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欧洲汽车业迎来历史性寒冬

    轩辕商业评论头像轩辕商业评论头像
    轩辕商业评论7天前

    作者 / 吴 静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柴文静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其他国家制造的汽车和轻型卡车加征25%的关税生效,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则不迟于2025年5月3日生效。


    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24年美国汽车零部件的前五大进口国分别是墨西哥、加拿大、中国、日本和韩国,而汽车的前五大进口国为墨西哥、日本、加拿大和德国。


    这让本已陷入窘境的欧洲汽车特别是德国汽车又雪上加霜。


    2024年5月28日,德国《世界报》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德国正在经历无声的工业消亡》,指出工业企业的关停正在伤害德国国民经济的内核,德国工业基础正在萎缩。


    2025年3月,《世界知识》杂志以“德国工业衰落了吗”为封面主题,全方位揭示了德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从汽车到自动化、从钢铁到软件,曾经无可匹敌的德国工业巨头如今接连陷入困境。


    德国是欧洲头号工业强国,汽车制造业更是其经济支柱,但欧洲汽车产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近1600万辆的峰值,汽车产业的高管们目前正在缩减业务,为需求持续下降做准备。


    比如很早打响裁员第一枪的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从2019年底至2023年底,Stellantis集团共计裁员约4.75万人,裁员比例达到15.5%。此后,它在美国和意大利进一步推进裁员计划。目前,它的全球劳工总数为25.9万人。


    2023年之前,欧洲汽车产业的裁员现象还并不普遍。但进入2023年后,欧洲汽车产业的裁员浪潮初见端倪。


    这一年,大陆集团和博世率先宣布裁员,主因是内燃机控制器、燃油喷射系统订单锐减。沃尔沃汽车也宣布在瑞典裁减约1300名办公室员工,以削减成本。福特也在这一年年初宣布未来3年将在欧洲地区裁员3800人,其中在德国和英国分别裁员2300人和1300人。


    2024年,佛瑞亚、舍弗勒、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继续跟进。这一年,整车厂大众汽车的裁员备受外界瞩目,经过近三个月的谈判,大众集团管理层与工会达成协议,虽不关厂但需裁员3.5万人,并将工厂产量削减近四分之一。


    2025年,欧洲汽车业裁员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开年不久,保时捷、奥迪、奔驰、阿斯顿·马丁、斯柯达、西门子、博世、大陆、意法半导体等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纷纷宣布裁员。最新消息是,4月2日,车顶系统供应商Webasto将于2025年底在德国裁减约650个职位。


    粗略估计,即便不纳入2023年已有裁员数据,从2024年以来,欧洲已经有超过10万人已经被裁员或正在被裁员的路上。这在欧洲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极为罕见。


    此轮前所未有的裁员潮为何爆发?《轩辕商业评论》梳理了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技术替代与成本压力。


    传统燃油车产业链庞大,涉及内燃机、变速箱等诸多复杂的零部件,而电动车结构更加简单。传统的内燃机有1000多个零件。电动发动机大约有50个,这意味着所需劳动力减少,制造电动汽车所需的劳动力比制造相同数量的内燃机汽车少约40%。例如,大众集团计划裁员就是节省成本用于电动化投资。


    第二,电动车需求放缓,市场低迷。


    电动汽车需求放缓‌对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商造成了巨大压力,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速度不如预期,导致需求量减少,零部件厂商和整车厂斥巨资推动电动化转型,但收效甚微,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间。例如,大陆集团一年来裁员人数过万,将汽车业务板块直接分拆独立。


    第三,来自中国汽车的压力与日俱增。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传统燃油车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发展尤为迅速,本土品牌强势崛起,使得奥迪、奔驰等欧洲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令企业经营业绩承压。


    例如,奥迪、奔驰、阿斯顿·马丁,以及完全靠出口进入中国汽车市场而现在销量大幅下滑的保时捷,在2025年都没有避免裁员的命运。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佛瑞亚也是同样如此。


    2025年,欧洲汽车产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将让这场寒冬更加残酷。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分析师发表评论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裁员行动,更是产业链的重构与洗牌。”


    01


    大众集团:斯柯达下手最重,要裁掉20%工作岗位



    经过与工会的艰难谈判,2024年12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2030年前将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并将削减德国工厂的产能。


    根据公开数据,大众集团一共有67.9万名员工,其中在德国本土29.3万人,尽管在2024年减少了0.7%,依然远远超越丰田的38.4万人。


    2025年3月12日,保时捷计划裁减约3900个职位,2029年前完成。其中,约1900个岗位将通过自然流动、限制招聘和自愿协议被削减。


    2024年,保时捷净利润为36亿欧元,同比下跌逾三成。这一年,保时捷中国销量同比大跌28%。


    不同于保时捷,2024年,大众斯柯达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78亿欧元,同比增长4.7%。营业利润23亿欧元,同比增长30.0%。但为了优化运营效率,同时扩大电动汽车产品线,斯柯达也选择了裁员。



    2025年3月,斯柯达CEO克劳斯·泽尔默(Klaus Zellmer)在一场行业会议上表示,公司计划裁减20%的工作岗位。这家隶属于大众集团的捷克汽车品牌目前拥有4.1万名员工,此次裁员波及约8200名员工。


    斯柯达选择了相对温和的自然减员方式来达成裁员目标,主要依靠员工正常退休、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等自然流动途径,逐步实现团队规模的缩减。


    斯柯达目前单车研发成本相较于三年前激增40%,与此同时,电动车的平均利润率仍比燃油车低12个百分点。斯柯达计划通过裁员将每年节省出来的6亿欧元运营成本,投入电池技术和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


    奥迪希望每年削减超过10亿欧元的成本开支,采取“裁员与投资并行”策略。2025年3月17日,奥迪的管理层与公司工会就一项裁员计划达成一致,确认将于2029年前,在德国裁减约7500个工作岗位。


    这些变动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研发等“非生产部门”,并计划首先在2027年前完成6000人的岗位调整,到2029年底,再裁减1500个岗位。


    与此同时,奥迪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向德国工厂投资总计80亿欧元,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线升级。原本在其他国家生产的车型有望在英戈尔施塔特工厂生产,而且该工厂还将增加一款全新的电动车型,以进一步推动电动化转型。


    为了推进转型计划,大众汽车旗下软件部门CARIAD在2025年3月宣布将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员工数量高达1600人,占其现有员工总数的30%。


    02


    奔驰:鼓励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



    2025年4月,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管理层将给员工发信,为离职员工提供非常丰厚的遣散费。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表示,丰厚的遣散费能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


    2024年,奔驰全年营业收入为1455.94亿欧元,同比下降4.5%。全年毛利285.76亿欧元,同比下跌19.5%;毛利率降到19.6%,是奔驰四年来第一次全年毛利率跌破20%。税后净利润为104.09亿欧元,同比大跌了28.4%。


    2024年,奔驰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为68.36万辆,同比下降7%,是奔驰全球跌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此前,为积极进行业务调整,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在中国裁减15%的员工,主要集中在金融和销售部门,包括不再续签部分固定期限员工的合同。此轮被裁员工可获得N+9的丰厚赔偿,若未来两个月未入职新公司,还可拿到3月和4月的工资,变相相当于N+11补偿。


    与此同时,奔驰开始实施全面的企业运营表现提升计划,在2027年将生产成本降低10%,并将继续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应对材料成本问题,固定成本降低举措也将持续到2027年。


    03


    阿斯顿·马丁:裁掉5%的员工



    2025年2月,英国豪华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宣布计划裁减约170名员工,相当于这家公司员工总数的5%。


    阿斯顿·马丁首席执行官阿德里安·霍尔马克(Adrian Hallmark)表示,此次预计此举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约2500万英镑成本。



    2024年,阿斯顿·马丁亏损2.891亿英镑(约26.57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亏损额2.398亿英镑(约22.06亿元人民币)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务规模增至11.6亿英镑,同比激增43%。


    2024年,阿斯顿·马丁全球销量下滑约8.9%。在中国市场,阿斯顿·马丁2024年批发销量较2023年腰斩49%。


    04


    意法半导体:暂时关闭多家晶圆厂



    2025年2月1日,由于库存高企、市场需求疲软导致2024年业绩恶化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指引低于预期,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MCU大厂意法半导体(ST)宣布计划在本季度内暂时关闭多家晶圆厂,并计划裁员约3000人。意法半导体拥有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


    2024年,意法半导体营收同比下降23.2%至132.7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12.6%,同比减少14.1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暴跌63%至15.6亿美元。



    意法半导体的CEO 让·马克·齐瑞(Jean-Marc Chery)认为是欧洲疲软的工业和汽车市场影响了公司整体的业绩。他说:“在工业方面,在2024年第四季度,我们继续面临延迟的复苏和库存调整,尤其在欧洲,我们的订单出货比仍低于1。”


    这位首席执行官进一步解释称,“2024 年对我们服务的行业来说是几十年来最糟糕的年份之一,尤其是工业和汽车业务,它的特点是终端需求出乎意料地疲软和库存水平上升,这对意法半导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05


    西门子:充电业务裁员三分之一



    2025年3月23日,欧洲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西门子宣布,计划对其工业自动化业务和电动汽车充电业务裁员6000多人。此次裁员约占西门子全球员工总数的2%。


    此次裁员主要涉及数字化工业部门的自动化业务和电动汽车充电部门,旨在应对部分业务部门需求低迷的挑战,提升企业竞争力。其中,包括数字工业(Digital Industries)自动化部门全球约5600个职位,以及其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全球裁员约450个职位。



    这是西门子自2017年以来最大的一轮裁员。西门子表示,过去两年,由于主要市场的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其工业自动化业务的订单和收入大幅减少。


    西门子的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目前在全球拥有1300多名员工,此次总共将裁员450人,其中包括德国约250个。这项裁员将在2025财年末实施措施。


    对于此次裁员,西门子解释称,低功率(Level 2)充电站市场增长潜力有限,同时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基于此,公司决定调整战略方向,将重点转向直流快充基础设施,以满足车队用户及电动汽车车主在长途行驶中的“沿途充电”需求。


    06


    博世:欧洲业务尤其糟糕



    2025年1月,德国博世集团表示,其2024年营业利润暴跌三分之一至32亿欧元(33.2亿美元)。初步数据显示,该公司营收小幅收缩至90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则下降近两个百分点至 3.5%,远低于最初7%的目标。


    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和制造商,产品范围广泛,从半导体到家用电子产品。但几乎所有业务领域都表现不佳。欧洲业务尤其糟糕,需求疲软,投资和购买意愿不强。博世在声明中表示:“汽车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



    博世最大的业务部门 ——出行解决方案事业部(Mobility),营收得以维持在与前一年相近的约560亿欧元水平。博世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哈通 (Stefan Hartung) 表示:“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博世也未能完全免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补充说,汽车行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中国。


    博世在德国拥有约13.5万名员工。2024年11月,由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需求疲软,博世宣布计划裁员5550人,并减少约10000名员工的工作时间。受工作时间减少影响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将从38或40小时缩短至35小时,导致工资减少约12.5%。


    2025年2月,博世宣布将于2024年6月30日终止其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业务,旗下“Charge My EV”充电应用程序也将于3月底正式下线。博世表示,市场竞争激烈、运营成本高企,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预期,是公司退出业务的核心原因。


    07


    采埃孚:遭遇了近年来最严重业绩滑坡



    2024年7月,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宣布,预计将在2028年年底前在德国裁员约11000至14000人,占其德国员工总数的约四分之一。


    2024年,采埃孚遭遇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业绩滑坡。全年亏损超过10亿欧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1%,至414亿欧元,比2023年减少52亿欧元。


    2024年底,采埃孚全球员工数量下降了约4%,降至16.16万人,在德国的员工数量降至 5.2万人。裁员主要是通过实行老年员工的非全时工作制、人员流动以及到期的固定期限合同不再续签来实现的。



    采埃孚在电动汽车领域投入了巨资,但电动汽车的推广速度明显放缓,很多电动产品发布被推迟,或者制造商改变了电动化策略,订购的电动平台比原计划少,目前的需求量低于预期,无法充分利用产能。


    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透露,个别汽车制造商已将电动汽车零部件的订单削减了70%。


    他说,2024年清楚地表明了汽车行业以及公司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且预计情况不会迅速缓解。成本上升、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以及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发展的波动正在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08


    大陆:将重心回归至轮胎和工业业务



    2025年2月18日,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和轮胎制造商大陆集团宣布,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再裁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集中在研发部门,其中德国本土岗位占比将低于一半。


    大陆集团汽车部门目前拥有约9.2万名员工,其中约3.1万人从事研发工作。大陆集团还表示,计划在2027年前将研发投入占比降至10%以内。该集团表示,这些措施是公司在面对行业转型和市场挑战时,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这是大陆集团一年多以来第二次宣布裁员。2024年2月,大陆集团就已经宣布启动裁员计划,合计裁员约7150人,约占大陆集团全球员工的3.6%。其中包括1750个研发岗位、5400个行政管理岗位。大约40%的裁员将发生在德国,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


    裁员的同时,大陆集团对产线也进行了调整。



    2025年1月,大陆集团宣布了一项重大重组计划,计划在2025年关闭位于德国的5座工厂,以应对轮胎业务所面临的挑战,此举将影响约580个工作岗位。包括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施托尔策瑙工厂、图林根州的巴特布兰肯堡工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默尔斯工厂、萨克森州的弗罗堡和盖特海恩工厂。


    过去几年,大陆汽车子集团虽然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这些前沿领域积极布局,但现实是,这些新兴业务尚处于“烧钱”阶段,研发投入巨大,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2019年—2022年,汽车子集团连续四年亏损。


    今年3月,大陆集团宣布,其监事会已批准将汽车业务板块拆分,并计划于今年9月独立上市。这一决策意味着大陆集团将重心回归至轮胎和工业业务。


    09


    舍弗勒:关闭奥地利和英国工厂



    2024年9月,舍弗勒集团CEO克劳斯·罗森菲尔德(Klaus Rosenfeld)透露,在与纬湃科技完成合并后将进行裁员。克劳斯表示,合并后,部分职位可能因职能重叠而变得多余。他坦言:“我们不需要两个总部,某些岗位的职能可能会重复。因此,我们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职位调整。”


    同年11月,舍弗勒宣布将在欧洲裁减约4700个工作岗位,其中约2800个位于德国。由于部分岗位转移,净裁减工作岗位数约3700个。


    此次裁员将涉及德国的10个基地,以及欧洲其他地区的5个基地,其中两个基地将被完全关闭。重组计划将一次性花费约5.8亿欧元,主要包括准备金和搬迁成本。该计划将在2025年至2027年间实施。集团管理层希望通过此举,从2029年起每年节省约2.9亿欧元。



    此外,舍弗勒还宣布将关闭位于奥地利和英国的工厂。奥地利工厂位于伯恩多夫,该工厂停产主要由于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将停止在奥地利贝恩多夫的轴承生产。该工厂为公司的汽车、工业和售后市场业务生产轮毂轴承、轮毂模块以及变速箱轴承。


    舍弗勒在 2024年11月27日的一份声明中称:“通过进一步向客户提价来弥补过去几年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是不可能的。”


    在英国谢菲尔德,舍弗勒表示,鉴于欧洲内燃机汽车向自动变速器的转变以及电气化趋势,将停止离合器的生产,并将该工厂乘用车离合器的生产转移到匈牙利Szombathely工厂。


    10


    佛瑞亚:立即大幅减少在欧洲的招聘



    2024年2月20日,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佛瑞亚(Forvia)宣布,未来五年计划削减成本并裁撤至多10000个工作岗位,影响约13%的员工,此次裁员主要通过替换离职员工和削减临时员工来进行,并“立即大幅减少在欧洲的招聘”。


    佛瑞亚首席财务官表示,每年集团会流失2000—2500人,同时未来只会招集团认为绝对必要的职位,并且还要减少对临时工的依赖。


    而裁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佛瑞亚的计划是从2028年开始,集团每年要节省5亿欧元(38.83亿元)。



    佛瑞亚是由法国供应商佛吉亚(Faurecia) 和德国照明及电子产品制造商海拉 (Hella) 在2022年合并而成,旗下有内饰、座椅、汽车电子、绿动智行、照明和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六大业务部门和24条产品线,是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在佛瑞亚的业绩构成中,中国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佛瑞亚在欧洲大本营的营收占整个公司接近一半,但贡献的营业利润只有两成;而超其45%的息税前利润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但其在华业务正面临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加速蚕食,以及因中国市场快速电动化而导致排气业务大幅萎缩的双重困境。


    11


    米其林:卡车和货车轮胎的销量暴跌



    2024年11月,全球轮胎制造业巨头米其林集团宣布,计划在2026年前关闭位于绍莱(Cholet)和瓦讷(Vannes)的两家工厂,目前这两座工厂共有1254名员工。


    在宣布关闭绍莱工厂时,米其林集团解释称,作出该决定的原因是“卡车和货车轮胎的销量暴跌”。米其林还表示,这两家工厂关停已变得“不可避免”,主要是由于来自亚洲地区的竞争对手在卡车和货车轮胎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加强。



    米其林近年来已大幅缩减经营规模,关闭了法国境内包括普瓦捷、图尔、茹埃莱图尔(Joué-lès-Tours)、永河畔拉罗什(La Roche-sur-Yon)等地的多家工厂。过去20年间,共有6家米其林工厂关张。


    米其林相关人士还提到,欧洲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尤其是能源成本不断增加,致使欧洲的出口能力陷入困境。米其林还计划在2025年前关闭位于德国的两家工厂。

    次阅读
    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