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回望历史,瞭望未来,不论是汽车,还是时代,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无不为今年的上海车展充满期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坚信,汽车在当下仍旧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撰文|颜光明、编辑|禾 子
今年上海车展于本月23日举行。这是上海车展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车展。在4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与会的参展商及展出的规模,尤其是科技巨头以及供应链企业踊跃参加,这将是本届车展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和看点。此外,以吉利、奇瑞、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也将是本届车展中最为瞩目的汽车“新头部”。

从参展势头来看,可以用“世界汽车看中国,中国汽车看上海”来描述。环顾世界,现在除了中国汽车转型成为全球汽车的风向标外,最为活跃的智能科技将由幕后走向前台,预示着汽车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次,上海对于汽车转型所提供的从研发到制造的生态资源,包括人才在内,尤其是完备的服务功能和设施等,现已成为吸引全球汽车投资的热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上海车展的热度超出预期,撬动了世界汽车的神经。相较于历届,本届有所不同,定位承上启下,处在历史新的转折点。这既是对过往(四十年车展)的回顾,也是对前瞻的起点。就重视程度而言,本届车展仅次于“进博会”。

那么,车展为何诞生于上海?有人问我。说来话长。我曾经用“百年汽车看上海,六十年汽车看长春,三十年汽车看安亭,十年汽车看临港”来概括。车展对于上海来说,既是历史,也是名片。如果从上海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的角度来看,车展诞生于上海只是水到渠成的一种必然,这就像上海生产汽车,研发汽车,基于消费和维修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这就像从外滩万国建筑中衍生出万国汽车一样,不仅是车轮上的上海,还是中国汽车业萌芽的催化器,无论是眼界,还是理念,上海几乎是与世界同步的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有一组数据可以作证。1901年上海首次进口汽车;1902年发放汽车牌照;1912年汽修配件业产生;1922年开始有公共交通;1928年出租车同业公会成立。这些数据表明,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在当时已经跻身世界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其中最发达的要数私家车和出租车,其次就是汽车洋行,数量之多超乎想象。汽配专家张继周曾在他的编著中介绍过,围绕上海威海路汽车配件一条街,方圆不到3公里就有18家卖进口车的商行,其密度要远远超过今天汽车4S店和城市展厅。
基于这样的市场和消费需求,1931年,上海举办过一次车展。这是当时由“中华道路建设协会”举办,旨在促进公路运输现代机械化的应用。车展轰动,主要是有汽车巡游在造势,显得十分热闹。最出名的要数辽宁民生厂推出的载重车(由张学良资助),65匹马力,载重4 顿,时速40公里。资料显示,当时参展的汽车展品共计有60余辆。这在当时属于规模很大的展览,还派生出不少商业活动,这对于上海来说就像今天借助F1整出个汽车文化节一样。从人文角度看,上海的眼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不少类似的“西洋镜”被打开。据《上海汽车工业史》记载,截至1947年,上海拥有汽车牌照的自备车(私家车)就有9880辆。

基于这样的历史,车展诞生于上海并非偶然。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把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上海三十年代的车展只能看作是商展的试水,况且留下的资料也不全,无法详细考证,但可以粗略认为,这是开车展风气之先的“西洋镜”。不过,有一点不可小觑,当时上海是全国拥有私家车最多的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在《上海汽车工业史》的记载中,当时上海私家车占到全市汽车保有辆(26800辆)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中国真正的车展始于上海,不仅有先例,还有城市发展的必然。1985年,这正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首先,“桑塔纳”项目落地上海,上汽大众开始建设;其次,国家级“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再是,上海规划30万辆汽车城项目写进“七五规划”。

有鉴于此,上海车展应运而生,见证历史,不仅顺应了汽车行业转变的响应,也是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心声,更是为汽车工业发展率先试水,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站在这样的角度,回望历史,瞭望未来,不论是汽车,还是时代,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口,无不为今年的上海车展充满期待,不仅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坚信,汽车在当下仍旧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点评
车展对于上海来说,既是历史,也是名片。如果从上海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的角度来看,车展诞生于上海只是水到渠成的一种必然,这就像上海生产汽车,研发汽车,基于消费和维修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这就像从外滩万国建筑中衍生出万国汽车一样,不仅是车轮上的上海,还是中国汽车业萌芽的催化器,无论是眼界,还是理念,上海几乎是与世界同步的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