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新旧标准对比:六大核心升级

1.热扩散要求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
GB38031-2020要求热失控后提供5分钟逃生时间,而新标准进一步升级为“触发单体热失控后,电池包或系统需在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爆炸现象,且所有监测点温度≤60℃”。这一变革将安全防线从“被动逃生”转向“主动阻断”,要求电池系统具备多层级热失控防护能力。
2.报警信号时效性与完整性强化
新标准规定热失控后5分钟内必须发出报警信号,且报警前后5分钟内无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此举旨在确保驾驶员和乘客在热失控初期即可获知风险,避免因信息延迟导致的二次伤害。
3.触发方法覆盖更真实事故场景

在传统针刺、外部加热基础上,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同时,针刺速度从0.1-10mm/s调整为0.1-1mm/s,更贴近实际失效模式。
4.底部撞击测试纳入强制要求

针对飞石撞击等底部侵入风险,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无泄漏、起火或爆炸。仅允许离地间隙≥200mm的N类商用车豁免,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
5.快充安全闭环管理
针对超快充技术,新标准要求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明确快充性能稳定性要求,防止电池因高频充放电导致的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
6.盐雾试验与观察时长优化
删除盐雾试验中低压上电监控要求,简化流程;同时延长试验后监测时间至2小时,确保延迟性爆燃风险可控。
新规将倒逼技术升级与市场洗牌
1.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成本与技术壁垒双升
新标准迫使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例如,电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强度防撞梁,热失控防护材料需满足耐高温、阻燃等特性。行业测算显示,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将增加约15%-20%,倒逼企业加速向高安全、长寿命技术转型。
2.电池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固态电池或迎爆发
二线电池企业面临巨大改造压力,预计30%产能将因无法达标而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布局“多层级热失控阻断”技术,通过电芯级、模组级、系统级三级防护实现“不起火”目标。同时,固态电池因天然具备热失控抑制能力,或成为新规下的技术突破口。
3.检测认证市场:新增百亿级服务需求
底部撞击测试、2小时热失控监测等新增项目需第三方实验室支持。以底部撞击测试为例,单次检测成本超200万元,预计2026-2027年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4.保险与金融联动:安全车型或享保费优惠
行业预测,符合新标准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15%-20%,同时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将剔除“热失控”免责项,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
GB38031-2025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构。从材料创新(如高耐热电解液、陶瓷涂层隔膜)到系统集成(如智能热管理算法),行业需以“安全”为原点,推动全链条技术迭代。与此同时,标准对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储能装置的兼容性,也为技术多元化发展预留空间。
“不起火、不爆炸”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这一标准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向标,引领行业迈向更高安全、更高可靠性的新时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