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分化,成为造车新势力2024年业绩的一大特征。近日,头部新势力车企陆续发布了2024年财报,有的继续保持领先,有的超常发挥,有的还在挣扎。先行者“蔚小理”之间的盈利水平渐行渐远。理想汽车盈利最好,但表现不如上年,如果说当前是守擂状态,那么,擂台守得好不好,电动化是其最大的考验;小鹏汽车获得史上最好成绩,这得益于爆款车型,但后续能否保持好状态,智能化是否持续领先是关键;蔚来汽车仍没走出亏损泥淖,降本是其当前最大压力。“蔚小理”之外,“米零赛”来势汹汹,“黑马”零跑提前一年净利润转正,赛力斯“躺赢”,后来者小米不减追赶之势。
理想:售价下降 营收增净利降
作为率先盈利的造车新势力企业,理想汽车2024年虽然仍然实现大幅盈利,但财报却不如上年“好看”。2024年财报显示,理想汽车营收与利润的增幅出现了明显的背离。2024年,理想汽车总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汽车销售收入1385亿元;年交付量约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但理想汽车的净利润却出现了下降。2024年,理想汽车净利润为80亿元,尽管连续第二年实现盈利,但净利润同比下降31.9%;毛利率从上年的22.2%下跌至20.5%,经营利润率则从6.0%下跌至4.9%。
“由于产品组合不同和定价策略变化,2024年理想汽车的平均售价下降。公司业绩波动受到了车辆平均售价下降的影响。毛利率下跌主要受到不同产品组合及定价策略变化的影响。”从理想汽车的解释可以看出,其不仅面临被价格战拖累的困局,还处于充满挑战的战略转型期。“车市价格战是理想汽车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江商学院副教授陈晖认为,同时,去年其低售价车型L6的上市也导致了理想汽车净利润下滑。
面对价格战,理想汽车也难以坚守初衷。尽管2023年3月,理想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曾公开表示,理想汽车不降价。但面对愈演愈烈的车市价格战,最后也不得不妥协。2024年4月,理想汽车宣布L9全系、L7和L8系列Ultra和Max皆降价2万元,Pro版本降价1.8万元,MEGA降价3万元。对此,理想汽车表示这是主动做出的价格调整,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增程式红利有所消退,以增程式为主的理想汽车也受到波及。”在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筱磊看来,增程式车型是理想汽车的基本盘,但如今却面临挑战。
目前,零跑、问界等行业竞争对手都在打磨自己的增程式产品,一大批竞品的出现,导致理想汽车的边际效应在不断递减。2025年,理想汽车把重点放在了纯电产品上,尽管2024年其在这一领域受挫。对理想汽车来说,2025年,守擂和突破都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从理想汽车财报看,其研发费用一直保持较高投入。2024年,理想研发费用达111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人工智能相关支出占比显著提升。基于全栈自研的端到端+VLM(视觉-语言-行动模型)双系统技术架构,其智能驾驶系统已实现全场景端到端能力,智能座舱“理想同学”则在记忆、规划与多模态交互上取得突破。同时宣布启动了下一代VLA整合模型研发。“AI及智能化或是理想汽车新一年业绩增长的重要突破口。”梁筱磊认为。

蔚来:亏损扩大 降成本是关键
年报显示,2024年,蔚来汽车实现营业收入657.3亿元,同比增长18.2%;净亏损达到224亿元,同比扩大8.1%。从销量来看,2024年,蔚来汽车累计交付22.2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8.7%。“现在的挑战非常大,别家孩子已经考上大学,我们还在复读。”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感叹。
不过,从2024年的情况看,蔚来汽车营收在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蔚来汽车营收197亿元,同比增长15%;整车毛利率为13%,连续3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李斌在言及技术创新时透露,蔚来汽车至今累计投资近600亿元,主要投在研发方面。在管理经营方面交了很多学费,这不可避免。但是蔚来在研发、技术创新方面不会降低要求。
如其所言,2024年,蔚来汽车一直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了全年营收的增长,并持续优化了毛利率结构。数据显示,2024年蔚来品牌在我国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的市占率达到40%,继续引领高端纯电市场;乐道品牌首款车型L60在国内20万~30万元纯电SUV市场销量排名前三。
进入2025年,面对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和挑战,蔚来不得不在成本上下功夫了。据悉,蔚来正在大力推进组织改革,以提升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通过CBU(基本经营单元)经营机制,蔚来将各个业务模块划分为12个核心经营单元,涵盖研发、市场、生产等关键领域。每个经营单元都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可量化的投入回报,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这一改革有望解决此前在经营效率、成本控制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积累的问题,为未来的持续增长打下基础。”广东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森认为。
据透露,目前蔚来的融资渠道仍比较丰富,其会根据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关注市场动态安排融资计划。在降本方面,蔚来采取了一系列降本措施,包括提升车辆零部件通用化率等。
另外,蔚来的产品一半以上销量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原因是这些地区换电网络建设成熟。不过,更多的省市在加快换电站的建设。“去年我们在加大了安徽的布局以后,安徽本地的销量增长非常显著,远远超过前两年的增长。”李斌说,伴随着换电“县县通”工程的推进,将助力乐道进入三、四线城市,或者更下沉的市场。“有信心在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李斌表示。

零跑:单季盈利 性价比与降本是杀器
零跑汽车近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非常亮眼。数据显示,2024年零跑汽车全年营收321.6亿元,同比增长100%;净亏损收窄33%至28.2亿元;毛利率从0.5%大幅提升至8.4%,并在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8000万元,毛利率达13.3%,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季度盈利的国内造车新势力车企。
财报表明,零跑汽车2024年总销量达29.37万辆,同比增长103.7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其中,C系列车型全年交付22.51万辆,占总销量的76.6%,同比增长112.9%。C10、C16等车型以高性价比切入15万~20万元市场,迅速打开局面,成为其销量增长的主力军。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销量规模意味着一切。而零跑的核心逻辑是“以量换利”,通过高性价比车型(如C系列)快速抢占市场,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2024年其销量增长达到103.8%,增速远超蔚来(39%)、小鹏(34%)、理想(33%)。
销量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最直接的盈利原因,但在这背后还有不少“细节”值得深究。在财报数据中,零跑提到了2024年全年毛利率为8.4%,且四季度毛利率飙升至13.3%。这么大幅的毛利率提升背后,既不是产品突然涨价,也不是品牌突然高端化,靠的是一整套降本手段。
据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透露,零跑自研、自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占到了整车成本的65%以上,且通过产品与零部件的整合,其同一系列零部件的共享率也达到85%。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的选择上,零跑非常理性,采用分散电池供应商、与供应商合资建厂的方式提高议价权。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零跑汽车凭借‘全域自研+极致性价比’的策略取胜。”浙江大学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弘昌认为,从财报看,零跑汽车正逐步从“价格屠夫”向“技术玩家”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高价值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零跑全域自研带来的降本增效和技术优势,持续巩固了其护城河,将进一步支撑零跑汽车未来的发展。”林森进一步指出,零跑汽车还积极整合资源,以技术优势外向拓展。比如,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拓展了其电动汽车产品海外渠道,有望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从财报看,零跑汽车基本已经实现了从“生存”到“盈利”的跨越。2025年,零跑汽车设定了60万辆的销量目标,并承诺实现全年盈利。

赛力斯:扭亏为盈 销量大增是支撑
3月31日,赛力斯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这是赛力斯首次全年收入突破千亿元。2024年,赛力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46亿元,上年为净亏损24.50亿元,这是其最近5年来首次扭亏为盈。值得注意的是,其新能源汽车毛利率提升至26.21%。
盈利背后是销量的增长,2024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实现了销量倍增目标。问界M9获中国市场50万元级豪华车年度销冠,问界新M7系列获中国新势力车型年度销冠。
“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成绩,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梁筱磊表示,近年来,赛力斯完成了3次战略蜕变,从自主创业的初步探索,到合资造车的经验积淀,最终锚定新能源汽车赛道开启第三次跨越,实现了自身的蜕变。
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宣布跨界合作,开创整车企业与ICT企业跨界合作的共赢模式,联合打造高端汽车品牌问界。2024年,赛力斯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新豪华汽车品牌。同时,赛力斯入股引望,通过股权进一步增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不仅提升了销量,产品迭代与服务创新也在持续升级。“不难发现,技术创新尤其是与华为的联合创新,是赛力斯不断向上的台阶。”林弘昌认为,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与其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深耕与不惜投入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2024年赛力斯累计研发投入达到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1%。赛力斯研发团队规模扩张至6201人,同比增长25.15%;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提升至32.92%。统计发现,赛力斯研发团队呈年轻化和高学历化趋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2024年赛力斯获得专利授权910件,同比增长57%;赛力斯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90件,同比增长726%。这些知识产权的积累与布局,为公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筑起了坚实的壁垒。
赛力斯方面表示,2025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投入研发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技术实力筑牢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公司产品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占有率。

小鹏:亏损收窄 迎史上最强业绩
3月31日,小鹏MONA M03上市7个月、用时216天达成1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新势力纯电领域最快生产下线和交付纪录保持车型。
小鹏MONA M03的出色表现,也是小鹏汽车交出2024年“史上最强”财报的关键。财报显示,2024年小鹏汽车营收达408.7亿元,同比上升33.2%;全年毛利率为14.3%,同比上升12.8%。同时,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419.6亿元,较2024年三季度净增超6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小鹏汽车销量数据的改善,2024年,小鹏汽车总交付量为19万辆,同比增长34.2%。其中,四季度交付量达到9.2万辆,环比增长96.6%,几乎占全年销量的一半。
不过,其净利润依然亏损,净亏损为57.9亿元,但相对于2023年净亏损大幅收窄,2023年净亏损为103.8亿元。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预计,随着市场走势的不断向上,小鹏汽车有望在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
何小鹏的这份底气,实际上源自于对其核心技术的自信。目前,在竞争最为火热的自动驾驶领域,小鹏汽车已经布局多年。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也体现于财报之中。数据显示,小鹏汽车全年服务及其他收入为50.4亿元,同比增长89%。“这意味着,小鹏汽车的技术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产品竞争力,而且还实现了‘以技术换资金’。”林弘昌认为,汽车特别是智能电动汽车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创新始终是企业竞争力的底座。小鹏汽车的经验,也再次印证了拥有技术话语权才能在市场中拥有优势。技术打造的产品优势,也在2024年为小鹏汽车财务状况的改善立下汗马功劳。
一直以来,小鹏汽车拥有清晰的“智能化”标签。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何小鹏又独辟蹊径地大谈飞行汽车。由此,也透露出小鹏汽车的前瞻布局,即汽车智能化、飞行汽车、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以此为代表的聚合智能,正是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说。不过,汽车行业智驾竞争愈演愈烈,作为先行者,小鹏汽车怎样持续保持领先是考验其发展后劲的关键。

小米:持续向好 成集团新增长极
近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小米集团2024年营收3659.1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5.0%;小米集团全年经调整净利润为27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3%。
在集团财报中,汽车业务成为一大亮点。2024年,小米集团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为328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321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7亿元;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18.5%;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62亿元。2024年四季度,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为167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163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3亿元;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0.4%;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为7亿元。
销量数据反映了小米汽车快速增长的现实。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汽车SU7系列首年交付量达到13.7万辆,并定下了全力冲刺2025年35万辆的目标;小米SU7 Ultra提前完成全年1万辆销量目标。
3月18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微博发文称,这是小米集团史上最强年报……小米电动汽车始终坚持技术为本。
“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小米新的重要增长极。”梁筱磊认为,其销量的快速增长也是造车新势力中不多见的,这表明了其市场营销策略的成功。
不仅营销,在研发方面,小米也在持续加码,全年研发支出241亿元,同比增长25.9%,研发人员占比达48.5%。技术突破包括自研超电机V8s、澎湃OS 2系统及智能驾驶技术等,全球授权专利超4.2万件,其中汽车相关专利超1000件。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预期2025年汽车业务毛利率大于等于一季度的毛利率。目前小米汽车业务还处于大投入阶段,在核心技术研发、多车型开发、工厂建设、智驾技术投入等诸多方面均有布局。另外,目前小米内部对汽车业务没有非常明确的盈利时间表要求,但会努力改善该业务的盈利情况。
目前,从市场层面看,小米汽车最大的瓶颈就是交付,交付最大的瓶颈就是产能。据透露,小米汽车正在大幅提升产能,提升的路径既包括现有产线的挖潜,也包括希望供应商帮助其提升产能。基于这样的路径,小米把2025年30万辆的年度交付目标提升到了35万辆,其中包括小米SU7和SU7 Ultra。
“市场销量与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矛盾,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浙弘昌表示。
文:赵建国 编辑:孙焕玉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