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智驾元年背后的冰与火之歌
2025年被称为“智驾普及元年”,车企们以每月一场发布会的速度轰炸市场,从6万元的奇瑞小蚂蚁到35万的问界M9,智驾功能已渗透至全价位段。然而,小米SU7三个月前的一场致命事故,却将这场技术狂欢推向舆论深渊——当年轻生命与智能系统碰撞,我们究竟该为技术进步欢呼,还是为安全漏洞警醒?
二、热门车型大起底:谁是真王者?
-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平权野心
比亚迪凭借全系标配智驾的魄力,将高阶功能下放至7万级海鸥车型。其“天神之眼”系统分为三档:
- DiPilot600(仰望U8):三激光雷达+600TOPS算力,支持城市无图领航,但售价超50万;
- DiPilot300(汉L/唐L):单激光雷达+300TOPS算力,高速NOA稳定但城市场景需人工接管;
- DiPilot100(秦PLUS/海豚):纯视觉方案,AEB刹停速度100km/h,但无法识别锥桶、动物等障碍物。
争议点:低价车型传感器减配,被质疑“用用户生命训练算法”。
- 小鹏G6:极客精神的代价
搭载双激光雷达+BEV感知架构,宣称“90%城区场景覆盖”。实测中,匝道汇入成功率高达95%,但夜间强光下误检率超20%。用户吐槽:“自动泊车像科目二考试,十把有八把压线。” - 问界M9:华为ADS的激光雷达霸权
5颗激光雷达+华为ADS Pro系统,夜间识别距离达200米。但35万起售价劝退大众,更被扒出订阅高阶功能需额外支付3.6万,被戏称“买车送会员”。 - 特斯拉FSD:纯视觉的信仰之战
坚持8摄像头方案,北美百万公里事故率仅0.18%,但在中国雨雾天气误刹率飙升3倍。马斯克声称“激光雷达是拐杖”,却被网友反讽:“FSD在中国像色盲司机。”
三、三个月内引爆舆论的三大事件
- 小米SU7致命事故(2025.4.3)
安徽高速上,一辆开启NOA的小米SU7撞上施工水马,AEB未触发致3人死亡。调查发现:
- 系统仅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锥桶水马不在清单;
- 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信号干扰AEB;
- 小米宣传页用“零接管”字样,但说明书免责条款超5000字。
- 奇瑞猎鹰智驾下探6万元(2025.3.18)
小蚂蚁智驾版配备5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支持自动泊车。但实测显示:
- 狭窄车位泊车耗时4分32秒,超人工3倍;
- 高速NOA变道成功率仅68%,被调侃“驾校毕业生水平”。
- 比亚迪车主集体维权(2025.2.12)
宋L DM-i车主控诉“隐瞒智驾版上市”,老款车型4个月贬值40%。比亚迪回应“技术普惠必然阵痛”,激化“技术迭代vs用户权益”之争。
四、智驾安全的三大认知黑洞
- NOA≠自动驾驶
车企宣传的“高速NOA”实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仅能在车道线清晰、障碍物规则的高速路工作。但调查显示:62%用户认为“开启NOA可睡觉”。 - AEB神话破灭
小米事故暴露行业潜规则:多数AEB仅针对标准障碍物,对异形物体(如侧翻货车、掉落家具)识别率不足30%。工程师坦言:“AEB开发成本高,车企优先保测试场景。” - 激光雷达的认知陷阱
- 优势:精准构建3D环境模型,雨雾穿透性强;
- 劣势:成本超8000元/颗,低端车型多减配数量;
- 真相:雷达数量≠安全系数,算法融合能力才是关键。
五、选购避坑指南:5个灵魂拷问
- 传感器配置:是否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数量≥5?
- 责任条款:事故时系统日志归属车企还是用户?
- 场景限制:NOA支持的具体道路类型?极端天气降级策略?
- 迭代承诺:智驾系统OTA是否额外收费?
- 保险影响:使用智驾是否导致保费上浮?
六、争议话题:智驾该不该全民普及?
- 支持派:“技术必须下沉,燃油车时代安全带也经历质疑”;
- 反对派:“10万元车型配5个雷达,不如加强车身钢材”;
- 中立派:“应设立智驾驾照考试,持证才能使用NOA”。
结语:当方向盘交给算法,人性与科技如何共处?
从雷军鞠躬道歉到王传福喊出“智驾平权”,这场技术革命正裹挟着资本、生命与伦理轰然向前。或许真正该思考的不是“哪家智驾更强”,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接受:每一次点击“NOA启动”的瞬间,都是一场对机器的人格赋权。
评论·0