看,这个每个人不一样,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车机日常够用,15寸2K屏幕显示效果超好,专门买了手柄,充电期间就连车机打游戏。
5.配置实在,我买的ultra 版本,基本配置够用了:IQ大灯、哈曼卡顿、360环影、抬头显示、座椅加热按摩等等。
6.续航真实,我在城里代步,买到80度长续航,标配614续航,实际能跑650左右,一点不担心续航问题,一般从20%充到80%半个小时左右,一个月充三至四次电。
其他的没想起来,像想起来再慢慢补充,最后上图。
外形比较个性特点,大众的车底盘比较扎实,用料比较好,安全放心。
问题是科技化的东西确实太少,另外的续航达成一般般,相对来讲能耗高一点。
续航扎实,底盘好,整体偏硬朗,但是还是很舒适,德味儿很足。隔音满分,配上哈曼的音响,开车是一种享受。新车无异味,这车还有一个无甲醛认证。
L2好用,不怕堵车了。
转向直接,而且细腻,电车仅次于特斯拉,个人十份喜欢。
电门没有延迟,好评,踏板比特斯拉重,但是深踩也够用,电门无延迟真的爽!
白内饰好看,门板上的星空点缀好看,还有电动遮阳帘,夏天超级好用!
欢快叶子ar:我也买了 车友
远见卓识原野GHt:续航怎么样
大众汽车资深车主:车友,你的车机会不会偶尔自动初始化
在整个用车过程,大众车底盘还是比较出色的,不论颜值、操控性、动力方面还是不错。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无语的地方,就是在倒车过程中,经常触动紧急制动,对行车或者后方有其他车的时候,还距离大几米的情况下,系统一旦监测到,不马上停车就立马触动紧急制动,有时候在前行的时候也无缘无故出现紧急制动,这点是非常需要改进的,有时候都被出汗来。而且这功能还是不能彻底关闭的,需要每次启动后,都要手动关闭,还有就是导航,距离路口很近的时候,抬头显示才提示,这点也需要改进的。
荣猪123:确实倒车心慌慌,有几次触发紧急制动,估计在别人眼里是车主不会开车
西方天龙:我就想问下,在哪里可以关这功能?
近年来,各家车企都在新能源上做了许多的布局,而大众品牌则是传统品牌里较早布局新能源的,不过效果却只能说差强人意,而大众品牌并没有放弃而是又搞了一个安徽大众来在新能源上做出尝试,其中首款车型为ID与众,甚至给出了一个金色的大众标。出于好奇我也去体验了一下,看看这台金标大众表现如何。
试驾车是后驱版高配车型,即指导价22.99w的ultra长续航版。231马力的参数在新能源时代确实就只能说一般了,实际表现上,绝对动力还算可以,法定限速内都还算比较强了,主观上感觉像是零百七秒的水平,满足目标消费群的需求不是问题。平顺性表现没什么问题。起步稍微有点窜,不是很好控制,不过跑起来之后倒还是比较好控制的。舒适模式下动力响应也还是比较快的,中小动力请求都能够比较跟脚,大的动力请求响应释放也比较缓和。运动模式下响应会比较激进一些,除了起步之后也算好控制。总体考虑到表现还算可以,稍微适应一下也还算好适应。
底盘表现分开说,这台选装了可变悬架,因此理论上表现和别的车型应该会有所区别,这台车的可变悬架调度还是挺多的,不过时间所限就试了舒适和运动模式。舒适模式下滤震表现还算不错,小震动的处理还是比较到位的,传入到车内的感觉都经过了比较妥善的过滤。大点的坑洼和减速带也比较扎实,对于震动的化解也比较到位,另外在江浙地区常见的“飞坡”处理的也很不错,能很好地拉住车身的同时前后动作也很一致,上下的动作也比较缓和。运动模式下区别还是挺大的,小震动明显更敏感一些,过减速带也明显“颠”了不少。
运动性表现好评,即使是舒适模式下也不是极致的软,整体侧倾控制也还是比较到位的,满足比较动感的驾驶也没什么问题。运动模式下侧倾控制就挺不错了,丝毫不会感觉像一个SUV,动作还是挺利落的。
转向手感好评,低速很轻,随速随角度的增益也比较到位,匹配的阻尼也比较丝滑,响应和跟随性不算极致的快但两种模式下都能很好的和悬架的表现相呼应,总体日常开也算比较灵活了。另外这台车的转弯半径也依然非常的小,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继承了之前的ID车型的特点。
刹车脚感稍微有点问题,总体感觉还是稍微有点虚,虽然比起之前的一些ID车型有所进步但还是需要适应,另外这台车即使是B挡电制动的力度也不算大,我个人倒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设定的。另外这台车的后轮依然是鼓刹,这点倒是很“MEB”。
NVH表现还算可以,受制于试驾工况,时速一百以内都还算比较安静,路噪的控制也比较到位,环境音的隔绝符合价位但也没什么惊喜之处。总体也算是继承了之前ID系列比较好的隔音表现。
静态上,这台车的外观还是挺有特点的,虽然是一台SUV但总体还是比较紧凑的,特别是溜背的造型在一台大众上还是挺少见的,金标看起来还是挺有特点的。不过总体倒还是能看出来是台大众,好看与否还是见仁见智。
内饰设计还是挺复杂的,线条比较多,设计感还是挺强的,在门上点点的氛围灯也起到一定程度的点缀作用。相比一些别的大众车型还是挺有特点的,当然好看与否还是见仁见智。内饰用料倒是一如既往的“大众”,符合价位但比起一些自主品牌软质材料就少得多了。做工倒是挑不出什么问题。车机系统表现一般,虽然比起之前的ID车型好了不少,但整体流畅度依然算不上很好,菜单逻辑也需要稍微适应一下,语音识别也只能说中规中矩,多了个AI助手倒是稍微有点意思,储物空间还算可以,常规的物品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放置。
前排人机工程学好评,座椅还是能放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的,方向盘也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握感也很不错,不过这个触控的多功能按键还是很难使。后排表现就比较一般了,腿部空间还算比较宽敞,头部空间就不怎么大了,而且座椅靠背角度也很陡,乘坐起来不怎么舒适,后备箱表现还算不错,装载能力还是挺强的。
配置上,这台ultra版配置还是比较高的,座椅有加热和按摩,没有通风稍微有点奇怪,哈曼卡顿音响效果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另外这台车带了一套比较新的驾驶辅助,可以实现打灯自动变道,路上的表现还算可以。不过试驾员带着演示了一下找已设定的车位自动泊车,速度非常的慢,而且设定车位被占了之后这台车也并没有停车或另找车位的意思,最后还是试驾员进行接管了,不得不说还是有点尴尬的。
总的来说,这台ID与众的表现还算是可圈可点,总体开起来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静态上和智能化上确实明显差点意思,这和我当天试的另一款新势力车型刚好形成反差。当然这台车目前的销量确实一般,除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这台车较高的定价姿态以外,较少的销售网点也是个比较大的问题。不过据说安徽大众后续会推出一些和新势力品牌合作的车型,我个人还是比较期待那些车型会带来什么样的表现。
基础款没有座椅加热及通风。冬季早晨乘车体验不好。
热风空调开启时掉电较多。
用户3443028426387:这个裸车价是怎么谈下来的? 感觉蛮划算的
—高天赐—:顶配也是没有通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