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宝马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斑马(图片|配置|询价)智行与宝马签订合作协议,基于全球领先的通义大模型,以斑马元神AI为基础,共同开发宝马定制AI引擎,并将于2026年率先应用于中国生产的新世代车型。
阿里与宝马的合作并非个例,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的当下,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开始与中国供应商紧密合作。
汽车智能化中外合作频现
除与阿里巴巴合作外,3月17日,宝马中国还与华为终端宣布达成合作协议。据悉,宝马在中国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包括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和My BMW App在内的数字化服务,基于HarmonyOS NEXT开发多元化智能应用与功能,聚焦高频场景需求,为华为鸿蒙用户打造无缝衔接的全场景智能汽车体验。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智能化供应商密集开启了一波“反向输出”,与合资、外资企业的合作案例层出不穷。3月1日,东风日产宣布与国内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出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东风日产全球首发的新能源车型N7采用Momenta最新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方案,支持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场景,能实现大曲率弯道、插空变道下匝道、超车变道避让大货车等10余种复杂场景下的智驾功能。在N7之外,东风日产与Momenta的合作将延续到未来旗下所有新车型。
3月6日,亿咖通科技宣布,正式与大众集团达成合作,为大众和斯柯达品牌的全球车型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据介绍,亿咖通科技将提供包括亿咖通·安托拉1000计算平台及亿咖通·云山跨域软件平台在内的完整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双方合作的首批车型将在巴西和印度两大新兴市场推出,并有望进一步拓展至更多市场。亿咖通科技与大众集团将共同构建智能化用户体验标准,并在未来将该解决方案规模化拓展至其他具备增长潜力的市场。
另有消息称,目前起亚就智能座舱领域正与华为进行密切接触。据知情人士透露:“未来,起亚发布的新车型或接入华为的鸿蒙座舱,并且将进行激进的本土化整改。”此外,还有安波福战略投资智驾科技(MAXIEYE),丰田联合Momenta开发高阶智驾,大众燃油车配装卓驭科技L2+自动驾驶系统等案例不胜枚举。而梳理众多汽车智能化产业链的中外合作项目不难发现,中国供应商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或解决方案,更是在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引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方向。这种“反向输出”的趋势,体现了中国汽车智能化供应商在技术、产品、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实力和优势。
本土配套成智能化突围关键
智能化已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核心赛道。目前来看,在这个领域中国汽车产业链“一骑绝尘”。外资车企逐渐意识到与中国供应链合作是其实现智能化突围的关键。从速度上来看,本土供应商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快速响应车企的需求,加速技术研发与应用。从成本上看,本土供应商在原材料采购、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
亮道智能首席营销官江南逸对记者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外资车企、特别是德系车企积极践行“from local to local”理念。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再简单将海外市场车型“照搬”到中国市场,而是顺应中国市场技术趋势,赋能本土投放车型。从前,中国供应商在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性价比上。而近年来,在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零部件领域,中国新一代供应商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定义能力与优势。比如,在激光雷达领域,中国企业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国外同类企业却尚未达到如此规模,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和产品定义已成为中国新一代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差异化是这些优势的最终体现,其核心则源于技术水平的提升。
“外资车企主要看重国内供应商产品成熟和技术领先的优势。”在导远科技首席品牌官张海洲看来,智能驾驶在中国的应用比在其他市场更加广泛,这使得多种新型零部件有更多上车、量产和上路的机会,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自然更高。同时,经过快速发展,智能驾驶在中国市场进入普及、平权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换句话说,车企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能找得到更成熟、更稳定、性能更佳且历经规模化验证的智能驾驶供应链。
对于外资车企而言,与本土供应商的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和成本上的协同,更体现出战略转型的姿态。在智能化、网联化的浪潮下,通过与本土供应商深度合作,打造出更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整车产品,将助力外资车企重塑在华竞争优势。例如,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3月12日发文称,公司与一家欧洲顶级车企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年独家定点合作,为其下一代汽车平台提供高性能超远距激光雷达,覆盖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多款车型。据悉,这是一个跨越至2030年的多年长期合作项目,也是至今为止海外前装量产激光雷达领域规模最大的订单。在海外市场,导远科技则与大众、宝马、奔驰、奥迪、丰田、沃尔沃、smart等品牌就高精度定位系统供货达成合作。张海洲介绍称,导远科技是行业少有的布局“芯片-多模组-总成”完整链路的企业。“我们已与全球30多家车企达成合作,且已为各种类型、各种价位车型交付超300万套多种形态的定位产品。”他说。

或撬动产业链全球合作版图
中国汽车智能化供应链的合作版图不止在本土市场,零部件企业还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并为海外市场提供本地化服务。一些供应商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法规政策,为跨国车企提供更贴合当地市场的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例如,亮道智能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中德市场同步发展,在德国成立了智能驾驶公司,拥有百余人的工程师队伍,为欧洲30多家汽车行业客户提供服务,共同打造适合欧洲市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张海洲表示,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国际巨头的实力很强,它们甚至拥有自己的芯片厂,也给车企大量供应多种传感器,有强大的产业化能力,这是国内创业公司比较欠缺的。此外,外资车企对产品质量体系、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等供应商的管理能力、体系化能力有严格要求。总而言之,在智能汽车领域,中国供应商与外资车企合作正在变成更普遍的行业趋势。国内供应商在与外资车企合作的过程中自身能力、话语权也将持续提升,从传统汽车时代的供货商角色,转变为与外资车企一起在其全球平台定义、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合作伙伴。
江南逸认为,在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零部件产品多为软硬件结合,尤其是软件产品依赖数据驱动和工具链闭环。软件的开发流程不再是层级式转发,而是类似于圆桌会议模式,各方紧密协作、环环相扣,以确保数据在软件处理工具链中正常运行。这对整车企业选择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更换供应商的成本也将大幅增加。整车企业在数据训练和打造闭环方面通常仅构建一个大平台,所有车型数据都在此平台进行训练。有鉴于此。车企与智能网联数据、软件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极为紧密,双方黏性高,不会轻易更换合作伙伴。车企为节约成本,将共平台开发更多智驾、智舱功能。若中国供应商在这些领域表现优秀,便极有可能进入全球车型供应商名单,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