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于第二届绿电未来二手车实战交流会议分享
分享嘉宾:豆秒数科集团CHO 杨瑾
整理和部分内容调整王萌,二手车小胖原创
2019年,中国的二手车行业注册相关企业有40万家左右,其中月销量超过50台的中小企业占比5%左右,其余95%都是常说的“车贩子小企业”,夫妻老婆店,兄弟合作帮。
经历了疫情几年和行业规范发展,2024年底,二手车注册相关企业从最高峰的82万家,反反复复调整到80万家左右规模,考虑到超过18%开始转行或者调整,行业内月销量超过50台车的企业占比接近20%。
越来越多的二手车正在从车贩子走向企业家,从团伙买卖进化到团队协作,如何实现组织化管理和现代化企业发展,人,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豆秒数科集团是目前国内知名领先的二手车金融服务和数字科技公司,起步于西南发展至全国,获得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旗下管理超过数千人,其组织管理和经验值得很多二手车企业借鉴。

中国的二手车市场经理前所未有的变化,既有历史发展可供参考,也有新模式新问题需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有所不同。

汽车金融和二手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一样的,规范化、规模、品牌、数字化是趋势,团伙文化难以做大做强做持久。

如何在全国管理超过3000+直营员工,服务超过30000+合作伙伴,是一个大的管理工程和系统化组织问题。

在中国的各类实际业务中,既要结合管理的很多专业知识,也要考虑到地区差异和人情人性问题,所以比较复杂,金融和二手车,其实都是非常考验“人性”的业务,也是非常考验团队管理和认知水平的。

很多二手车企业就如同当年“农民军起义”,草台班子居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团伙扁平化管理,早期发展快,时代红利获利好,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和目前阶段,就需要更多的“规矩”和规范了!
一定要提前打造好三权分立的动态股权管理模式。

很多二手车老板们,其实钱给的不少,但是员工还是不满意,不患寡而患不均,没有持续发展,只能是有肉吃肉,没肉抱怨,难长久,不持续,要体系化建设二手车企业激励性薪酬福利体系。

绝大部分的二手车老板管理属于“一揽子”,累死老板,有人手,也有部分人才,但是难以形成高效和规模。
某些中型二手车企业开始平台化思维,比如收购合伙人,新媒体合伙人等等,但是也不够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矛盾和瓶颈。
未来的二手车企业将出现集团化和商业化的趋势,类似于原来新车市场二级代理,后来发展到多个4S店,然后成为汽车4S店经销商集团,中国的二手车也早晚会走这条路。
一些创新管理模式,比较适合“灵活”的二手车行业,比如阿米巴等模式。
当然这个与企业老板们的认知和格局,以及企业基因文化也是有差别的。

目前中国二手车行业普遍存在公司老板是人物,公司团伙有人手,但是人才和团队难以做到降本增效,很多公司看似销售数量不少,但是整体团队人均贡献也就是2-3台,各类成本和风险都在不断提高,盈利水平持续下降。
现有二手车企业老板们最头疼的就是体系化管理,提高组织能力和人效问题。
大部分老板们“草莽出身”江湖风格,野生纯天然,顺势的时候,兄弟们“听大哥”的,吃肉喝酒泡妞好不惬意,但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难团结协作,类似当年民国的土匪山头,难以发展壮大。
部分新生代的二手车开始“企业化”,这部分企业有不少是原来汽车4S店体系出身,二手车电商,或者大企业中高层管理创业,见过好的体系,经历过系统化培训,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这也是目前中腰部二手车企业发展的优势之一。
但是企业再壮大,月销超过50台,团队超过20人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组织管理科学和人性管理“玄学”了。
整个组织的系统和体系建设,而不是碎片化,要串联起来;岗位职责的培训、跟进、认证,持续进化;员工的薪酬、福利、发展、激励,股权期权等等。
不但要“画饼“,而要真的让员工和团队吃到饼!

二手车企业化,不再是老板一个人“孤胆英雄”的吕布项羽,而是要组织体系和现代化工具结合,否则不如老板自己背包客,越打越累越难。
基础+进阶+人工智能工具,配套团队组织,就日益强大的可能出现了。
2025年的中国二手车,从资源时代走向运营时代,原有的单纯差价模式不要再幻想收到便宜车,卖到高价格,概率越来越小,粗放管理的风险概率反而越来越高,唯有降本增效才能实现企业真正的成长和盈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