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动力电池的安全再一次被放在聚光灯下,人们对生而更具安全性的固态电池的期待又多了几分,诸如“2027年量产、2030年铺货”的论断不绝于耳。
理想颇为丰满,但现实并非如此。“非常酸爽。”在接受北青汽车采访时,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如此描述自己和团队这几年研发固态电池的感受。
杜长虹表示,固态电池的研发过程,既有技术成熟自身的客观规律,又受到固态与液态两条技术路线博弈的影响,距离真正大规模商用的距离比许多人想象得要远一些。

固态大电芯靠“手搓” 2027年装车是极限
“老实讲,很难。”杜长虹对固态电池技术保持着低调与谨慎。2024年1月,经过了数年研发工作后,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行,杜长虹回忆说,“这一年过来,非常酸爽。”
固态电池的优势超出许多人的认知。杜长虹表示,除了众所周知的高密度之外,固态电池还有机会做到比较安全,也有机会实现不依赖热管理的宽温域使用,但是,固态电池的研发确实也面临很多困难。
此外,固态电池还有一些工程化理论的问题没有解决,包括硫化物的安全性问题等。
杜长虹总结说,目前行业对固态电池进展的基本判断是2027年开始有小批量示范运行。这一时间点几乎是业内能够达到的最快的节奏。但另一方面,杜长虹个人的判断是,今年是固态电池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用设备的元年,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固态电池可以赋能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的降本。综合来看,用户买得到的固态动力电池产品还要等到2030年方有小规模量产。
杜长虹表示,现在有关固态电池的宣传很多,消费者会有“等上一两年,用上固态电池”的想法。对此,杜长虹给出了一个直白的建议:至少在两三年内消费者很难买到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实际上,目前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在做样件试制,可预期的2027年可能实现示范运营,距离普通消费者能买得到的固态电池电动车还有距离。
此外,即便是固态电池顺利装车,也不会给传统的液态动力电池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杜长虹指出,固态电池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拉开与液态电池之间的成本差距,这就注定了两种电池体系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行。
不过,杜长虹向消费者保证,如果有合适的固态电池资源,深蓝汽车一定会走在行业前面。
用户更苛刻 增程式混动技术大有可为
如果说对固态电池的谨慎预期,是出于杜长虹作为技术专家的理性与冷静,那么对未来增程式混动与纯电动技术长期并存的判断,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普通新能源汽车用户对消费者爽点与痛点的洞察。
杜长虹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剩下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反而更加苛刻。这些消费者需要一辆完全没有补能焦虑或者里程焦虑的新能源汽车,在固态电池彻底解决量产、成本、安全等问题之前,无论是插混、增混还是纯电技术路线,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长期并行。此外,作为一家汽车行业大型国企,长安汽车还注意到,出于战略安全和能源转型的需要,结合氢电技术和增程技术的多能源路径也将是增程式混动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基于创新的扩散理论,杜长虹指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早期,即普及率低于13.5%的阶段,用户会为一些“爽点”买单;当渗透率超过13.5%、进入大众普及阶段,用户需要的是解决痛点问题,例如成本控制。杜长虹表示,增混车型在此时应运而生,在三年内实现了大幅增长。
业内有观点认为,随着电池技术发展、电池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会日趋纯电动化。其实并非如此。杜长虹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向“后50%”的市场普及推广,面对的消费者趋于保守,对产品的要求不但要解决痛点、而且要“没有短板”。杜长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增程技术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落实到市场层面,售价10万元-4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爽点”来源于品牌、外观、操控、舒适型,“痛点”则是里程焦虑、充电不便以及对电池安全和可靠性的担忧。相应的,深蓝汽车现在的核心技术也针对这些痛点展开布局,即原力超级电驱、超级增程系统以及金钟罩电池三大系统。
面向消费者,深蓝汽车主打的标签更是简单直接:超级省、超级爽、超级安全。杜长虹表示,目前深蓝的原力超级技术可以实现1升油发电3.85度,效率非常高;深蓝L07还是率先采用3C快充电池的增程式车型之一,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从30%到80%的补能;安全上,金钟罩电池采用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电芯,自2020年至今无一例电池本体导致的热失控案例。
“我们用增程技术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的问题,用超快充技术解决补能效率的问题”,杜长虹总结说,“沿着这个方向,增程式混动产品在用户侧感知的逻辑就形成了闭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